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中華丨文博】在故宮鍾表館聆聽文明交融的回響
中新社北京6月15日電 題:在故宮鍾表館聆聽文明交融的回響
中新社記者 董婧佳
1601年,意大利傳(chuan) 教士利瑪竇向明朝萬(wan) 曆皇帝進獻了大小兩(liang) 座自鳴鍾,機械鍾表的嘀嗒聲第一次在中國古代宮廷中響起。此後近300年間,自宮廷至民間,作為(wei) 中西方文化、科技、經濟交流交往的“第一使者”,鍾表幾乎無可替代。
位於(yu) 故宮博物院南群房區域的鍾表館,展陳著清宮留存下來的中外鍾表。故宮現藏的1500餘(yu) 件鍾表多製作於(yu) 18世紀至20世紀初,正是歐洲鍾表製造業(ye) 黃金期。這些鍾表既有歐洲名家之作,也有出自清宮和廣州的精品,其數量之巨、質量之精、覆蓋地域之廣、跨越年代之久,堪稱世界博物館鍾表收藏之最。
“西方對時間的認知是物理學的,對精度的追求一直是他們(men) 的基本目標,這催生了機械鍾表的誕生。”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郭福祥說,但中國古代的人們(men) 多通過具體(ti) 情境來感知和表述時間,如“日上三竿”“一炷香的工夫”。“當看到這麽(me) 小的人工製品還能自動精準報時,對於(yu) 習(xi) 慣模糊性計時的中國人來講,這種驚奇和心動是可想而知的。”
據利瑪竇記載,萬(wan) 曆皇帝對兩(liang) 座自鳴鍾非常珍愛,特意為(wei) 大鍾建造鍾樓,安裝在禦花園,小鍾從(cong) 不離身。
利瑪竇的到來也開啟了中國宮廷對鍾表技術的研學。自清順治帝至嘉慶朝初期,有記錄的在清宮從(cong) 事鍾表製作的外國傳(chuan) 教士就有十幾位。康熙時期設立自鳴鍾處,統轄鍾表製作、修理等,雍正晚期又成立專(zhuan) 門的做鍾處。
“清宮‘禦製鍾’是集宮廷、皇帝的審美意趣和西方鍾表技術於(yu) 一體(ti) 的文化融合產(chan) 物。”據郭福祥介紹,乾隆時期鍾表收藏和製作達到鼎盛,當時做鍾處擁有百餘(yu) 工作人員,所製鍾表的數量和質量都是巔峰。
現展於(yu) 鍾表館中的更鍾是清宮鍾表的一個(ge) 重要發明。“它的外形、雕刻就是一個(ge) 中國傳(chuan) 統建築的微縮,中間的大表盤跟西方的一樣,有羅馬數字、時針、分針,在上麵還有節氣盤和時間盤,到了晚上可以調節成打更模式。”郭福祥說,更鍾將中國傳(chuan) 統的夜間打更計時方式和西方的24小時計時製結合在一起,是清宮對世界鍾表製造的一個(ge) 重要貢獻。
縱觀鍾表館陳設,可感知18至19世紀中國與(yu) 世界文化、貿易的互動。18世紀進入中國的多為(wei) 英國鍾表。到了19世紀,瑞士和法國迎頭趕上,不僅(jin) 依中國審美設計樣式,打造專(zhuan) 銷中國市場的“大八件”機芯,30多種歐洲品牌甚至直接采用中文商標。
“鍾表館是故宮唯二需要單獨收費的展廳,足見其特別。”故宮博物院原常務副院長李季說,故宮館藏鍾表多是融東(dong) 西方元素於(yu) 一身,古今中外人士都能欣賞。“我記得法國盧浮宮館長來故宮參觀時,一到鍾表館眼睛立刻亮了,遠遠超出預計時間。還有我們(men) 在修複時可能更多關(guan) 注的是技術,但是英國專(zhuan) 家一聽,就說這是亨德爾的曲子,這就是文化的交融。”
“在通過齒輪等活動機械實現表演功能方麵,中國的技藝甚至比西方還厲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古鍾表修複技藝傳(chuan) 承人王津,眼下就在修複一座廣州製鍾表的滾球功能。這是一對鍾表中的一座,另一座由故宮第一代鍾表修複師徐文磷修複。
徐老先生正是最後一代供職於(yu) 清宮做鍾處的工匠,得益於(yu) 他的傳(chuan) 承,鍾表修複技藝成為(wei) 唯一在故宮綿延下來沒有斷層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2016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後,這項“宮中秘技”被更多民眾(zhong) 知曉,“很多年輕人主動投來簡曆”,王津笑著向記者介紹“壯大”的修複團隊,有學習(xi) 珠寶鑲嵌的研究生,也有留學歸來的機械設計人才,王津的大徒弟亓昊楠如今也帶了兩(liang) 個(ge) 徒弟,將這項非遺技藝傳(chuan) 承至第五代。
“許多人認為(wei) 乾隆好收藏是欲望使然,但其實不盡然,這背後隱含著政治話語的表達,唯有清平盛世才能使天下珍寶得以聚攏。”郭福祥說,但乾隆的表達方式也帶來了誤解。
18世紀末,英國馬戛爾尼使團曾為(wei) 乾隆獻上一台代表歐洲最先進科技的豪華天文地理音樂(le) 鍾,但乾隆表現得“很不感興(xing) 趣”。“其實乾隆非常重視這座大表,親(qin) 自安排包裝、做標簽、在哪裏展示……”郭福祥說,“正是這種裏外不同的態度誤導了當時的西方人包括國人,西方就覺得中國人不重視科學。”
西洋鍾表為(wei) 中國人帶來的不僅(jin) 是一項技術轉移,更是時間計量觀念的轉變。清末,小時、分鍾已是國人常掛嘴邊的詞匯,更遑論在宮中,大自鳴鍾早已是和銅壺滴漏分列交泰殿東(dong) 西兩(liang) 側(ce) 的重要禮器。
19世紀末,更加提倡樸實生活方式的嘉慶皇帝親(qin) 政當年就表明了“朕從(cong) 來不貴珍奇,不愛玩好”的態度,宮廷鍾表的采辦由此驟減,民間成為(wei) 中國鍾表消費的新主流。(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