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福建建甌大汴地:周敦頤後裔建築群耕讀遺風猶存

發布時間:2023-08-22 16:16: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南平8月21日電 (張麗(li) 君 葉國寶 魏永青)秋風掠過,漫步在福建省建甌市龍村鄉(xiang) 擎天岩村大汴地自然村,荷花散發的一陣陣幽香沁人心脾。據《建甌縣誌》記載,大汴地村是北宋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周敦頤後裔的聚居地。

  村民周德榮老人家傳(chuan) 的《周氏家譜》記載,周敦頤曾孫周宗正為(wei) 福建路節度使,玄孫周福良於(yu) 宋紹興(xing) 二十三年(1153年)始遷擎天岩村。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周氏後人始在大汴地村依山而建甪裏新閭、周氏宗詞和家族學堂三組建築群。

  古民居群從(cong) 一個(ge) 大門開啟,但見一條巷道裏排列了六棟宅院。每個(ge) 宅院中軸對稱,主次分明。雖然以風火牆相隔,但每棟房子有邊門可通。

  建築群的牆腳均以毛石及方磚砌成,牆體(ti) 采用紅土夯築。各大門的門框、台階均用花崗石精雕細刻,輔以圖案;過道天井兩(liang) 側(ce) 用青石板鋪就,簡潔大氣;宅院雕梁畫棟,極盡奢華。

  門窗上雕刻有曆史典故、神話傳(chuan) 說、花鳥魚蟲,均用金粉彩畫,曆百年而不變色,有的甚至完好如初。

  周氏書(shu) 塾則綜合體(ti) 現了理學為(wei) 體(ti) 、耕讀為(wei) 用、講書(shu) 明禮和報效國家的思想。在一紅漆雕花的書(shu) 房裏,清晰地保留著“百日莫閑過,青春不再來”“將相本無種,男兒(er) 當自強”“朝為(wei) 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等楹聯。

  作為(wei) 曾經的耕讀世家,建築結構突出了封建時代家庭書(shu) 房和家族學堂的教化功能。

  一些老房子外表及內(nei) 部已殘破。村民陳定金老人介紹,1923年,一股土匪屢攻大汴地村山寨不下,後趁虛而入,惱羞成怒地把90多棟房屋燒毀。如今,不少房子仍留下火焚的痕跡。

  不到500人的大汴地村距市區57公裏,山高路陡,交通不便,但因為(wei) 有了周敦頤後人的聚居故事,為(wei) “理學名城”的建甌市平添了幾縷書(shu) 香。清代的建甌民謠早就傳(chuan) 唱:“出了朝天門,就看大汴地”。(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