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哥”與博士同上榜 全行業人才共登台 “武漢英才”不以出身論英雄
在農(nong) 田裏與(yu) 蓮藕打了7年交道,湖北武漢晶博農(nong) 莊負責人李正旺沒想到,在武漢市日前公布的“首批武漢英才計劃培育支持專(zhuan) 項人才”名單中,自己也榜上有名。
李正旺是福建人,高中學曆,當過兵,辦過企業(ye) 。2016年,他在愛人的老家——盛產(chan) 蓮藕的武漢市蔡甸區永利村承包了500畝(mu) 藕塘,辦起休閑農(nong) 莊。種藕之餘(yu) ,他研究蓮藕深加工工藝,獲得了15件實用新型專(zhuan) 利,開發出30多款蓮藕深加工產(chan) 品。他還開通多個(ge) 直播間,帶動當地種植戶線上賣藕產(chan) 品,覆蓋農(nong) 戶種植麵積超過7萬(wan) 畝(mu) 。
此次與(yu) 李正旺一同上榜的,都是武漢市各行業(ye) 領域的行家裏手:既有多次刷新亞(ya) 洲紀錄的00後國家遊泳隊隊員,也有60歲的水產(chan) 養(yang) 殖高級工程師;既有主導智能駕駛算法技術創新的博士,也有苦練手藝的“狀元調酒師”……榜單上,“英才”不局限於(yu) 學曆高低、職稱獎項,均指向本土優(you) 秀實用型人才。
這一評選結果的出爐,與(yu) 武漢市此前一項深入的調查研究有關(guan) 。
主題教育重在走深走實。武漢市委組織部、武漢市人才工作局在基層走訪調研時發現,當下熾熱的引進人才競爭(zheng) 在一些地方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偏差:一是喜新厭舊、厚此薄彼,冷落了本土培養(yang) 的人才,造成兩(liang) 者待遇相差偏大,“引來女婿傷(shang) 了兒(er) 子”;二是重引才、輕育才,一些地區和機構不在“育人才”上多下功夫,隻對坐享其成的“引人才”感興(xing) 趣。如何讓“輸血”與(yu) “造血”並重,既吸引外來人才,也培育扶持本土人才,成為(wei) 完善人才戰略布局亟待解決(jue) 的新問題。
九省通衢的武漢2022年全市經濟總量達1.88萬(wan) 億(yi) 元,社會(hui) 發展持續提速。在湖北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中當先鋒、打頭陣,對武漢來說是曆史重任也是曆史機遇。人才是發展之基,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shu) 記郭元強提出,要“統籌抓好各方麵人才培育,形成武漢特色的人才方陣,打造全國一流人才強市”。
“城市發展既需要引進高端人才,也需要充分挖掘本土的人才優(you) 勢。”武漢市人才工作局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與(yu) 武漢英才計劃產(chan) 業(ye) 領軍(jun) 人才、優(you) 秀青年人才側(ce) 重引進人才相銜接配套,2022年9月武漢英才“培育支持”專(zhuan) 項工作啟動實施。這一專(zhuan) 項聚焦基層和企業(ye) 一線,立足人才自主培養(yang) ,麵向連續在武漢工作3年以上的本地優(you) 秀人才,突出創新價(jia) 值、能力和貢獻導向,每年遴選1000人左右入選,為(wei) 武漢打造國家中心城市、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提供人才支持。
“本土化”成為(wei) 此次評選首要特點。
在航天領域,晶體(ti) 振蕩器被形容為(wei) 心髒、大腦。在武漢海創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主持了多個(ge) 晶體(ti) 振蕩器項目的總工程師毛晶獲評武漢英才。同事們(men) 知道,榮譽背後是毛晶紮根研發一線34年付出的努力。在武漢海創,毛晶從(cong) 普通技術員做起、一步步成長為(wei) 總工,研發的多個(ge) 產(chan) 品被“神舟”“嫦娥”“北鬥”等國家重點工程采用。
