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中國第二所體育大學誕生背後的時代訴求

發布時間:2023-06-27 15:53: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6月21日上午,上海體(ti) 育大學綜合體(ti) 育館,1540名應屆畢業(ye) 生從(cong) 這裏走向新的人生,他們(men) 也成為(wei) 上海體(ti) 育學院更名後,第一批領受上海體(ti) 育大學畢業(ye) 證的“幸運兒(er) ”。在此之前的6月16日,教育部網站公布了“教育部關(guan) 於(yu) 同意上海體(ti) 育學院更名為(wei) 上海體(ti) 育大學的函”。至此,上海體(ti) 育學院曆經多年的“更名”努力終於(yu) 達成所願,中國也在時隔30年後迎來了第二所體(ti) 育大學。

  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國內(nei) 已有數百所學院更名為(wei) 大學,但在這一學院更名大學的熱潮中,體(ti) 育院校卻顯得有些落寞。全國14所體(ti) 育院校中,除早在1993年就已經更名的北京體(ti) 育大學外,始終未能出現北體(ti) 大的後繼者。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院院長王宗平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介紹,對於(yu) 中國的高校來說,大學的牌子肯定要比學院的牌子好,得到的資源肯定也會(hui) 更多,不是體(ti) 育院校不想“升級”為(wei) 大學,而是對於(yu) 體(ti) 育院校來說,達到更名大學所需的要求的確很不容易。

  原首都體(ti) 育學院院長鍾秉樞介紹,“國家對申報大學有硬性的規定,比如招生規模8000人以上,本科專(zhuan) 業(ye) 20個(ge) 以上,學科門類3個(ge) 以上,每個(ge) 學科門類還要3個(ge) 以上的一級學科等。這些硬性規定對獨立設置的體(ti) 育院校來說,確實是比較難達到的。因為(wei) 體(ti) 育院校最初成立的時候,都是以體(ti) 育教育專(zhuan) 業(ye) 為(wei) 主,屬於(yu) 教育學門類下的體(ti) 育學。體(ti) 育院校如果要申請更名為(wei) 大學,按照國家的要求,就必須對專(zhuan) 業(ye) 、學科門類進行擴張。而體(ti) 育院校從(cong) 原有的以單一學科為(wei) 主向多學科擴張,是比較難的。”

  除了申報大學的諸多硬性規定擋在體(ti) 育院校麵前之外,還有一些軟性因素在影響著申報大學的工作。鍾秉樞表示,北京有一條著名的學院路,這條路的兩(liang) 旁是著名的八大學院(農(nong) 、林、礦、醫、地質、石油、鋼鐵、航空)。改革開放之後,在國家以經濟建設為(wei) 中心的時期,這些學院都完成了更名大學的工作,因為(wei) 在經濟建設為(wei) 首位的背景下,與(yu) 國家經濟緊密相關(guan) 一些獨立的、單一的學科,就更容易得到快速發展。

  從(cong) 軟性因素來說,隻有當中國的經濟社會(hui) 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體(ti) 育、健康相關(guan) 的問題才會(hui) 受到更高的重視,體(ti) 育院校才會(hui) 獲得更好的軟性發展條件,而這也是近幾年才出現的變化。

  今年從(cong) 上海體(ti) 育大學武術表演專(zhuan) 業(ye) 本科畢業(ye) 的俞洋,認為(wei) 自己母校的更名是向全社會(hui) 發出的一個(ge) 全新認知體(ti) 育的信號。俞洋回憶,4年前當她考入上海體(ti) 育學院時,對體(ti) 育和體(ti) 育院校的認知也和很多人一樣相對刻板,“我當時以為(wei) 體(ti) 育院校可能隻教體(ti) 育,也擔心過在這裏學習(xi) ,會(hui) 不會(hui) 比不上綜合性大學?”但4年的大學生涯,顛覆了俞洋對體(ti) 育以及對體(ti) 育院校的認知,現在的俞洋認為(wei) ,“體(ti) 育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學科,體(ti) 育與(yu) 教育、文化、醫學、技術等學科有著緊密聯係。母校從(cong) 學院更名為(wei) 大學,也是向全社會(hui) 表明體(ti) 育的發展前景和潛力,表明這是一所專(zhuan) 注於(yu) 體(ti) 育,但實際上具備綜合實力的大學。”

