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非遺傳承插上數字化翅膀
作者:張洪銘(中共福建省委黨(dang) 校研究員、福建師範大學博士後)
截至目前,我國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wan) 餘(yu) 項。讓非遺融入生活,是非遺煥發活力的關(guan) 鍵,也是開展非遺保護傳(chuan) 承的最終目的。如今,我們(men) 已經進入數字化時代,人類生活的方方麵麵無不含有數字化元素。在這樣的社會(hui) 背景下,利用數字化手段保護傳(chuan) 承非遺,既是現實要求,也是必由之路。
利用互聯網讓更多人“看見”非遺
無論是傳(chuan) 統技藝,還是傳(chuan) 統音樂(le) 舞蹈,抑或是傳(chuan) 統民俗,很多非遺之所以麵臨(lin) 消亡危機,就是因為(wei) “少人關(guan) 心少人問”。保護傳(chuan) 承非遺,首先要拂拭掉非遺身上的塵埃,讓它們(men) 重新被世人“看見”。
新媒介時代,網絡平台用戶廣泛且參與(yu) 度高、信息傳(chuan) 播速度快。借助網絡傳(chuan) 播手段,能夠最大限度提升各類非遺的社會(hui) 能見度和知曉度。陝西是非遺資源大省,目前共有4項人類非遺代表性項目、91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766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前夕發布的《陝西非遺數據報告》顯示,2022年陝西地區非遺短視頻播放量達141億(yi) 次,是2017年的300多倍;非遺直播觀看量達5.4億(yi) 次,是2019年的50多倍。僅(jin) 過去一年,陝西地區非遺直播就超過24萬(wan) 場,共6.5億(yi) 人次觀看;1.9萬(wan) 名陝西非遺主播在抖音開播,帶來超264萬(wan) 小時的演出。借助網絡直播、短視頻,近年來,秦腔、陝北民歌、商洛花鼓等陝西非遺屢屢“出圈”。很多戲曲演員、民樂(le) 演奏家通過直播演出,收獲了幾十萬(wan) 甚至上百萬(wan) “粉絲(si) ”,讓更多人“看見”了非遺,了解了非遺,感受到非遺之美。
陝西的例子隻是數字化傳(chuan) 播方式擴大非遺社會(hui) 能見度的一個(ge) 縮影。如今,借助網絡手段傳(chuan) 播非遺,已經從(cong) 傳(chuan) 承人的自發行為(wei) 變為(wei) 文藝院團等非遺保護單位的主動選擇。
2022年4月,西安東(dong) 倉(cang) 鼓樂(le) 社正式在網上開播。短短一年多時間,東(dong) 倉(cang) 鼓樂(le) 社已吸引70多萬(wan) 粉絲(si) ,其直播全網播放量達4.2億(yi) 次。通過網絡直播,西安鼓樂(le) 這一“中國古代音樂(le) 的活化石”重新被世人關(guan) 注。《2022年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22年專(zhuan) 業(ye) 文藝表演團體(ti) 開展的各類線上演播達1.21萬(wan) 場次,觀眾(zhong) 規模達57.3億(yi) 。這些直播,相當一部分跟非遺有關(guan) ,不僅(jin) 為(wei) 很多非遺找到“第二舞台”,擴大了相關(guan) 非遺項目的知名度,也厚植了非遺的群眾(zhong) 基礎,尤其難得的是,讓非遺重新吸引了年輕人的目光。
為(wei) 非遺產(chan) 品開辟“線上市場”
非遺傳(chuan) 承的關(guan) 鍵在傳(chuan) 承人,調動傳(chuan) 承人傳(chuan) 承積極性的關(guan) 鍵在於(yu) 改善他們(men) 的生存、創作條件,讓他們(men) 在非遺傳(chuan) 承路上更有尊嚴(yan) 。
在數字化時代,非遺傳(chuan) 承渠道的數字化、科技化趨勢日益明顯,不僅(jin) 提升了非遺的社會(hui) 能見度,也幫很多非遺產(chan) 品打開了市場,進而增加了傳(chuan) 承人的收入,解決(jue) 了他們(men) 生活上的後顧之憂。抖音發布的《2023非遺數據報告》顯示,過去一年,該平台上非遺產(chan) 品銷售額同比增長194%,在該平台上購買(mai) 非遺產(chan) 品的消費者數量為(wei) 上一年的1.62倍。文化和旅遊部2022年發布的66個(ge) 國家非遺工坊經典案例所涉及的65個(ge) 非遺項目都利用網絡平台打開了銷路。
