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南通大學構建新時代知識分子群體:助力青年人才攀高峰

發布時間:2023-06-27 16:01: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1990年出生的李大偉(wei) 博士,入職南通大學一年後,憑借優(you) 秀的科研業(ye) 績,跨越任職年限的“門檻”,被認定評審為(wei) 教授。

  盡管李教授很年輕,但他的科研成果一點都不單薄。他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8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SCI收錄學術論文20餘(yu) 篇,申請授權發明專(zhuan) 利10餘(yu) 件……

  “學校吸引我的除了優(you) 厚的待遇和寬鬆的政策,更重要的是優(you) 秀的科研團隊和高層次的平台。在這裏,我能更好地發揮研究特長,最大限度地實現人生價(jia) 值。”他說。

  一段時間以來,該校黨(dang) 委領導班子帶頭從(cong) 學習(xi) 抓起,突出問題導向。圍繞人才培養(yang) 、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等10個(ge) 方麵的學校改革發展重點領域調研主題,調研組深入政府主管部門、省內(nei) 外高校和地方企業(ye) 開展調研,與(yu) 學院師生麵對麵交流,獲取第一手資料,製定任務清單,著力打通製約學校發展的痛點瘀點堵點。

  “結合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學習(xi) ,我們(men) 迫切需要這樣的調研,調查研究與(yu) 我們(men) 自身發展緊密結合,所以調研將更加務實、更有針對性地解決(jue) 問題。”南通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尚慶飛表示,我們(men) 要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廣開進賢之路,把各方麵優(you) 秀人才吸引過來、聚集起來。

  營造新時代知識分子群體(ti) 的氛圍

  20世紀90年代,作為(wei) 南通大學的前身,南通醫學院辦學規模不大,教學科研條件也比較艱苦。

  在這所名不見傳(chuan) 的學校裏,以顧曉鬆為(wei) 代表的30餘(yu) 名青年教師,憑著嚴(yan) 謹的科學態度和爭(zheng) 創一流的執著追求,有的成為(wei) 國內(nei) 外醫學界知名學者,有的進入學術界“最為(wei) 活躍”的科技前沿,有的在教學、醫療和科研領域裏成為(wei) 學科骨幹,被譽為(wei) “通醫優(you) 秀知識分子群體(ti) ”,在國內(nei) 外產(chan) 生廣泛影響。

  在不到8平方米的小房間裏做實驗、到各地圖書(shu) 館查閱文獻的艱苦創業(ye) 經曆,放棄國外優(you) 厚待遇毅然帶著科研成果回國的家國情懷,學校排除萬(wan) 難添置實驗器材、破例幫助解決(jue) 家庭住房困難的動人故事,解決(jue) 世界性科研難題的成長喜悅……5月24日,在“傳(chuan) 承通醫知識分子群體(ti) 精神 造就新時代通大優(you) 秀青年人才”院士訪談會(hui) 上,這些故事感動了很多人。

  訪談會(hui) 上,通醫優(you) 秀知識分子群體(ti) 傑出代表——中國工程院顧曉鬆院士、中國科學院段樹民院士與(yu) 青年教師們(men) 話成長、談感想,以切身經曆勉勵青年紮根祖國大地,敢於(yu) 創新,勇攀科研高峰。

  “當年通醫優(you) 秀青年知識分子群體(ti) ,展現了愛國奉獻、勇攀科研高峰的精神,他們(men) 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men) 青年教師砥礪奮鬥、突破創新。”該校神經再生重點實驗室青年教授淩玨表示。

  “回顧當年的通醫知識分子群體(ti) ,在那麽(me) 困難的情況下,能夠培養(yang) 出一批能為(wei) 國家做貢獻的優(you) 秀人才,那麽(me) 我們(men) 今天的青年教師應不應當向這個(ge) 群體(ti) 學習(xi) ?”尚慶飛說,“我們(men) 要在全校營造一種像通醫優(you) 秀知識分子群體(ti) 那樣的氛圍,要打造新時代通大知識分子群體(ti) ,在青年隊伍當中抓典型、抓榜樣、抓實幹。”

  打好人才工作“組合拳”

  如何讓師資隊伍向高水平方向發展,也成為(wei) 該校調研的一個(ge) 主題方向。該校調研組通過走訪發現,過去一段時間,國內(nei) 一些高校寄希望於(yu) 通過引進高水平領軍(jun) 人才來把學校的隊伍盤活、帶起來,但在現實中引進合適的人才難度越來越大。因此,調研組認為(wei) ,立足自身、抓緊培養(yang) ,從(cong) 物質激勵、精神引領、提供多元發展空間等多方麵入手,培養(yang) 本土人才,成為(wei) 該校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

