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小博物館
“博物館作為(wei) 基層文化教育單元,重要的是讓其真正發揮自己的功能。”
“許多小博物館基本上成了存放陶片瓦罐的庫房。”
“我們(men) 有時候真的就是碰運氣去敲開一扇扇封閉的大門,然後像賣保險一樣,把自己推銷給他們(men) 。”
這是蘭(lan) 州大學“館語計劃”團隊第二屆負責人、曆史文化學院2022級民族學專(zhuan) 業(ye) 碩士研究生張涵喻對“館語計劃”項目的一些思考,也從(cong) 側(ce) 麵反映了這些年來項目開展的不易。
但“館語計劃”團隊一直在堅持,逐步走向成熟,如今已覆蓋到西部地區45家中小博物館,惠及縣鄉(xiang) 兒(er) 童及家長3萬(wan) 餘(yu) 人次,點亮了很多西部縣鄉(xiang) 地區文化的星火,惠及很多渴望知識的人們(men) 。
困境中的小博物館
“眾(zhong) 所周知,博物館作為(wei) 曆史的載體(ti) ,珍藏著人類文明的寶藏,是民眾(zhong) 教育服務的重要文化陣地,對青少年兒(er) 童而言更是幫助其了解曆史、認知文明、樹立正確的價(jia) 值觀念的重要渠道。”張涵喻介紹。
從(cong) 2008年開始,我國各級公立博物館實施免費開放政策以增加博物館的影響力,吸引更多人進入博物館感受文物的魅力。“但是,許多博物館,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小博物館長期處於(yu) ‘無人問津’狀態。”張涵喻說。
在我國中西部地區,博物館以中小型居多,國家文物局官方網站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有地市級及以下中小博物館3198家,占全國博物館總數的51.7%。中小型地方博物館已成為(wei) 我國博物館事業(ye) 的基礎。
“這些博物館館藏稀缺,觀眾(zhong) 十分有限,而觀眾(zhong) 的稀缺又導致博物館存在嚴(yan) 重的生存問題,無心兼顧教育功能,造成獨特的文化遺產(chan) 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和關(guan) 注。”在張涵喻看來,這樣的惡性循環讓博物館更失去了文化傳(chuan) 承的價(jia) 值。
而與(yu) 此同時,很多地方青少年出了校園“無處可去”。據蘭(lan) 州大學文化多樣性保護調研項目調查顯示,全國縣市級博物館兒(er) 童受眾(zhong) 不足10%,全國範圍內(nei) 有76%的博物館既沒有兒(er) 童展覽、也缺乏教育服務。西部中小型博物館的資源被嚴(yan) 重浪費,博物館並沒有充當好“教育者”的角色。
如何充分挖掘中西部地區中小型博物館的現有資源優(you) 勢、激活這部立體(ti) “百科全書(shu) ”的育人功能?這成為(wei) 蘭(lan) 州大學文化行者團隊的重要課題。
如何讓陶片庫房真正“活”起來
2013年,一支由蘭(lan) 州大學學生組成的小團隊聯合四川大學校友前往北川羌族博物館幫助當地人進行汶川地震5周年的援助建設。隊員們(men) 發現,北川羌族博物館雖有外來資金支持重建,但缺乏專(zhuan) 業(ye) 人員與(yu) 後續資金維護,博物館工作人員隻把博物館當作旅遊景點或是標誌性建築,並沒有明確博物館作為(wei) 文化教育中心的職能,對自身定位也含糊不清。
於(yu) 是,團隊在北川羌族博物館開啟了“羌韻館語”活動,開始了第一次和中小博物館的合作。
羌族人居住在高海拔地區,終年雲(yun) 霧繚繞、恍若仙境,因此享有“雲(yun) 朵上的民族”的美稱。結合這一特點,團隊協助北川羌族博物館舉(ju) 辦了“雲(yun) 朵上的故事大會(hui) ”和“原上的雲(yun) 影子”兩(liang) 個(ge) 以羌族文化為(wei) 主題的兒(er) 童觀覽活動,宣傳(chuan) 羌族的曆史故事及文化內(nei) 核,並聯合舉(ju) 辦了羌族兒(er) 童話劇《大禹治水》匯報演出。2014年,北川羌族博物館正式成為(wei) 當地中學的社會(hui) 實踐基地,並獲得了政府購買(mai) 服務,極大地改善了博物館資金不足的狀況。
有了“羌韻館語”活動的經曆後,許多同學發現自己家鄉(xiang) 的中小博物館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資源匱乏、技術不足、人員短缺等問。這些問題似乎是中小博物館共同的症結,“許多博物館基本上成了存放陶片瓦罐的庫房”。
甘肅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生活著以甘肅省為(wei) 主要聚集地的少數民族裕固族,其民俗文化,尤其是音樂(le) 文化極富特色。然而由於(yu) 人口稀少等多方麵因素,裕固族語言普及程度越來越低,不少裕固族兒(er) 童基本不懂裕固語。當時,肅南裕固族博物館僅(jin) 設置了少量單調的展板與(yu) 圖片作為(wei) 裕固族文化導覽,以民族語言為(wei) 載體(ti) 的音樂(le) 文化遺產(chan) 亟待關(guan) 注與(yu) 保護。
文化行者團隊在博物館開辦童聲合唱團,教孩子們(men) 學唱裕固族民歌,增加裕固族兒(er) 童學習(xi) 民族語言的機會(hui) 。同時,根據裕固族童謠與(yu) 神話傳(chuan) 說創作劇本,排練裕固族文化舞台劇,讓孩子們(men) 能夠在裕固族博物館得到沉浸式體(ti) 驗,激發他們(men) 的學習(xi) 興(xing) 趣,使裕固族文化得到延續。
“博物館作為(wei) 基層文化教育單元,重要的是讓其真正發揮自己的功能。”張涵喻說。如今,肅南裕固族博物館也獲得了一項政府購買(mai) 服務,並鼓勵講解員進入學校、社區進行講解,開辦流動展覽。博物館在當地人和誌願者的共同努力下真正“活”了起來。
陸續幫助了幾個(ge) 西部中小博物館後,團隊成員逐漸意識到,“再不能打一槍換一個(ge) 地方做了,必須把服務的博物館連成體(ti) 係,才能更好地開展誌願服務工作”。2015年,團隊成員將幫扶西部中小博物館這一項目正式命名為(wei) “館語計劃”,“館語計劃”由此誕生。
實施“館語計劃”
“我們(men) 有時候真的就是碰運氣去敲開一扇扇封閉的大門,然後像賣保險一樣,把自己推銷給他們(men) 。”張涵喻說。
一次,在得到西部某縣博物館同意合作的消息後,團隊成員按照規定時間到達了目的地。而對方卻反悔了,令十幾個(ge) 大學生站在博物館前麵麵相覷。
可箭已在弦上,又怎能輕言放棄?
