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醫術仁心在遠山

發布時間:2023-06-13 15:1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到新時代新天地中去·青年鄉(xiang) 村醫生】

  醫術仁心在遠山

  ——理想照進現實的青年鄉(xiang) 村醫生

  光明日報記者 殷澤昊 彭景暉

  2023年除夕夜,呂燦利在睡夢中聽到一陣急促的電話鈴。

  “呂大夫,快!我老娘半夜找水喝,不小心喝農(nong) 藥了!”李嬸的兒(er) 子求救道。

  “打鎮裏的120,我馬上到!”呂燦利隨手抓了件衣裳,衝(chong) 出門,騎上車,飛奔而去。電瓶車在崎嶇路上顛簸,凜冽的風肆意地往領口袖口裏鑽,他卻心如火灼:快一點,再快一點!

  灌水,催吐,立即搶救!山東(dong) 省濟寧市金鄉(xiang) 縣金鄉(xiang) 街道魏莊中心村衛生室的醫生呂燦利,為(wei) 縣醫院係統性救治李嬸贏得了寶貴時間。呂燦利回到家時,天邊已泛白,村民點燃了農(nong) 曆新年的鞭炮。

  這是呂燦利從(cong) 醫十幾年來一個(ge) 普通的夜晚,也是廣大鄉(xiang) 村醫生的日常。搶救被馬蜂蜇傷(shang) 的村民、勸說準媽媽去做產(chan) 檢、給割麥子傷(shang) 到手指的“麥客”包紮……青年鄉(xiang) 村醫生在看似瑣碎而平凡的日常中,找到了青春的意義(yi) 。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最大程度維護好農(nong) 村居民身體(ti) 健康和正常生產(chan) 生活秩序”的號召,在鄉(xiang) 村醫生的工作生活中具體(ti) 可感。當瑣碎拚接瑣碎、平凡疊加平凡,最終結成的“網”便紮實而細密,農(nong) 村居民的健康因其得以保障。

  在鄉(xiang) 村,鄉(xiang) 村醫生和村民是一家人,凡遇事便彼此有依靠。也是在鄉(xiang) 村,鄉(xiang) 村醫生用醫者仁心,把健康、知識、愛和溫暖傳(chuan) 播到家家戶戶。他們(men) 治病救人,也以心換心,引領著村裏人接受並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願我們(men) 的心和我們(men) 的醫術,在遠山播撒更多希望和溫暖。”青年鄉(xiang) 村醫生如是說。

  1.陪在身邊的“家人”

  “必須吃了再走!不然不讓出門!”2023年5月的一個(ge) 午後,呂燦利給魏大爺問診後,被他的家人“堵”在屋裏。

  村民們(men) 心疼他,因為(wei) 他又一次因為(wei) 問診而耽誤了飯點。苦口婆心的挽留,讓呂燦利感覺到鼻根的酸楚。

  “那是我吃過最好吃的羊肉白菜!”他無法拒絕病人家屬的熱情了。

  他認為(wei) ,在鄉(xiang) 村做醫生,與(yu) 病人並不是單純的醫患關(guan) 係。行醫問診往往不在醫療場所,而是在村民家、在田野裏、在牛圈旁、在火熱的生活中,這種持久自然的互動形成的信任感,讓村醫和村民的關(guan) 係更加親(qin) 近,“更像家人”。

  新醫改正式啟航時,20歲出頭的呂燦利已在鄉(xiang) 村醫生崗位上。黨(dang) 中央有關(guan) “為(wei) 群眾(zhong) 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jia) 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的指示,為(wei) 廣大青年村醫紮根農(nong) 村增添了信心。呂燦利診室的櫃子裏,存放了他行醫以來開出的60萬(wan) 張處方,每一張都見證了一段他走進村民生活的故事。

  而90後鄉(xiang) 村醫生胡嘯是用照片來記錄。

  2021年,胡嘯來到重慶永川何埂鎮玉寶村衛生室擔任村醫。兩(liang) 年多時間,他拍了幾百張照片。他向記者展示了一張合影:一位中年男子牽著孩子站在胡嘯旁邊,小朋友眯著笑眼看向胡嘯。

