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耕好“無形糧田”——從夏糧主產區看“全鏈條節糧減損”路徑

發布時間:2023-06-27 16:05:00來源: 新華社

  悠悠萬(wan) 事,吃飯為(wei) 大。

  2021年9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致國際糧食減損大會(hui) 的賀信中指出,糧食安全是事關(guan) 人類生存的根本性問題,減少糧食損耗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

  夏糧占我國口糧年產(chan) 量的四成,夏糧豐(feng) 則全年穩。時值夏糧收獲尾期,山東(dong) 、河北、安徽等小麥主產(chan) 區在前期克服低溫天氣、病蟲害影響,奮力奪取豐(feng) 產(chan) 的基礎上,緊抓機收、烘幹、倉(cang) 儲(chu) 、加工等環節,著力耕種好節糧減損這一“無形糧田”。

  讓“豐(feng) 收在望”變為(wei) “豐(feng) 收到手”

  麥收時節,山東(dong) 臨(lin) 沭縣店頭鎮的麥田裏,2023年山東(dong) 小麥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拉開帷幕。10名農(nong) 機手駕駛農(nong) 機勻速前行,將金燦燦的麥田剃成“板寸”。

  收割完成,裁判組進場尋找遺漏的麥粒。“我們(men) 組找了兩(liang) 個(ge) 點位,接近3平方米的地塊,找到的麥粒數隻相當於(yu) 兩(liang) 三個(ge) 麥穗。”正數著“戰利品”的臨(lin) 沭縣農(nong) 技推廣站工作人員王鵬峰說,這一損失率遠低於(yu) 要求。

  8個(ge) 月生長期內(nei) ,夏糧經曆了重重考驗,豐(feng) 收來之不易。

  “去年小麥播下去不久就遭遇‘斷崖式’降溫,不少麥苗受了凍害。”山東(dong) 桓台縣起鳳鎮起南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魏銳祚說,村黨(dang) 支部領辦合作社購買(mai) 了葉麵肥和營養(yang) 液噴灑服務,並采取了沼液還田等措施,穩住了每畝(mu) 1000斤的產(chan) 量。

  今年春季,安徽預判小麥赤黴病大流行風險高,預計小麥赤黴病自然發生麵積約占種植麵積的95.5%。當地加大資金、藥劑、器械等要素保障力度,省、市、縣三級財政3月底前籌措資金6.5億(yi) 元,及時組織實施統防統治和小農(nong) 戶的代防代治,築牢了夏糧豐(feng) 收防線。

  臨(lin) 近麥收的降雨天氣,讓黃淮海麥區打響了一場“夏糧保衛戰”。

  搶收壓力較大的安徽從(cong) 山東(dong) 、江蘇等地引入機具,“歇人不歇機”24小時搶收;由村幹部、老黨(dang) 員組成的應急搶收服務隊活躍在麥收一線,機動調配農(nong) 機保障及時搶收。麥收高峰期,安徽日均投入收割機超過12萬(wan) 台,其中6月3日收獲小麥997萬(wan) 畝(mu) ,創曆史新高。

  機收是糧食“落袋為(wei) 安”的第一步。小麥主產(chan) 區近年來持續通過改良更新農(nong) 機、培養(yang) 提升機手素質,努力降低機收損失。

  “以前開老式收割機,經常掉籽掉穗。今年我花15萬(wan) 元購買(mai) 的新型小麥收割機,功率更大、密封性更好,機收損失率降到了1%以內(nei) 。”在河北邢台南和區史召鄉(xiang) ,農(nong) 機手張軍(jun) 坡對新農(nong) 機“少掉籽”很滿意。

  南和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鄭雲(yun) 平介紹,為(wei) 確保機具機手以最佳狀態投入“三夏”生產(chan) ,南和區提前謀劃,在檢修12000台農(nong) 機的基礎上,又通過農(nong) 機購置與(yu) 應用補貼,引導購買(mai) 新農(nong) 機537台、培訓機手2萬(wan) 餘(yu) 人次。

  按行業(ye) 標準,小麥機收損失率控製在2%以內(nei) 為(wei) 合格。作為(wei) 我國第二大小麥主產(chan) 區,山東(dong) 近年持續組織糧食作物種植麵積50萬(wan) 畝(mu) 以上的縣開展機收減損大比武,帶動機手能力常態化提升,降低機收損耗,今年正常作業(ye) 條件下機收損失率預計在1.5%以下。

  銖積寸累,“多收一斤是一斤”背後有大經濟賬。山東(dong) 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農(nong) 機化管理處處長王乃生說,按去年山東(dong) 528億(yi) 餘(yu) 斤的小麥總產(chan) 量計算,機收損失率每降低0.1%,理論上就能挽回5000多萬(wan) 斤糧食,相當於(yu) “新增”5萬(wan) 多畝(mu) 耕地。

  烘幹塔、“空調房”穩質保糧

  走進山東(dong) 德州陵城區新城社區黨(dang) 群服務中心,2400多平方米的院子被糧食鋪滿,隻留出幾條“羊腸小道”。幾名村民穿梭其中,打理著自家晾曬的麥子。

  臨(lin) 邑縣公布公共曬糧場所和轄區企業(ye) “共享小麥曬場”;平原縣部分鄉(xiang) 鎮倡導工作人員上班不開車,騰出“政府大院”讓群眾(zhong) 曬糧……為(wei) 滿足農(nong) 戶糧食晾曬需求,山東(dong) 多地的鄉(xiang) 鎮“政府大院”、村級文化廣場等公共場所化身臨(lin) 時曬場,群眾(zhong) 紛紛“點讚”。

  晾曬、運輸、倉(cang) 儲(chu) 等產(chan) 後環節,糧食損失占比高。今年,各主產(chan) 區顯著加強糧食產(chan) 後服務,著力減少損失。

