周恩來與中國現代化道路
沒有對於(yu) 知識分子的尊重,是不可能自信而且響亮地提出科學技術現代化口號的。“四個(ge) 現代化”的核心準則其實就是生產(chan) 力中心論,強調把生產(chan) 力發展好。生產(chan) 力中心論是馬克思主義(yi) 的題中應有之義(yi) ,是“四個(ge) 現代化”理念的政治合理性的基礎。
——————————
現代化是指在文藝複興(xing) 運動之後,人類高舉(ju) 科學主義(yi) 的大旗,最大限度地利用科學,以征服自然力、獲取一切資源為(wei) 人類服務所經曆的發展階段。現代化的最本質特征是科學主義(yi) 至上的社會(hui) 價(jia) 值準則。世界上的原發現代性國家主要是英國、葡萄牙、西班牙,美國在一定意義(yi) 上也可以說具有原發性。工業(ye) 革命之後,德、日、俄、意等國開始效仿英國為(wei) 代表的第一波現代化國家,開始了後發現代化國家的發展格局,這些國家在一戰前與(yu) 原發現代化國家共同形成了西歐、北美、亞(ya) 洲的日本等為(wei) 代表的當時世界現代化國家的格局。
二戰後,一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礎上獨立出來的亞(ya) 非拉國家開始了第三波現代化發展運動,至今還在持續,其中很多國家掙紮在傳(chuan) 統和現代化的邊緣。新中國就趕上了這第三波後發現代化的浪潮,並且是少數幾個(ge) 成功實現了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的國家。周恩來的“四個(ge) 現代化”戰略就是中國在應對這波世界現代化浪潮的背景下所產(chan) 生的。
五四以後中國現代化思想、實踐流變與(yu) 周恩來現代國家、現代社會(hui) 理念的認識
“現代化”是西學東(dong) 漸過程中的文化語匯。“現代化”“近代化”在英文詞匯中是同一個(ge) 詞匯,日語中的“近代化”與(yu) 我們(men) 語境中的“現代化”基本是相同的。據有關(guan) 學者考證,“近代化”“現代化”在中國文化教育界的使用,在1920年之後呈現逐漸遞加態勢。周恩來在1938年1月就使用了“現代化”的概念,1939年就提出了“近代化”的概念。1939年,他在《目前形勢和新四軍(jun) 的任務》一文中使用了“近代化”概念:“整個(ge) 的中國東(dong) 部,代表了中國走向近代化的最有力的地區。中國的西部當然不如東(dong) 部,盡管西北、西南可以成為(wei) 我們(men) 的大後方,但是,假如中國東(dong) 部完全被敵人統治,我們(men) 的西部就要一天一天地貧弱危困起來,困難就要無形地加深,而敵人就能夠利用中國的人力物力財力來克服自己的困難。我們(men) 要認識這個(ge) 環境,這就是新四軍(jun) 的環境。”1946年,周恩來正式使用了“現代化”的概念,這年2月21日在重慶和馬歇爾會(hui) 談時他說:中共中央、毛澤東(dong) 感謝你的好意,使中國走上現代化和民主的道路。讚成美國在技術上幫助中共軍(jun) 隊。在此前一年(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已經將“中國的工業(ye) 化和農(nong) 業(ye) 近代化”明確寫(xie) 入政治報告中。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提出現代化思想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其基本認識取向在1949年之前就已經形成。
周恩來與(yu) “四個(ge) 現代化”概念的確立
《周恩來年譜》記載,1950年11月上中旬,周恩來三次召集劉伯承、陳士榘等陸軍(jun) 大學籌委會(hui) 成員開會(hui) ,磋商籌建事宜,年譜中載有:“搞現代化的軍(jun) 事建設和現代化的軍(jun) 事學院,我們(men) 都沒有經驗。軍(jun) 事學院的辦校方針,仍然是抗大的方針,要學習(xi) 毛澤東(dong) 軍(jun) 事著作。”
1954年9月,周恩來在《把我國建設成為(wei) 強大的社會(hui) 主義(yi) 的現代化的工業(ye) 國家》中明確提出,要建設起“強大的社會(hui) 主義(yi) 的現代化的工業(ye) 國家”,明確“沒有現代化的技術,就沒有現代化的工業(ye) ”,初步提出了“四個(ge) 現代化”的思想。1956年1月,周恩來在《關(guan) 於(yu) 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中提出,“我們(men) 一定可以在不很長的時間內(nei) ,把我們(men) 的國家建設成為(wei) 一個(ge) 完全現代化的、富強的社會(hui) 主義(yi) 工業(ye) 大國”。1959年12月24日,周恩來提出“需要加快建設我們(men) 的國家,使我們(men) 國家更快地成為(wei) 具有現代工業(ye) 、現代農(nong) 業(ye) 、現代科學文化和現代國防的社會(hui) 主義(yi) 強國”。1960年1月,他指出:“在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建設方麵,我們(men) 提出四個(ge) 現代化的要求:現代化工業(ye) 、現代化農(nong) 業(ye) 、現代化科學和現代化國防。這樣才會(hui) 建成一個(ge) 既富且強的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1960年2月,他提出“工業(ye) 、農(nong) 業(ye) 、科學、國防四個(ge) 現代化”。1962年3月27日,周恩來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hui) 第三次會(hui) 議開幕式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把我國建設成為(wei) 一個(ge) 具有現代工業(ye) 、現代農(nong) 業(ye) 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是一個(ge) 艱巨的、也是十分光榮的任務”。1963年1月29日,他在一次講話中指出:“我國過去的科學基礎很差。