  “這吳大哥非得讓他兒(er) 子叫我幹爹。我看起來有這麽(me) 老嗎?”胡嘯邊笑邊說。

  非要和胡嘯“認下這門親(qin) ”的吳大哥曾是胡嘯的患者。第一次到診所,他便嘟囔著自己渾身不舒服。但經檢查,各項指標均正常。胡嘯敏銳地感覺到,症結也許在其他方麵。胡嘯轉變方式,耐心和他聊天,希望能夠找到病因。

  在胡嘯的引導下,他逐漸敞開心扉。中年失業(ye) ,作為(wei) 家中的頂梁柱,吳大哥壓力劇增卻無處排解。說著說著,這個(ge) 男子漢哭了起來。

  “這一哭,他回去就睡了個(ge) 踏實覺。”胡嘯說。自那之後,吳大哥一有空便到胡嘯的診室坐坐,一聊便是許久。有了胡嘯這個(ge) 可以推心置腹的“樹洞”,吳大哥逐漸打開了心結,之前各種不適的症狀也隨之消失。

  對村民而言,鄉(xiang) 村醫生不僅(jin) 是治病的人,更多時候是身邊的家人。

  2.守護幸福的“使者”

  甘肅省岷縣秦許鄉(xiang) 的鄉(xiang) 村醫生麥姝兒(er) (化名)喜歡在社交媒體(ti) 上分享她的幸福時刻。她的幸福來自農(nong) 村生活,樸實又簡單:飛馳的電瓶車旁,月光灑滿田野、小花開滿山間、夕陽斜照清澗……當然,她的幸福還記錄在她和一位阿婆的自拍視頻裏。

  阿婆是麥姝兒(er) 曾經的一位住院患者,行動遲緩。阿婆出院後,麥姝兒(er) 掛念她的健康狀況,經常去她家看望。除了給阿婆測血壓、陪阿婆聊天,麥姝兒(er) 總喜歡和阿婆家的幾隻小貓玩耍一陣兒(er) 。不過,阿婆好幾次因為(wei) 眼花沒有認出她來,她隻好屢次作自我介紹。

  麥姝兒(er) 開始擔任鄉(xiang) 村醫生時,正值脫貧攻堅接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關(guan) 鍵階段。這位細心的青年醫生,把很多精力分給了子女在外打工的老人、父母在外拚搏的留守兒(er) 童。

  前兩(liang) 天,麥姝兒(er) 再次來到阿婆家時,她看見阿婆正在焦急地尋找什麽(me) 。上前詢問才知道,小貓不見了。“上次你跟小貓玩,我準備你再來的時候送給你呀。”阿婆說。

  “聽到阿婆這句話我可高興(xing) 了,不是因為(wei) 她要送我小貓,是因為(wei) 她終於(yu) 認得我了!”臨(lin) 走時,麥姝兒(er) 和阿婆拍了一段自拍,並把這段“三顧阿婆家”的故事分享到社交媒體(ti) 。

  麥姝兒(er) 的社交賬號記錄了許多這樣的幸福時刻:把醫院食堂的飯菜讓給每頓隻吃泡麵的患者大叔,給住在山溝深處的患者送藥,為(wei) 肺心病患者眾(zhong) 籌製氧機……這位95後青年總能在眼前的工作生活中找到幸福,她“就生活在詩與(yu) 遠方裏”。

  和麥姝兒(er) 相比,呂燦利的幸福感是在一個(ge) 瞬間迸發的。

  2015年的一個(ge) 下午,去患者家中治病的呂燦利特別興(xing) 奮:因車禍致腦癱的孩子,經他三個(ge) 月的治療後,語言功能逐漸恢複了!

