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攝影四十年”讀中國、見自己
中國故事,由誰講、記錄誰、又該從(cong) 何講起?
1984年天安門廣場的國慶活動,“小平您好”4個(ge) 大字赫然出現在群眾(zhong) 隊伍中,原來這是北京大學的學生方隊用一條宿舍床單加工而成的橫幅,它用最親(qin) 切的話語講出了人們(men) 的心聲。時任《中國青年報》記者的賀延光抓拍到了這一珍貴瞬間,成就曆史畫麵。
我國西北地區曾有一群“麥客”,他們(men) 像候鳥一樣逐麥而居,每年往返1000餘(yu) 公裏,吃百家飯、居千家屋,為(wei) 雇主收麥。隨著機械化作業(ye) 的普及,麥客不複存在,也鮮少再被提及。我國紀實攝影坐標係人物侯登科,數十年跟著麥客扒火車、鑽山越嶺,為(wei) 麥客留下最後的“立照存證”,讓那些最質樸的身影沒有被遺忘。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攝影家步履不停,記錄中國。多年後,他們(men) 匯聚北京鳳凰中心,讓觀眾(zhong) 讀中國、見世界。近日,“中國攝影四十年”大展於(yu) 鳳凰中心開幕,400餘(yu) 幅經典作品講述不同年代的百姓生活、凝望中國改革開放的波瀾歲月。
策展人、北京大學曆史學係教授朱青生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zhuan) 訪時介紹,展覽依托“北京大學中國現代藝術檔案”梳理中國攝影檔案,進行了5年學術研究,追蹤了1000名中國攝影師。在這個(ge) “庫”中,26名評委投票,選出了40年的41人(最後兩(liang) 人平票),以此為(wei) 基礎,落地了本次展覽。
朱青生說,攝影有兩(liang) 個(ge) 重大意義(yi) ,一是記錄,一是表達,在本次展覽中均有體(ti) 現。
原《中國青年報》記者解海龍拍下的“大眼睛女孩”,改變了許多貧困地區孩子的命運;肖全鏡頭下的三毛,在成都街頭留下灑脫肆意的身影。還有朱憲民眼中的黃土大地,胡武功留下的西安老城,安哥拍攝的廣東(dong) 勞動者,陸元敏鏡頭下的文藝而有格調的上海人,李曉斌留下的在圓明園跳迪斯科的北京青年,張曉走過的1.8萬(wan) 公裏的漫長海岸線,駱丹拍下的從(cong) 上海到日喀則的318國道——照相機作為(wei) 紀實工具,留下了一幕幕人間煙火。
聚焦個(ge) 人,乃至全人類共有的情感,攝影亦是對抗遺忘、承載記憶的容器。蔣誌拍下燃燒的蘭(lan) 花命名《情書(shu) 》,這是他紀念已故愛人的方式,他說:“火是不會(hui) 消失的,愛也不會(hui) 。”海波的《他們(men) 》係列,藝術家在數十年後,重新召集舊合影照片中的親(qin) 人、朋友拍照,他說:“我希望看到照片上的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美麗(li) ,同時也感慨生命的短暫。”
黎朗的《30219》代表他父親(qin) 在世界上的30219天,他將父親(qin) 活過的每一個(ge) 日期手寫(xie) 在遺物照片上。他說:“因為(wei) 這組作品,讓父親(qin) 以另外一種形式陪伴我度過了起起伏伏的十年,也許這就是攝影或是藝術的意義(yi) 吧。”
自1839年攝影術誕生以來,攝影作為(wei) 紀實語言與(yu) 藝術媒介,記錄真實的世界、留下存在的證明、改變觀看的視角。“此次展覽並非一次評選,而是希望以此為(wei) 縮影引出一係列問題——在有了攝影以後,人與(yu) 世界的關(guan) 係發生了怎樣的重大變化。”朱青生說。
楊福東(dong) 讓德國哲學家尼采和宋朝曆史變幻在影像中相遇,洪磊將攝影作品變成一張宋畫小品,蔡東(dong) 東(dong) 將一支箭射在黑白照片上,陳維以幽藍的燈光想象了一個(ge) 別處的“新城”,邢丹文將城市變成虛構的、合成的、幾乎空無一人的空間……
中國攝影發展至當代,城市化、全球化、消費社會(hui) 、個(ge) 體(ti) 身份、價(jia) 值認同、文化符號等,都成為(wei) 攝影家關(guan) 注的話題,這些更是全球性的時代議題。攝影師王慶鬆本人坐在巨大的黑板前教學,上麵是密密麻麻的中英文,這幅作品創造了中國單幅攝影作品的最貴紀錄,背後是中國百姓生活特有的趣味。
展廳裏懸掛的鄧麗(li) 君、瑪麗(li) 蓮·夢露、李小龍等“大明星”的照片是否涉及版權問題?這是許多觀者的疑問。完全不用擔心,這是藝術家張巍將他拍攝的眾(zhong) 多普通人的五官拚湊,重新構成酷似大明星的臉,這些都是被構建的文化符號。
“中國攝影四十年”展覽同期,組委會(hui) 還舉(ju) 辦了線上活動“閉目如在眼前——尋找人民心中的圖”,從(cong) 40年的上萬(wan) 張影像中,挑選近60張,由數千萬(wan) 屏幕前的你投票選出那張心中的圖。
組委會(hui) 原以為(wei) 會(hui) 是“大眼睛女孩”之類觸動靈魂的照片,結果大眾(zhong) 投票第一名是《恢複高考》(作者翁乃強)。從(cong) 畫麵看,這張照片平平無奇,拍的是教室裏埋頭答題的年輕人,照片說明是“1977年,中斷十餘(yu) 年的全國高等院校招生考試恢複。12月,北京五中高考考點,學子們(men) 正在認真答題”。
“這張最受歡迎的照片甚至沒有出現在我們(men) 的線下展覽中,但在人們(men) 的記憶中,高考改變了整個(ge) 中國社會(hui) 。我自己就是77級大學生。高考至今和每一個(ge) 人有關(guan) 。”朱青生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