我們(men) 要實現農(nong) 業(ye) 現代化、工業(ye) 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我們(men) 祖國建設成為(wei) 一個(ge) 社會(hui) 主義(yi) 強國,關(guan) 鍵在於(yu) 科學技術現代化。”1964年12月,周恩來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hui) 第一次會(hui) 議上正式提出“四個(ge) 現代化”的偉(wei) 大任務:“把我國建設成為(wei) 一個(ge) 具有現代農(nong) 業(ye) 、現代工業(ye) 、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hui) 主義(yi) 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1975年1月13日的四屆人大一次會(hui) 議上,他重申了“四個(ge) 現代化”戰略:“從(cong) 第三個(ge) 五年計劃開始,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可以按兩(liang) 步來設想:第一步用15年時間,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個(ge) 獨立的國民經濟體(ti) 係;第二步,在本世紀內(nei) ,全麵實現農(nong) 業(ye) 、工業(ye) 、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
世界現代化曆史經驗與(yu) 周恩來關(guan) 於(yu) “四個(ge) 現代化”道路的審慎理智選擇
“四個(ge) 現代化”思想的提出,從(cong) 大的方向和原則來看,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集體(ti) 的探索,其基本思路就是如何趕超西方發達國家。直接參照對象無非是以下幾個(ge) 方麵: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發展經驗,蘇聯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的經驗,近代以來中國現代化發展的經驗,亞(ya) 非拉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現代化發展的經驗。今天世界上的發達國家也就20多個(ge) ,在1950-1960年周恩來醞釀“四個(ge) 現代化”思想時,也就西歐、北美、北歐一些國家實現了那個(ge) 時代的現代化,即使在這些國家中,很多也是後發追趕式的現代化國家,蘇聯的現代化道路從(cong) 沙俄時代算起都一直是後發追趕型現代化發展道路,亞(ya) 非拉很多國家現代化的發展多開始於(yu) 二戰後、與(yu) 新中國的現代化發展幾乎同步開始、屬於(yu) 典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經濟文化落後基礎上開始的。世界現代化的經驗中,最值得中國借鑒的是後發現代化國家的經驗教訓。當然,原發現代化國家的經驗也值得借鑒,比如要重視資金積累、重視國際貿易、重視工業(ye) 化等,但是原發現代化國家一個(ge) 最大的問題就是通過殖民侵略和擴張來實現現代化的資金積累,這一點後發現代化國家不能學習(xi) ,因為(wei) 它不僅(jin) 不符合人道主義(yi) ,也破壞了世界秩序,後果極其嚴(yan) 重。德意日等後發現代化國家當年通過軍(jun) 事擴張、發動侵略戰爭(zheng) 來實現自己的現代化目標也不可行,給本國和世界都帶來了嚴(yan) 重災難。亞(ya) 非拉等很多在一戰、二戰後獨立的第三世界國家的現代化,是建立在給發達國家提供資源供給、產(chan) 業(ye) 單一的嚴(yan) 重依附性基礎上的發展模式,這注定了他們(men) 不可能實現真正獨立的發展和繁榮。蘇聯的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模式,是按照重輕農(nong) 次第減弱的模式來實現追趕現代化發展,這個(ge) 模式雖然速度較快,但一來造成國內(nei) 人民之間矛盾加重,二來引起經濟結構畸形、很難可持續長期發展,所以1956年之後我們(men) 也敏銳地意識到不能完全照搬蘇聯的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模式。如此一來,中國的現代化既不能走殖民掠奪的道路,不可能走武力擴張的道路,不能走依附性畸形發展的道路,不能照搬蘇聯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模式,更不能走資本主義(yi) 道路。中國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發展必須要獨立自主地探索。周恩來綜合黨(dang) 內(nei) 共識而提出的“四個(ge) 現代化”發展道路,就是對於(yu) 以上世界現代化發展經驗教訓的科學總結。
其一,“四個(ge) 現代化”是全麵係統的現代化,不是單一畸形的現代化。1953年中央提出的過渡時期總路線的中心是工業(ye) 化,到1959年時,我們(men) 的工業(ye) 產(chan) 值就已經超過了農(nong) 業(ye) ,但我們(men) 依然整體(ti) 上是落後國家,這就說明工業(ye) 化是個(ge) 係統工程,需要以農(nong) 業(ye) 為(wei) 基礎,需要以科學技術為(wei) 核心,隻有這樣基礎之上的工業(ye) 化才能保證國防現代化。這個(ge) 現代化的全麵性集中體(ti) 現在建立完整的工業(ye) 體(ti) 係和國民經濟體(ti) 係的目標設置上,沒有這個(ge) 部署,我們(men) 今天很難成為(wei) 全世界製造業(ye) 大國和國防強國。