  “呂大夫要走了,快打個(ge) 招呼。”聽到媽媽的話,小患者立刻朝呂燦利擺了擺手。看到孩子的反應,媽媽突然掩麵抽泣。“我太開心了,沒控製住……”孩子媽媽急忙轉過身來,送呂燦利離開。

  從(cong) 患者家出來,天色已晚。路過村前那條滿是大排檔的小街時,用餐的人把酒言歡,孩子們(men) 追趕嬉鬧。

  “這條路我每天都走,但就那天,我突然覺得好幸福。”呂燦利說,“守護這份其樂(le) 融融,就是我做鄉(xiang) 村醫生的意義(yi) 。”

  3.引領習(xi) 慣的“向導”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但鄉(xiang) 村醫生胡嘯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2021年,何埂鎮玉寶村的鄉(xiang) 村醫生職位空缺,在鎮衛生院任全科主任的胡嘯主動請纓到此任職。理由隻有一條:在鎮衛生院,和農(nong) 民的接觸太少,隻有問診的那幾分鍾,不夠!

  確實不夠。長期問診,胡嘯發現許多村民來看病,開口就嚷“給我開個(ge) 藥”“我要打個(ge) 針”。問哪兒(er) 不舒服,他們(men) 往往含含糊糊。這是很多鄉(xiang) 村醫生遇到的共同問題,要深入了解農(nong) 民的生活習(xi) 慣、為(wei) 他們(men) 製定科學合理的疾病預防方案,需要時間,也需要醫生真正紮在農(nong) 村一線。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做好2023年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工作的意見》中關(guan) 於(yu) “加強鄉(xiang) 村兩(liang) 級醫療衛生、醫療保障服務能力建設”的要求落地實施,靠的正是千千萬(wan) 萬(wan) 個(ge) 胡嘯這樣的醫生。

  有一回,村裏一個(ge) 小夥(huo) 子不慎從(cong) 摩托車上摔下,腿部擦傷(shang) 一大片。胡嘯檢查發現,傷(shang) 口是淺表傷(shang) ,清理消毒即可,包紮反而會(hui) 讓傷(shang) 口進一步化膿。

  這小夥(huo) 子非要包紮不可,還發了好大一通脾氣。他誤以為(wei) 胡嘯看他經濟不寬裕,擔心他付不起診療費才拒絕包紮。

  一個(ge) 星期過去,胡嘯再見到那小夥(huo) 子時,半開玩笑地說:“你的腿沒包紮也好了吧?”小夥(huo) 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治病不是行醫的唯一目的,讓病人學會(hui) 預防,也是醫者的追求。”長期以來,胡嘯從(cong) 不滿足於(yu) 隻給病人開方子、看片子,還用心與(yu) 病人交流溝通,了解病人的生活習(xi) 慣、家庭環境、心理情態。

  鄉(xiang) 村這片廣闊的沃野,為(wei) 胡嘯踐行自己的行醫理念提供了絕佳機會(hui) 。他堅信阻礙村民整體(ti) 健康水平提升的那道坎兒(er) ——健康意識的缺乏,定能邁過去。

  麥姝兒(er) 也在工作中影響著村民。她經常遇到這樣的患者:疼得受不了才就醫,不願定期做體(ti) 檢;說好按時吃降壓藥,過兩(liang) 天就忘;糖尿病的患者以為(wei) 不吃糖就萬(wan) 事大吉,含糖量高的水果、高澱粉含量食物照吃不誤……

  因此,麥姝兒(er) 成了隨機抽查的“督促員”。在路上碰到患者,她就要問問最近的服藥情況;到病人家裏隨訪,她就看看病人冰箱裏有沒有“不合規”的食物。時間長了,她還摸清了大家的脾氣,這個(ge) 得哄著,那個(ge) 可以稍微“嚇唬”一下……

  隻要看到那個(ge) 騎著電瓶車、紮著雙馬尾辮的女青年,村民們(men) 便知那個(ge) 督促大家要好好生活的青年醫生,又來了!

  (本文圖片由受訪者供圖)

    (本期選題支持 趙秋麗(li) 宋喜群 周洪雙 馮(feng) 帆 黃漢鑫)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