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疾控局印發《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公共衛生綜合幹預技術指南》
央視網消息:據國家疾控局,研究表明,近視發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兒(er) 童青少年普遍存在易感性。在考慮環境與(yu) 行為(wei) 因素、遺傳(chuan) 因素和眼進化規律以及社會(hui) 文化因素等多重病因的基礎上,提出兒(er) 童青少年近視幹預技術,采用三級預防策略落實公共衛生綜合幹預措施,以預防、降低、減緩兒(er) 童青少年近視發生發展。
一、一級預防公共衛生幹預技術
(一)近視風險行為(wei) 監測評價(jia) 與(yu) 幹預。
1.學生用眼行為(wei) 評價(jia) 。針對不同學齡階段學生,運用《幼兒(er) 園和小學1-3年級學生用眼行為(wei) 評價(jia) 表(家長版)》(附表1)和《小學4-6年級與(yu) 中學生用眼行為(wei) 評價(jia) 表(學生版)》(附表2)評價(jia) 幼兒(er) 園至高中學生用眼行為(wei) ,識別影響兒(er) 童青少年近視的風險行為(wei) 因素,如戶外活動時間不足、電子產(chan) 品使用過多、睡眠不足或社會(hui) 時差大、讀寫(xie) 姿勢不良、視覺環境不達標、眼放鬆行為(wei) 較少等。
2.評價(jia) 結果應用。針對具體(ti) 風險因素,教師和家長有針對性地改變兒(er) 童青少年的不良用眼行為(wei) (可將附表1和附表2所列內(nei) 容作為(wei) 健康教育和行為(wei) 達標的內(nei) 容)。
3.以適宜技術增進良好用眼行為(wei) 。積極開發或利用現有近視防控適宜技術,並應用於(yu) 促進兒(er) 童青少年合理用眼行為(wei) 養(yang) 成。例如,身高坐高課桌椅測量尺(課桌椅調配測量尺)、正確讀寫(xie) 姿勢掛圖、光照監測儀(yi) 、眼放鬆操等。
(二)學校、家庭、社區視覺環境改善。
1.學校視覺友好環境建設。學校應根據《兒(er) 童青少年學習(xi) 用品近視防控衛生要求》(GB40070-2021)為(wei) 學生提供良好的采光與(yu) 照明環境。各個(ge) 班級應配備課桌椅調配測量尺,定期測量學生身高範圍並適時調整課桌椅。每個(ge) 教室應根據學生身高範圍配備可調節式課桌椅或2-3種型號課桌椅,同型號課桌椅可成列擺放,每學期根據學生身高和坐高對課桌椅高度進行1次個(ge) 性化調整。按照學生座位視角、教室采光照明狀況和學生視力變化情況,學校每月至少調換1次學生座位。多媒體(ti) 教室宜選擇大尺寸投影儀(yi) 或電腦屏幕。相同屏幕尺寸情況下,選擇屏幕分辨率高的產(chan) 品。
2.家庭視覺友好環境建設。書(shu) 桌擺放應使其長軸與(yu) 窗戶垂直,白天學習(xi) 時自然光線從(cong) 寫(xie) 字手對側(ce) 射入,避免陽光直射,桌麵的平均照度值不低於(yu) 300lx。家長應根據兒(er) 童青少年生長發育變化,定期調整書(shu) 桌椅高度。為(wei) 兒(er) 童青少年配備通過國家強製性產(chan) 品認證(即CCC認證)的台燈,兒(er) 童青少年在晚間學習(xi) 時除使用台燈照明外還應開頂燈。需要網絡學習(xi) 時,宜選擇電視、台式電腦等大尺寸屏幕電子產(chan) 品,相同屏幕尺寸情況下,選擇屏幕分辨率高的電子產(chan) 品。電視的觀看距離不小於(yu) 屏幕對角線距離的4倍,電腦的水平觀看距離不小於(yu) 50cm,手機的觀看距離不小於(yu) 40cm。兒(er) 童青少年臥室不擺放電視、電腦,夜間使用避光窗簾,不開夜燈睡覺。引導兒(er) 童青少年在夜間避免或減少暴露在高亮度、富藍光的電子產(chan) 品光線下。
3.社區視覺友好環境建設。綠地空間可通過增加戶外時間和減少視屏時間來預防或減緩兒(er) 童青少年近視的發生發展。社區內(nei) 合理設置綠化用地,具備一定的活動設施,適用於(yu) 開展各類親(qin) 子戶外活動。居住小區夜晚光環境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guan) 標準的規定,除指示性、功能性標識外,居民樓(區)不宜設置廣告照明,居住區和步行區夜景照明燈具眩光限值、居民建築窗戶外表麵照度最大允許值、夜景照明燈具朝居室方向的發光強度的最大允許值等均應按照《城市照明建設規劃標準》(CJJ/T 307-2019)加強規範。
