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過去與現在
作者:劉曉峰
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wan) 古傳(chuan) 聞為(wei) 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五月,汨羅江畔,徘徊著一位形容憔悴的詩人。他就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楚國貴族。他“明於(yu) 治亂(luan) ,嫻於(yu) 辭令”,曾經是楚懷王的重臣,曆史記載他“入則與(yu) 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屈原有自己明確的政治主張,對內(nei) 他為(wei) 實行變法而奔走呼號,對外則提出“聯齊抗秦”的主張。可是,才華橫溢並深深熱愛楚國的屈原,因為(wei) 自己的政治見解遭到了楚國舊貴族保守勢力的反對和仇視,不僅(jin) 正確的主張得不到楚懷王的采納,反而一度被放逐出楚國都城郢。武關(guan) 會(hui) 盟楚懷王中計客死秦國,接下來繼位的楚頃襄王偏信令尹子蘭(lan) ,對秦一味采取綏靖政策,屈原再次忠言進諫,卻又遭逢被放逐的命運。二度放逐使詩人悲憤滿腔。而就在這一年,秦國大將白起率領秦國的精銳軍(jun) 團攻陷了郢都。眼見自己矢誌盡忠的祖國直麵淪喪(sang) 的命運,屈原滿懷一腔悲憤,懷石自沉於(yu) 長沙東(dong) 北的汨羅江中,結束了自己悲劇的一生,時年六十二歲。
《端午》劉曉峰 著 領讀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2年7月版
屈原的死表現了他堅持理想、堅持高潔的品格和至死不悔的精神,也是對楚國腐朽舊貴族統治集團的一種抗議。他以死明誌,感動了古今千千萬(wan) 萬(wan) 的人。傳(chuan) 說當他投江的消息傳(chuan) 來時,漁夫們(men) 紛紛劃起船到江中去救他。這就是後世端午競渡的起源。屈原以忠見謗,以信見疑,賦《離騷》而見誌,投汨羅以歿身,其誌可哀,其情可憫。後人為(wei) 了紀念屈原,不僅(jin) 每年農(nong) 曆五月五日賽龍舟,而且投粽子於(yu) 水中。人們(men) 常說,這就是端午吃粽子的起源。
屈原的作品不僅(jin) 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財富,它被翻譯成各種文字在海內(nei) 外出版發行。屈原是我國偉(wei) 大的愛國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一直受到人們(men) 的尊敬。他的影響不僅(jin) 存在於(yu) 中國,也存在於(yu) 全世界。所以,端午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傳(chuan) 統節日不僅(jin) 屬於(yu) 中國,同時也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一部分。
二
五月符天數,五音調夏鈞。
舊來傳(chuan) 五日,無事不稱神。
穴枕通靈氣,長絲(si) 續命人。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zheng) 新。
方殿臨(lin) 華節,圓宮宴雅臣。
進對一言重,遒文六義(yi) 陳。
股肱良足詠,風化可還淳。
這是唐玄宗寫(xie) 下的端午節詩句。有關(guan) 唐玄宗時代的端午節,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傳(chuan) 說。
據說,大唐天寶三載(744),有人從(cong) 揚州進貢了水心鏡一麵。這麵鏡子“縱橫九寸,青瑩耀日,背有盤龍”。進貢鏡子的官員李守泰說,鑄鏡時,有一位自稱“龍護”的老人對鑄鏡工匠呂暉說:“我老人家懂得怎麽(me) 鑄造真龍鏡。”於(yu) 是進到了鑄鏡場。鑄鏡場的門緊鎖了三天,開門時卻再也找不到這位老人,隻是在火爐前留有一封信,上麵寫(xie) 著:“盤龍盤龍,隱於(yu) 鏡中,分時有象,變化無窮。興(xing) 雲(yun) 吐霧,行雨生風。”於(yu) 是呂暉把火爐移到長江江心,在五月五日午時鑄成了這枚鏡子。於(yu) 是唐玄宗下令收藏好這枚鏡子。天寶七載(748)大旱不雨,唐玄宗召來著名道士葉法善祭祀這枚龍鏡,結果盤龍的龍口突然噴出白氣,須臾滿殿都是,而戶外則是甘雨如注。
這個(ge) 傳(chuan) 說太神奇了!一麵鏡子怎麽(me) 會(hui) 被賦予如此神奇的力量?為(wei) 什麽(me) 故事中要強調這麵寶鏡鑄造於(yu) 五月五日午時?實際上,我們(men) 今天存世的漢代古鏡上,經常有“五月五日午時造”的銘文。為(wei) 什麽(me) 五月五日午時鑄造的鏡子這麽(me) 神奇?這個(ge) 看似神奇的故事,究竟緣何出現?你是否知道這些故事背後,潛藏著古人怎樣的想法?
三
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九屆大會(hui) 製定了《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chan) 代表作宣言》。
2001年,該組織公布了包括中國的昆曲在內(nei) 的第一批“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chan) 代表作”。
2003年,該組織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公約》,這一公約被認為(wei) 是與(yu)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公約》同等重要的文件。“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chan) ”是新製定的一項世界文化遺產(chan) 保護製度。
截至2005年,已經批準的“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chan) ”共有九十項。韓國江陵端午祭,就是這九十項中的一項。
盡管韓國江陵端午祭和中國的端午節並不完全是一回事,但畢竟有著血脈聯係。無論怎麽(me) 說,中國傳(chuan) 統節日中,居然是端午第一個(ge) 走進“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序列,雖然是由韓國所申請的,但是在筆者看來,這是端午的光榮,也是中國古代節日文化的光榮。同時這也是對中國人的一個(ge) 提醒,提醒我們(men) 應該注重保護自己的傳(chuan) 統節日文化。
寫(xie) 了有關(guan) 端午的幾段故事,有的大家很熟悉,比如紀念屈原,有的大家可能知道,比如水心鏡傳(chuan) 說。但是,它們(men) 都是古代端午節日生活的曆史記載。看過這幾段文字,我們(men) 要問,五月何以“符天數”?五音如何“調夏鈞”?今天存世的漢代古鏡上,為(wei) 什麽(me) 五月五日午時鑄造的鏡子這麽(me) 多?鑄鏡最好的場所為(wei) 什麽(me) 是在長江之上?其實其他的記載中同樣包含著很多問題。比如,端午節為(wei) 什麽(me) 和屈原傳(chuan) 說結合到一起?端午在韓國怎麽(me) 會(hui) 和山神祭祀結合起來?要想真正了解端午節,就要直接麵對這些也曾經長期困擾過筆者的問題。所以,今天筆者的工作就是用這本《端午》做一個(ge) 好向導,帶領讀者們(men) 走進曆史迷宮,找到這些問題真正的答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