“我們(men) 秉持兩(liang) 個(ge) 詞,一個(ge) 叫‘相信’,另一個(ge) 叫‘硬做’。”團隊成員每天早上一開館就守在門口,向工作人員說明自己的來意,對他們(men) 解釋項目的意義(yi) 、模式及成功案例,希望他們(men) 允許項目在該博物館落地。或許是被這群“娃娃們(men) ”的真誠與(yu) 堅持打動了,博物館最終答應了他們(men) 的請求。
在項目團隊的協助下,該博物館開設了24課時的“青少年博物館傳(chuan) 統文化科普教育課程”,與(yu) 當地學校合作開展了主題暑期夏令營,向當地青少年普及當地社會(hui) 曆史、文化風俗等,引導青少年積極思考新時代保護傳(chuan) 承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性,搭建起良好的“博物館-學校”合作機製。
2017年,“館語計劃”項目團隊首次進入天水民俗博物館開展實踐活動,該館主任時際軍(jun) 的一句話讓人記憶猶新:“大學生肯深入西部地區為(wei) 博物館做這樣的事情首先就是值得敬佩的。”
每當項目團隊要舉(ju) 辦社教活動時,時際軍(jun) 都會(hui) 提前5天甚至一周的時間發動周邊資源,幫助團隊在線上線下進行宣傳(chuan) 。5年過去,團隊共協助天水民俗博物館開展社教活動15期,總社會(hui) 服務時長超70小時,服務人數達到3000人以上。
在“館語使者”們(men) 的幫助和陪伴下,很多西部基層博物館從(cong) 一個(ge) “無名小館”升級為(wei) 國家一級博物館。“博物館不僅(jin) 在於(yu) 它擁有什麽(me) ,更重要的是它以其有限的資源做了什麽(me) 。”說起這些,張涵喻充滿了驕傲和自豪。
自2013年啟動以來,“館語計劃”項目匯聚558名有誌青年,總計為(wei) 超過2500名兒(er) 童累計開展67期教育活動,協助博物館標記館藏特色並形成創新核心教育工具92個(ge) ,開展創意教育活動400餘(yu) 次,共計3萬(wan) 人次兒(er) 童及家長參與(yu) 並受益。
收獲與(yu) 未來
在開展“館語計劃”行動中,團隊的誌願者們(men) 同樣收獲著別樣的成長。
起初在支教活動中,誌願者們(men) 通過製作PPT為(wei) 孩子們(men) 講解文化知識,但收效甚微。經反思改進,誌願者們(men) 設計出一係列互動教學活動,與(yu) 孩子們(men) 一起做手工、玩遊戲,寓教於(yu) 樂(le) ,大家很快就被這種邊玩邊學的教學形式所吸引,沉浸其中。
從(cong) 此,經常會(hui) 出現一次支教活動結束後,孩子們(men) 的眼中滿是不舍,會(hui) 不約而同團團圍住誌願者,追問他們(men) 還會(hui) 不會(hui) 來。
坐在離開博物館的車上,身後遠遠地傳(chuan) 來一陣陣稚嫩的歌聲——那是孩子們(men) 在自發唱起誌願者教給他們(men) 的歌曲《送別》。“後來,不論遇到什麽(me) 困難,隻要一閉上眼,孩子們(men) 的歌聲總是會(hui) 縈繞在我耳邊……我也相信我們(men) 的誌願者每一個(ge) 人心中都有一個(ge) 屬於(yu) 自己的、動人的故事,支撐著我們(men) 在困難時繼續前行。”
這些年來,年輕的蘭(lan) 大團隊成員一撥接著一撥幹,致力於(yu) 推動高校和博物館聯動,把資源有限的博物館打造成擁有無限未來的兒(er) 童教育服務文化樂(le) 園。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第八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ye) 大賽全國總決(jue) 賽中,“館語計劃——活化西部中小博物館兒(er) 童教育服務的踐行者”以其新穎的創業(ye) 思路和可持續的活化造血機製贏得評委專(zhuan) 家的青睞,榮獲“青年紅色築夢之旅”賽道全國銀獎。
“我想高校的創新創業(ye) 項目也好,公益服務項目也好,最大的特點並不是盈利,更多的意義(yi) 肯定是引領教育,也就是育人。”張涵喻說。
“館語”團隊還有一個(ge) 大大的夢想——聯合更多兄弟高校,吸引更多誌願者參與(yu) 其中,將“館語計劃”逐步推廣輻射到全國各地,讓地方中小博物館能夠真正實現教育功能,為(wei) 孩子們(men) 提供“第二課堂”最好的活動空間,真正點亮基層文化的星火。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馬富春 通訊員 任妍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