其二,“四個(ge) 現代化”的關(guan) 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周恩來在一開始談論現代化問題時,重點談工業(ye) 、農(nong) 業(ye) 、國防,沒有提科學技術,到八大前後,他意識到工業(ye) 、農(nong) 業(ye) 、國防現代化是目標,科學技術現代化才是關(guan) 鍵和保障。這個(ge) 認識對於(yu) 我們(men) 實現兩(liang) 彈一星、實現有限條件下的重大問題上趕超戰略的實施具有重大的意義(yi) 。
其三,“四個(ge) 現代化”具有戰略目標和戰略部署,使得它的實踐性、可行性有了充分保障。1964年12月周恩來在正式提出“四個(ge) 現代化”的偉(wei) 大曆史任務的同時,提出了“兩(liang) 步走”的戰略部署,“第一步,用15年時間,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個(ge) 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ye) 體(ti) 係和國民經濟體(ti) 係;第二步,在本世紀內(nei) 全麵實現農(nong) 業(ye) 、工業(ye) 、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有了這樣的戰略部署,才使得實際工作安排不會(hui) 落空、有條不紊,其基本的思路和方法一直堅持到今天。
“四個(ge) 現代化”理念的價(jia) 值取向
“四個(ge) 現代化”作為(wei)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長期堅持的戰略目標和戰略部署,對於(yu) 中華民族複興(xing) 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它不是簡單的技術層次的口號和目標,其實體(ti) 現了20世紀50年代前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若幹價(jia) 值取向,至少體(ti) 現在以下幾個(ge) 方麵:
內(nei) 在務實有效的政治價(jia) 值取向。自十月革命後,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由於(yu) 客觀和主觀因素的影響,在實際工作中把理念中的階級鬥爭(zheng) 等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問題視為(wei) 工作的中心,這在一定時空範圍條件下有其必要性,但是容易慣性化地發展成務虛成分過多的清談和爭(zheng) 論,容易忽視涉及國計民生的實際工作。“四個(ge) 現代化”在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的前提下,最大化地超越了當時意識形態上的爭(zheng) 論,把實際工作的四個(ge) 方麵特別列出來,體(ti) 現出鮮明的務實的政治價(jia) 值取向,對於(yu) 克服過分務虛的“左”的思想取向具有重要的遏製作用。
對於(yu) 知識分子的尊重。對於(yu) 知識分子的懷疑、擔心,在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發展中一度是個(ge) 普遍性問題,這主要源於(yu) 十月革命後俄國不少知識分子對於(yu) 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的消極態度。蘇俄的這種取向以及中國舊知識分子客觀上存在一些非無產(chan) 階級思想和習(xi) 俗,導致在一段時間內(nei) 影響了我們(men) 黨(dang) 對待知識分子的認識。但從(cong) 抗戰開始,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采取了正確的知識分子政策,接收了大批知識分子入黨(dang) ,極大地促進了革命事業(ye) 的成功發展。新中國成立後,由於(yu) 各種因素,知識分子尤其是沒有經過民主革命曆練的國統區知識分子包括海歸知識分子,一度沒有像工農(nong) 分子那樣得到高度的政治尊重。社會(hui) 主義(yi) 改造快結束時,周恩來就開始為(wei) 知識分子的政治身份奔走呼號。1956年他兩(liang) 次在黨(dang) 的會(hui) 議上為(wei) 知識分子的無產(chan) 階級屬性做肯定的定性,1962年更是和其他領導人一起為(wei) 知識分子脫帽加冕。周恩來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就指出:一個(ge) 在本職工作中訓練有素的人,比起一個(ge) 熱衷於(yu) 政治但沒有專(zhuan) 業(ye) 技能的人對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更有價(jia) 值。沒有對於(yu) 知識分子的尊重,是不可能自信而且響亮地提出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口號的。
生產(chan) 力中心論。“四個(ge) 現代化”的核心準則其實就是生產(chan) 力中心論,強調把生產(chan) 力發展好。雖然在當時沒有提出以經濟建設為(wei) 中心,但“四個(ge) 現代化”的四個(ge) 方麵哪一個(ge) 不是體(ti) 現生產(chan) 力的內(nei) 容?生產(chan) 力中心論是馬克思主義(yi) 的題中應有之義(yi) ,是“四個(ge) 現代化”理念的政治合理性的基礎。所以,“文革”結束後,當時的黨(dang) 中央因為(wei) 堅持四屆人大上周恩來宣布的“四個(ge) 現代化”戰略目標和部署,我們(men) 很快就實現了撥亂(luan) 反正,擺脫了錯誤路線的束縛,並最終形成“一個(ge) 中心、兩(liang) 個(ge) 基本點”的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這與(yu) “四個(ge) 現代化”戰略理念所內(nei) 含的生產(chan) 力中心論的理論邏輯所起的內(nei) 在涵養(yang) 作用密不可分。
(作者係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中共黨(dang) 史研究中心主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