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盛世修典的古與今

發布時間:2023-07-19 10:5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專(zhuan) 家點評】

  作者:李山(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盛世修典,在中國有深厚的傳(chuan) 統。追溯起來,始自商周,形成於(yu) 孔子整理“六藝”。修典,是對前代一些文明成就的珍惜守護,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得以承續的前提。

  盛世修典,是“文治天下”理想的重要表現,即由政府出麵組織人力物力大規模整理文獻,以期最大限度地保存典籍。比如,西漢劉向、劉歆父子相繼整理國家圖書(shu) ,將當時皇家收藏的圖書(shu) 分為(wei) 六類,把散亂(luan) 的篇章整理成書(shu) ,如荀子文章原先有三百多篇,整理成《荀子》,則為(wei) 三十餘(yu) 篇。若不是整理成書(shu) ,恐怕後人就讀不到相對完整的《荀子》了。又如,在經曆南北朝分裂後,唐初修“五經正義(yi) ”,綜合南北學說,兼取折中,成一代大典。大型圖書(shu) 的編修是盛世修典的重頭,如北宋有《太平禦覽》《冊(ce) 府元龜》《文苑英華》和《太平廣記》四大書(shu) 的編修,明清更有《永樂(le) 大典》《古今圖書(shu) 集成》和《四庫全書(shu) 》的編修。私人修典也成績可嘉,如唐代杜佑纂《通典》,開典章製度史料編修的先例。這些公私修典,構成中華文明史上一道耀眼的崇文風景。

  近代以來,典籍整理同樣受到重視,新中國成立後更是成績斐然。比如,“二十四史”的校點出版,“中華大藏經”的編修等。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廣大民眾(zhong) 對傳(chuan) 統文化的喜愛熱度陡增,國家更是從(cong) 文化戰略的高度看待修典,為(wei) 修典帶來了一股強勁東(dong) 風。

  盛世修典,往往是當時第一流學者的風雲(yun) 際會(hui) 。劉向、劉歆領導下的群體(ti) 如此,孔穎達等一批大儒作“五經正義(yi) ”也是如此,到清代編修《四庫全書(shu) 》,紀昀及其手下也是大儒林立,如戴震等。劉向、劉歆父子在整理中完成的《別錄》《七略》,為(wei) 古典文獻學、圖書(shu) 分類學奠基之作;身為(wei) 《四庫全書(shu) 》總纂的紀昀,用近十年時間完成《四庫全書(shu) 總目提要》,是中國古代目錄學集大成之作,是盛世修典中最有學術含量的部分。《甲骨文摹本大係》也是一部由學有專(zhuan) 精的學者群體(ti) 撰構的著作。甲骨文發現和研究經曆百年,是專(zhuan) 業(ye) 性很強的學術。此書(shu) 的編纂者不論主編還是編寫(xie) 者,都是文字學的專(zhuan) 家。這部書(shu) 以摹本的形式,按照新的分期理論,把已刊布的七萬(wan) 多片有字甲骨化“龐雜無序”為(wei) 井井有條,便於(yu) 研究使用。甲骨文研究屬於(yu) 文字學,在古代分類中屬“小學”,但這部書(shu) 絕對不“小”,是最有當代特點的大型圖書(shu) 編纂。此外,文溯閣《四庫全書(shu) 》長期深藏,現在將其影印刊布,是幽光重現,必當嘉惠學術。

  盛世修典,也是文脈賡續的一種有效方式。文脈的核心,折射的是中國文化人群的精氣神,即在曆史的一切創造中積累的文化底蘊,是未來創造的根柢。在古代,修典的作用多在整理、歸類和保存,而在今天,整理保存可與(yu) 弘揚並舉(ju) 。如“宋畫大係”的整理出版就是如此。利用現代高清的印刷技術,將一個(ge) 繪畫重要時代的作品,精美地展示給當今讀者,令讀者更真切地感知宋時的人物、山水。這樣的整理保存,一定會(hui) 真正地讓經典持久,也能讓古老的高雅參與(yu) 到未來的審美創造中去。

  當代,國力強盛,修典大業(ye) 方興(xing) 未艾。借鑒前人經驗,編修出屬於(yu) 當代的大典,是學人的大任。古代編書(shu) ,在人員選配上有許多經驗教訓,一些大型圖書(shu) 因參與(yu) 人員水平差異而導致質量不齊,也是常有的遺憾。古代的修典主要為(wei) 的是“禦覽”,為(wei) 的是收藏,今日修典除了收藏之外,當有新的目的,那就是充分利用科技力量,讓優(you) 秀文化走向大眾(zhong) ,融入尋常百姓的生活之中。國力強盛,國家重視,新的盛世修典必將大有可為(wei) 。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陸健、宋喜群、崔誌堅、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川惠子)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19日 07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