  通過培養(yang) 人才、引進人才、用好人才,該校打出係列的人才工作“組合拳”。目前,該校與(yu) 南通市推進名城名校融合發展戰略,圍繞南通16個(ge) 主導產(chan) 業(ye) 的產(chan) 業(ye) 鏈,共同推進青年人才培養(yang) 。高水平人才一方麵在學校的支持下做好科研工作,另一方麵,科研成果能在企業(ye) 做成果轉化、應用。

  據介紹,該校打破論資排輩的傳(chuan) 統,以實績論英雄,實現多勞多得、優(you) 績優(you) 酬,相繼出台了崗位聘用工作實施辦法以及崗位績效定檔管理辦法,在現行事業(ye) 單位崗位績效工資體(ti) 係的框架下,依據教師前3年的綜合業(ye) 績進行定檔,靈活運用由學校自主調控的獎勵性績效工資,鼓勵想幹事業(ye) 、能幹事業(ye) 的教師脫穎而出,充分體(ti) 現“人崗相適、優(you) 績優(you) 酬”的崗位績效理念。

  為(wei) 響應國家號召,適應科技創新要求,該校結合辦學實際,在人才聘用、職稱評聘、科研項目申報、薪酬分配等方麵進行一些“校本”的探索和創新,實行教師分型發展、分類評價(jia) 。

  “要旗幟鮮明地發揮製度驅動作用、導向作用、激勵作用,把人才的創造性活動從(cong) 不適時的人才評價(jia) 中解放出來,鼓勵教師在一些領域填補空白,促進年輕教師脫穎而出,形成更加有利於(yu) 創新、有利於(yu) 幹事的氛圍。”南通大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校長楊宇民說。

  把服務做到人才心坎裏

  “能為(wei) 家鄉(xiang) 高校發展貢獻力量是我的榮幸。”1986年出生於(yu) 南通的吳麗(li) 博士畢業(ye) 於(yu) 中國科學院大學,在美國華盛頓大學從(cong) 事了4年半的博士後研究後,不為(wei) 國外優(you) 厚待遇所動,與(yu) 丈夫先後加入南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夫妻二人在生物多色成像和循環組織染色領域的研究成果處於(yu) 國際前沿水平,目前兩(liang) 人均入選江蘇省特聘教授。

  生物醫學傳(chuan) 感新方法新技術是當前醫學檢驗專(zhuan) 業(ye) 熱點研究方向。為(wei) 發揮吳麗(li) 教授研究特長,學校第一時間為(wei) 其組建先進生物功能材料與(yu) 醫學分析研究團隊,專(zhuan) 門招聘了9名該研究方向的博士,團隊平均年齡35周歲,為(wei) 他們(men) 盡快啟動科研工作提供各種便利條件。

  經過兩(liang) 年的探索,團隊針對關(guan) 鍵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點,取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4項、麵上項目兩(liang) 項,進入實審階段專(zhuan) 利15項。他們(men) 的研究為(wei) 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早期診斷、監測、預後及個(ge) 性化治療提供新的思路。

  “青年教師主人翁意識要進一步強化、跨學科團隊建設進度比較緩慢、績效評價(jia) 條件要深入優(you) 化……”在該校主題教育讀書(shu) 班學習(xi) 研討會(hui) 上,由該校黨(dang) 委書(shu) 記、校長帶隊的人才工作調研組專(zhuan) 題匯報了調查研究中發現的各種情況,深入剖析問題症結,集體(ti) 研討解決(jue) 問題的方案。

  為(wei) 暢通人才工作的“最後一公裏”,該校積極為(wei) 人才發展搭建多方平台。最近,該校每周都會(hui) 舉(ju) 辦青年學者論壇、學術沙龍、教學研討會(hui) 。該校還完善青年教師導師製,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傳(chuan) 幫帶”,為(wei) 青年教師的業(ye) 務能力提升“搭台子、鋪路子”。

  引才聚才更要愛才留才。近年來,該校為(wei) 200多位博士提供了周轉公寓服務,解決(jue) 近70位人才子女上學問題,定期對人才進校後科研條件落實情況、團隊建設情況、科研助手配備以及研究生招生等情況進行梳理,及時解決(jue) 人才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讓人才在南通大學找到家的感覺、感受家的溫暖。

  “我們(men) 要給予青年人才更多信任、更好幫助、更有力支持,支持青年人才在學校高質量發展中挑大梁、當主角。”尚慶飛說,“我們(men) 將把人才工作的調研成果寫(xie) 進學校即將召開的第四次黨(dang) 代會(hui) 報告中,轉化成凝聚共識、匯聚力量的實際成效,推動人才工作在學校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 通訊員 範蘇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