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把握好基礎研究中的“0”和“1”

發布時間:2023-07-14 16:4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院士談科技自立自強】

  基礎研究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根基,我們(men) 現在麵臨(lin) 的一些“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沒跟上,源頭和底層的東(dong) 西還沒搞清楚。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逐漸深入,基礎研究的內(nei) 涵越發豐(feng) 富,開展方式更加多樣。加強什麽(me) 樣的基礎研究,從(cong) 何入手加強基礎研究?我認為(wei) ,主要是這樣三種類型和路徑:

  首先是堅持高水平自由探索式基礎研究,挑戰顛覆性、非共識的前沿問題。自由探索式基礎研究是最具有創造性的人類智力活動,也是不確定性最強的研究路徑。人類曆史上的重大原始創新有很多都源於(yu) 高水平的自由探索研究。19世紀末,意大利物理學家馬可尼偶然發現電磁波無需電線媒介就能夠遠距離傳(chuan) 遞信息,這與(yu) 當時“彎曲的地球表麵不能傳(chuan) 播電磁波”的固有認知嚴(yan) 重相悖,因此備受質疑。但他繼續堅持深入探索,不斷發展模擬信號編碼基本原理和技術,最終實現了無線電通信。所以,我們(men) 要為(wei) 開展自由探索的基礎研究科研人員提供長周期支持,給予他們(men) 充分的自主權和試錯空間,營造寬鬆、開放、包容性強的學術氛圍和創新文化。

  其次是強化有組織的基礎研究,解決(jue) 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普遍高度重視有組織的基礎研究,將加強基礎研究作為(wei) 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如原子彈、雷達等發明和青黴素的使用,讓美國政府意識到有組織的基礎研究的重要性,並一改以往靠歐洲科學成果發展的模式,積極組建了國家科學基金會(hui) 、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等資助機構,為(wei) 成為(wei) 世界頭號科技強國和最大經濟體(ti) 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些年,我們(men) 國家不斷健全新型舉(ju) 國體(ti) 製,以國家重大科研任務為(wei) 牽引,推動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國家實驗室等戰略科技力量強強聯手,目的就是凝聚形成攻關(guan) 大團隊,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組織優(you) 勢。

  第三是深化應用型的基礎研究,服務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人民生命健康。產(chan) 業(ye) 和臨(lin) 床一線麵臨(lin) 的技術瓶頸背後,往往也是基礎研究問題。21世紀初,在通信信道傳(chuan) 輸速率遭遇“香農(nong) 極限”瓶頸的背景下,2008年畢爾肯大學電氣工程係教授埃爾達爾·阿裏坎公開發表論文,提出世界上第一類能夠被嚴(yan) 格證明達到“香農(nong) 極限”的信道編碼方法——polar碼。華為(wei) 公司基於(yu) 這一研究基礎,在polar碼的核心原創技術上取得了多項突破,並促成學術研究到產(chan) 業(ye) 應用的蝶變,推動人類進入5G時代。由此看,在科學麵前,我們(men) 同樣要提升戰略眼光,拓展戰略視野,從(cong) 產(chan) 業(ye) 和臨(lin) 床一線的堵點、卡點、斷點、痛點中發現、凝練、解決(jue) 關(guan) 鍵核心科學問題,推動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地方政府、醫療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等各方麵優(you) 勢互補,疏通應用鏈背後的創新鏈。

  我們(men) 常說,基礎研究是“從(cong) 0到1”的研究。“0”是基礎研究的問題,“1”則代表問題的突破。從(cong) “0”和“1”兩(liang) 個(ge) 方麵看,對於(yu) 探索性基礎研究,沒有在先的、明確的、具體(ti) 的“0”,“1”與(yu) “0”往往同步出現,主要依托高水平自由探索開展;對於(yu) 戰略導向的體(ti) 係化基礎研究,“0”是明確的國家戰略需求,“1”主要依托有組織研究開展;對於(yu) 市場導向的應用型基礎研究,“0”隱藏在產(chan) 業(ye) 和臨(lin) 床一線的技術問題背後,需要主動尋找,“1”主要依托校企、校地、校醫合作的方式開展。

    (作者:張錦,為(wei)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副校長)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