  “無論是1993年北京體(ti) 育學院更名為(wei) 北京體(ti) 育大學,還是此次上海體(ti) 育學院更名為(wei) 上海體(ti) 育大學,都離不開所處的時代背景”鍾秉樞介紹,1992年黨(dang) 的十四大提出了教育要同經濟發展結合,要積極發展高等教育。所以,當時在全國獨立設置的14所體(ti) 育院校中,需要一所發揮引領示範作用的龍頭院校,北京體(ti) 育學院責無旁貸成為(wei) 全國體(ti) 育院校的標杆,成為(wei) 中國第一所體(ti) 育大學,也是唯一一所進入“211工程”的體(ti) 育院校。上海體(ti) 育學院更名大學的時代背景,則是全民健身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健康中國行動”“體(ti) 育強國綱要“先後頒布,在中國北方已有一所體(ti) 育大學的情況下,中國南方經濟發達地區也需要一所體(ti) 育大學去推動上述一係列與(yu) 體(ti) 育相關(guan) 的國家戰略的落實。

  從(cong) 體(ti) 育學科的建設和科研能力而言,上海體(ti) 育學院更名為(wei) 大學也是實至名歸。王宗平介紹,國內(nei) 進入體(ti) 育學科雙一流建設的高校隻有兩(liang) 所,一所是北京體(ti) 育大學,另一所就是上海體(ti) 育學院。另外,從(cong) 第四輪全國體(ti) 育學科評估看,僅(jin) 有的兩(liang) 所A+評級院校,也是北京體(ti) 育大學和上海體(ti) 育學院。從(cong) 國內(nei) 體(ti) 育院校的地位而言,早有“北有北體(ti) ,南有上體(ti) ”一說。王宗平認為(wei) ,作為(wei) 全國體(ti) 育學科的兩(liang) 大龍頭院校之一,上體(ti) 更名為(wei) 大學也一直是國內(nei) 體(ti) 育界的期盼。

  隨著體(ti) 育在中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進程的價(jia) 值越發顯現,應時代之所需而誕生的上海體(ti) 育大學也應承擔起更多的責任。

  鍾秉樞表示,“我們(men) 的體(ti) 育院校,過去一直以培養(yang) 體(ti) 育教師、教練員、社會(hui) 體(ti) 育指導員這一類人才為(wei) 主要任務,但是現在,隨著社會(hui) 發展,體(ti) 育人才的內(nei) 涵外延都擴展了。我們(men) 現在需要體(ti) 育的戰略研究專(zhuan) 家,需要體(ti) 育科技攻關(guan) 的專(zhuan) 家,還需要精英教練員等。還有專(zhuan) 職的裁判員、體(ti) 能康複師、職業(ye) 體(ti) 育經紀人等人才,都要求有專(zhuan) 門的培養(yang) 。而我們(men) 原先基本上很少有這一類人才的培養(yang) 。當然,這類人才的培養(yang) 已經不是單一的一個(ge) 學科能解決(jue) 的,也都是複合型的人才培養(yang) ,這不是單一的學院就能做到的。大學為(wei) 這方麵的人才培養(yang) 提供了一個(ge) 有利條件。”

  近年來,地處上海這一中國南方經濟發達城市和國際體(ti) 育賽事之都,上海體(ti) 育大學已經開始了緊跟時代的教學和科研創新的探索。無論是服務健康中國,還是服務在國內(nei) 舉(ju) 辦的一係列重大賽事,都能看到上海體(ti) 育大學的專(zhuan) 家團隊和師生身影。

  鍾秉樞認為(wei) ,如果說北京體(ti) 育大學作為(wei) 國家體(ti) 育總局直屬高校,更多地服務於(yu) 奧運爭(zheng) 光計劃,那麽(me) ,上海體(ti) 育大學就應該更多地服務於(yu) 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國這兩(liang) 大國家戰略的實施。這也是中國兩(liang) 所體(ti) 育大學在服務國家發展上的不同側(ce) 重點。

  此次上海體(ti) 育大學的更名,對於(yu) 國內(nei) 其他體(ti) 育院校加快自身建設也是一個(ge) 推動,王宗平認為(wei) ,“上海體(ti) 育大學更名成功,說明中國社會(hui) 的發展對體(ti) 育人才的需求,也說明,體(ti) 育院校從(cong) 學院向大學邁進是可行的,但需要一個(ge) 過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慈鑫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