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科技賦能+綜合治理 旱堿地裏種好中國糧

發布時間:2023-08-22 16:17:00來源: 人民網

  走進區域看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京津冀實踐

  科技賦能+綜合治理 旱堿地裏種好中國糧

  人民網滄州8月21日電 (記者楊文娟)日前,走進滄州渤海新區黃驊市舊城鎮仙莊片區的旱堿麥種植區,隻見旱堿麥收割後的又一茬農(nong) 作物——玉米,長勢格外喜人。

  這還是當年“種糧難”的旱堿地嗎?“走進區域看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京津冀實踐”網絡主題調研采訪活動走訪團一行人來到這裏,開始了探究“當地旱堿地如何改良和旱堿麥如何增收”之旅。

  黃驊旱堿麥種植曆史悠久。據《黃驊縣誌》記載,旱堿麥種植在黃驊已有2600餘(yu) 年的曆史。“原始品種以‘小紅芒’等為(wei) 主,畝(mu) 產(chan) 僅(jin) 有50公斤,產(chan) 量很低。”滄州渤海新區黃驊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局發展科科長楊樹昌介紹說,後來種上了冀麥32,產(chan) 量達到150公斤,“但是黃驊臨(lin) 海,雨水大時,冀麥32品種株高超過1米,大風吹過,麥子就會(hui) 倒伏,嚴(yan) 重影響收成。”

  對此,黃驊人沒有坐以待斃。數年時間裏,圍繞旱堿麥種植中的“種、肥、播、管”等重點環節,農(nong) 技人員依靠科技創新,通過開挖排瀝溝排鹽、深鬆深耕、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等措施,改善了土壤,改良了種植技術。

  據了解,曆經多次選種和改良,目前黃驊市主要培育推廣了捷麥19、滄麥6002、滄麥6005等高產(chan) 量、耐鹽堿、抗旱抗寒性強的小麥品種,畝(mu) 產(chan) 基本穩定在250—300公斤。現在,黃驊市常年旱堿麥種植麵積約61.8萬(wan) 畝(mu) ,總產(chan) 約13.26萬(wan) 噸。

  “旱堿麥口感好,營養(yang) 價(jia) 值高,每年9月下旬至10月播種,第二年6月收割,生長周期將近9個(ge) 月。”楊樹昌說,近幾年來,黃驊市深入挖掘旱堿麥獨特品質,通過標準化種植、精細化加工,結合當地特色,不斷研發產(chan) 品種類、拓展產(chan) 業(ye) 鏈條。

  不僅(jin) 是在黃驊,為(wei) 充分開發利用鹽堿地資源,滄州市堅持由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向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轉變,對旱堿麥種植土地改造、新品種應用選擇、播種管理、生物有機肥施用等全過程生產(chan) 技術標準深入研究,實行了統一標準、統一供種、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收獲、統一銷售的“六統一”管理模式,確保了旱堿麥品質。

  目前,滄州已培育規模化種植經營主體(ti) 40餘(yu) 家,全市旱堿麥種植麵積已發展到100.2萬(wan) 畝(mu) ,2022年總產(chan) 量達22.37萬(wan) 噸。

  “現在,以旱堿麥為(wei) 原料的高筋小麥粉、麵花等產(chan) 品已經走進大型商超、酒店,旱堿麥真正成為(wei) 農(nong) 民增收的‘金麥粒’。”楊樹昌表示。旱堿地,這個(ge) 曾經的“低產(chan) 量”“禿地片兒(er) ”,如今已蝶變為(wei) 高產(chan) 量、耐鹽堿、抗旱抗寒性強的“渤海糧倉(cang) ”。(人民網)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