除了利用網絡銷售非遺產(chan) 品增加收入,還有相當一部分非遺傳(chuan) 承人,依靠網絡直播中的“打賞”收入,大大改善了自身的經濟狀況,為(wei) 非遺傳(chuan) 承提供了物質保障。隻有三萬(wan) 多人口的京族有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獨弦琴藝術”。2019年,80後趙霞成為(wei) 京族獨弦琴藝術自治區級傳(chuan) 承人。她開班授課,最多的時候有100多人跟她學習(xi) 獨弦琴。因授課是公益性質,她漸漸感受到巨大的經濟壓力。後來,趙霞利用直播的方式進行獨弦琴表演和教授,經常獲得“打賞”收入。趙霞又把“打賞”收入投入非遺傳(chuan) 承點的教學中,從(cong) 而形成良性循環。
據《2023非遺數據報告》統計,過去一年,像趙霞一樣獲得打賞收入的非遺主播人數同比增長53%,其中傳(chuan) 統舞蹈類增長230%,曲藝類增長102%。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李彪指出,直播打賞的外溢效應對於(yu) 小眾(zhong) 、瀕危的非遺有一定的補償(chang) 作用,可以幫助瀕危非遺再現活力,有助於(yu) 非遺在現代社會(hui) 恢複“自我造血”能力。
在數字化生活方式中煥發新生
數字化對於(yu) 非遺傳(chuan) 承的作用,不僅(jin) 在於(yu) 提高非遺的社會(hui) 能見度,拓寬相關(guan) 非遺產(chan) 品的銷路,更在於(yu) 帶來非遺保護傳(chuan) 承理念的創新,進而為(wei) 非遺衍生品的設計、研發、生產(chan) 等提供助力,在保護、傳(chuan) 承中形成一種新的知識生成和經驗傳(chuan) 遞,讓非遺在創新中“活”起來。
數字化技術可以為(wei) 非遺融入現代設計提供便利。比如,為(wei) 推進苗繡的數字化保護、開發、應用,貴州統籌搭建“全球設計師開放平台、苗繡素材庫、苗繡繡娘數據庫”,收集整理了各地苗繡繡片6000幅,利用技術手段提取矢量化紋樣近2000個(ge) ,並對矢量化紋樣進行分類、編號、版權登記及區塊鏈存證。有了這個(ge) 數據庫,全球的設計師在設計作品時可以便捷地提取使用苗繡元素,在激發創作靈感的同時,也將苗繡與(yu) 現代時裝成功“嫁接”,為(wei) 苗繡技藝找到新的生存土壤。
非遺不是文物,從(cong) 本質上講是一種生活方式。現代社會(hui) ,數字化生活已經成為(wei) 一種常態。融入現代人的數字化生活,對非遺傳(chuan) 承意義(yi) 重大,這意味著將為(wei) 非遺打開一個(ge) 全新空間。從(cong) 2021年開始,數字藏品開發成為(wei) 非遺數字化領域的熱點。相關(guan) 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數字藏品發行平台多達38家,非遺數字產(chan) 品發售數量約456萬(wan) 份,總發行價(jia) 值超過1.5億(yi) 元。很多數字藏品一經發布,幾乎都是“秒光”,受到年輕人的喜愛。
除了數字藏品,非遺與(yu) 遊戲、動漫、網絡文學等的聯係和互動也越發密切。以國內(nei) 某款熱門遊戲為(wei) 例,從(cong) 遊戲皮膚到遊戲場景再到遊戲內(nei) 容,幾乎各個(ge) 環節都嵌入了大量非遺元素,而且涉及民間文學、傳(chuan) 統舞蹈、傳(chuan) 統戲劇、傳(chuan) 統技藝、傳(chuan) 統民俗等很多非遺類別。非遺與(yu) 數字藏品、遊戲、動漫、網絡文學等的融合,其實就是與(yu) 年輕人的娛樂(le) 方式、生活方式、社交方式的融合,由此為(wei) 年輕人打造了一個(ge) 具有生活意義(yi) 的共同空間,從(cong) 而讓非遺因重新成為(wei) 一種生活習(xi) 慣和生活方式而獲得新生。
《光明日報》(2023年06月28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