  記者6月上旬在安徽太和縣隆平小麗(li) 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院內(nei) 看到,烘幹塔正在以低溫模式工作,1000餘(yu) 畝(mu) 地的新麥經精選機除雜,通過糧食提升機衝(chong) 進糧倉(cang) ,被傳(chuan) 送帶送入烘幹塔。“我們(men) 這裏是製種基地,對小麥品質要求高。烘幹塔的投用,不僅(jin) 降低了我自己的小麥黴變損耗,還能為(wei) 周邊5個(ge) 大戶的近200萬(wan) 斤小麥提供烘幹服務。”合作社理事長袁秀珍說。

  麵對不利天氣,安徽一手抓搶收,一手抓搶烘。全省投入烘幹機1.74萬(wan) 台,有效幫助群眾(zhong) 減少了糧食損失。

  一些具備條件的地區還建設了公共性烘幹倉(cang) 儲(chu) 設施,擴大服務覆蓋麵。在山東(dong) 齊河縣,國有企業(ye) 在田間地頭投資建設的16個(ge) 糧食烘幹倉(cang) 儲(chu) 服務中心覆蓋每個(ge) 鄉(xiang) 鎮,讓糧食可以從(cong) 收割機直接裝車,就近送往烘幹倉(cang) 儲(chu) 服務中心“不落地”入倉(cang) ,既保證了糧食品質,也避免了傳(chuan) 統晾曬方式導致的損失,預計每年可節糧7000噸。

  入倉(cang) 小麥住進“空調房”,品質和損失率得到嚴(yan) 格控製。

  在中儲(chu) 糧阜陽直屬庫有限公司,隨著夏糧收儲(chu) 開始,現場工作人員啟動製氮機。“氣調儲(chu) 糧可以降低倉(cang) 內(nei) 氧氣含量,實現殺蟲和抑蟲,同時也對糧食起到抑製呼吸、減少損耗的作用。”中儲(chu) 糧阜陽直屬庫有限公司倉(cang) 儲(chu) 管理科科長崔仁立說。

  這個(ge) 糧庫的每個(ge) 糧堆裏分布著近400個(ge) 溫度傳(chuan) 感器。“一旦糧食溫度異常,我們(men) 能及時發現並調節。通過科學保水保溫,糧食可以常年維持在最佳狀態,延緩劣變。”崔仁立說,多種儲(chu) 糧新技術的集成應用,讓糧食儲(chu) 存環節損耗從(cong) 過去的1%降到了現在的0.6%左右。

  綜合利用隱形“增地”

  在河北邯鄲市邯鄉(xiang) 麵業(ye) 有限公司的生產(chan) 車間內(nei) ,大功率鼓風機推動小麥在生產(chan) 線上“遊走”,生產(chan) 出麵粉的同時,價(jia) 格高出小麥6倍的胚芽也被提取出來。

  一粒小麥,可以衍生出多少種產(chan) 品?

  在山東(dong) 濱州,科技創新正驅動糧食精深加工、綜合利用。濱州市副市長畢誌偉(wei) 介紹,小麥在當地能加工出穀朊粉、赤蘚糖醇、膳食纖維等10大係列500餘(yu) 種產(chan) 品,每噸小麥總產(chan) 出比傳(chuan) 統方式增加5000餘(yu) 元。

  隨著糧食加工利用不斷精細化,對小麥更好地“吃幹榨淨”成為(wei) 常態,一些以往利用效率不高的“邊角料”實現“逆襲”。

  “胚芽的重量隻占小麥的2%左右,但營養(yang) 占比卻超過60%,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是小麥營養(yang) 的‘寶庫’。”邯鄉(xiang) 麵業(ye) 首席質量官楊竹英說,新鮮的小麥胚芽不耐儲(chu) 存,易發酵變質,過去隻能作為(wei) 廉價(jia) 的飼料原料出售。公司購進國內(nei) 先進設備,實現了麵粉加工和胚芽提取的同步進行,年產(chan) 小麥胚芽20餘(yu) 萬(wan) 公斤、創造產(chan) 值2000萬(wan) 元以上。

  “保留胚芽就是節約糧食。”邯鄲市肥鄉(xiang) 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農(nong) 技推廣研究員杜光旭說,肥鄉(xiang) 區今年收獲了20多萬(wan) 噸新麥,如果全部保留胚芽,就可以多出0.4萬(wan) 噸高效利用的糧食。

  胚芽用來製取胚芽油和蛋白粉,麩皮精製成食療纖維食品,製取酒精的酒糟用於(yu) 養(yang) 殖……糧食利用由粗放走向精細,提高單位土地產(chan) 出的同時,也讓我國的糧食安全多了一重保障。

  充分挖掘糧食價(jia) 值的同時,糧食加工不再追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近年來,“粗磨”“全麥”係列產(chan) 品不斷走向高端,消費者接受度持續提升,讓營養(yang) 健康與(yu) 節糧減損實現雙贏,無形“增地”。

  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5月11日上午舉(ju) 行的新聞發布會(hui) 上,國家糧食和物資儲(chu) 備局副局長黃煒說,針對市場上存在的過度加工的問題,國家糧食和物資儲(chu) 備局加大適度加工技術研發和成果推廣力度,升級改造加工設備,減少不必要的糧食、油料損失和消耗,提高成品糧出品率和副產(chan) 品的綜合利用率。

  文字記者:王念、陳灝、葉婧、邵琨、郭雅茹、水金辰

  視頻記者:趙小羽、薑亮、楊金鑫、嶽文婷、鄒尚伯

  海報設計:薑子涵

  編輯:李民、李明輝、陳海通、王浩程、鄔金夫

  統籌:郜新鑫、曹江濤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