“‘培育支持’專(zhuan) 項要求人選長期紮根武漢市產(chan) 業(ye) 一線、科研一線、基層一線,在武漢工作時間必須在3年以上。”武漢市人才工作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首批入選的930人中,在武漢工作20年以上的占三分之一,10年以上的占七成。
名單顯示,武漢英才“培育支持”專(zhuan) 項人才中,既有醫院的“一把刀”、文化領域的“一支筆”,也有農(nong) 業(ye) 領域的“土專(zhuan) 家”、基層社會(hui) 治理的“名書(shu) 記”。武漢市人才工作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這是首次讓全行業(ye) 人才共登舞台,涵蓋先進製造、科技創新、現代服務業(ye) 、醫療衛生、產(chan) 業(ye) 工匠、文化體(ti) 育旅遊、城市建設、教育、現代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工作10個(ge) 領域。
“人才不講出身,英才不問出處”是此次獲選者共同的感受。
在武漢市宗關(guan) 水廠,“驗水師”王瓊從(cong) 事水質檢驗工作已28年。她沒有“高大上”的學曆,而是憑借過硬的專(zhuan) 業(ye) 技能,獲評首批武漢英才“培育支持”專(zhuan) 項人才。
王瓊1995年從(cong) 武漢市自來水技校畢業(ye) 後,來到宗關(guan) 水廠潛心學習(xi) 水質化驗的各種技能。通過努力,她考取了水質檢驗高級技師,成為(wei) 省內(nei) 知名水質檢驗能手。2015年6月,“王瓊創新工作室”掛牌成立,作為(wei) 帶頭人,她主動承擔起水廠技術創新重任,其中一項技術革新就為(wei) 企業(ye) 節約成本400萬(wan) 元。近年來,王瓊還獲評“武漢市技能大師”“湖北省首席技師”“湖北荊楚工匠”。
“此次評選注重以用為(wei) 本。堅持不唯論文、職稱、學曆、獎項,不以出身論英雄,讓一批文憑、職稱不顯赫的專(zhuan) 業(ye) 人才登上英才舞台。”武漢市人才工作局提供的數據顯示,首批930名獲選者中,576人未發表論文,12人僅(jin) 高中(中專(zhuan) )學曆,39人為(wei) 大專(zhuan) 學曆。
在程序上,評選由武漢市委人才辦統籌,市經信局、科技局、發改委、衛健委等10家牽頭單位分別組織開展10個(ge) 行業(ye) 領域的人才推薦申報工作,經歸口初審、專(zhuan) 家評審、人選複核等過程,首批獲選名單最終出爐。
這930位武漢英才每人將獲得6萬(wan) 元資金資助和相應支持政策,並納入市級人才庫跟蹤培養(yang) 。相關(guan) 行業(ye) 領域還將進一步細化培養(yang) 方案,係統打造人才發展良好生態。不久前出台的《武漢市加快推進鄉(xiang) 村人才振興(xing) 若幹措施》圍繞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經營、產(chan) 業(ye) 發展、公共服務、鄉(xiang) 村治理、鄉(xiang) 村科技等專(zhuan) 業(ye) 人才,在加快聚集培育培養(yang) 、搭建鄉(xiang) 村引才聚才平台、完善鄉(xiang) 村人才振興(xing) 保障機製等方麵推出了20條有量化指標的措施。
獲評武漢英才,讓李正旺“不敢想象、倍受鼓舞”。最近一段日子,他每天清晨就有種“躺不住”的感覺,白天在基地觀察種苗繁育長勢,研發深加工工藝,晚上帶領團隊直播賣貨,還見縫插針學習(xi) 提升直播技能。他計劃繼續做好蓮藕“土特產(chan) ”文章,打造線上線下融合交易平台,讓蔡甸蓮藕擦亮品牌走向全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娟娟 雷宇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