(三)日間戶外活動2小時和體(ti) 育鍛煉1小時。
1.保證每天2小時和每周14小時的日間戶外活動。根據《戶外活動防控兒(er) 童青少年近視推薦內(nei) 容等級與(yu) 說明》(附表3),學齡兒(er) 童日間戶外活動2小時,落實於(yu) 校內(nei) 校外。上學日日間戶外活動時間不足的部分,應在周末補上,並達到每周日間戶外活動至少14小時。幼兒(er) 園兒(er) 童提倡日間戶外活動3小時,把更多的保育內(nei) 容放在戶外。
2.落實校內(nei) 1小時日間戶外活動。學校上下午各安排1個(ge) 30分鍾的大課間活動,強調戶外活動,不拘泥於(yu) 活動形式和內(nei) 容。盡量在戶外上體(ti) 育課,可將部分室內(nei) 課程,如班會(hui) 課等放至戶外進行。成立戶外活動興(xing) 趣小組,積極開展形式多樣、內(nei) 容豐(feng) 富的戶外活動。布置課外體(ti) 育家庭作業(ye) ,提供優(you) 質的鍛煉資源。老師要及時提醒學生、班級“護眼小衛士”監督同學課間10分鍾走出教室。
3.緊抓校外1小時日間戶外活動。推薦兒(er) 童青少年全程或階段性走路上學,低年級學生由家長陪同。家長鼓勵並積極參與(yu) 孩子的課外活動,完成課外體(ti) 育家庭作業(ye) ,周末及節假日和孩子走出戶外、走向大自然。學校、家長、學生配合,積極探索開展學生結伴同行上學小組,增加日間戶外活動時間,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減少家長陪伴。
4.每天體(ti) 育鍛煉1小時。從(cong) 近視防控的要求看,兒(er) 童青少年每天應日間戶外活動2小時,但從(cong) 身心健康促進的要求看,兒(er) 童青少年應平均每天至少進行60分鍾的中等到高強度的身體(ti) 活動,以有氧運動為(wei) 主。每周至少應有3天進行高強度有氧運動以及增強肌肉和骨骼的運動。學校以體(ti) 育課為(wei) 抓手,指導學生開展體(ti) 育鍛煉,並將日間戶外體(ti) 育鍛煉時間納入每天日間戶外活動2小時的範圍。
(四)師生家長全員健康教育。
1.強化教師健康教育能力。學校與(yu) 公共衛生專(zhuan) 業(ye) 機構、高等醫學院校等合作,組織教師進行近視防控健康教育培訓,讓教師掌握近視預防知識。受培訓的教師通過健康教育課、家長會(hui) 、近視防控主題班會(hui) 等形式普及近視防控知識。
2.提高學生眼健康素養(yang) 。學生每學期應至少接受1次近視防控健康教育課程或主題班會(hui) ,學習(xi) 愛眼護眼知識和技能。教師指導學生製作近視預防知識手抄報,開展知識競賽、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提高學生近視防控能力。學生將在學校學習(xi) 和掌握的近視防控知識帶回家庭,影響家長,發揮近視防控“小手拉大手”的作用。倡導學校在各班級培訓1名“護眼小衛士”或宣講員,宣傳(chuan) 視力保護相關(guan) 知識,督促同學課間走出教室。
3.增強家長視力保護意識。家長應主動學習(xi) 愛眼護眼知識和技能,教育和督促孩子的科學用眼行為(wei) ,改善家庭采光照明,調整書(shu) 桌椅高度,糾正“重治療、輕預防”的思想和行為(wei) ,從(cong) 而實現“大手拉小手”的近視防控局麵。
4.加大社會(hui) 支持性環境建設。動員專(zhuan) 家走進學校、走向社會(hui) ,普及科學的近視預防知識,教育家長和兒(er) 童青少年識別科學視力矯正措施。專(zhuan) 家學者積極編印、出版近視防控健康教育科普資料和圖書(shu) ,製作新媒體(ti) 健康教育材料。專(zhuan) 業(ye) 機構和學校與(yu) 社區聯合,利用移動健康平台或技術,如智能手機應用程序、短信服務、電話幹預等,推動健康教育信息傳(chuan) 播與(yu) 分享,提高健康教育覆蓋麵和效率。嚴(yan) 厲打擊兒(er) 童青少年近視防控產(chan) 品虛假違法營銷宣傳(chuan) 行為(wei) 。
二、二級預防公共衛生幹預技術
(一)視力健康篩查。
建立視力定期篩查製度,開展視力不良篩查,篩查頻率每學年不少於(yu) 2次,規範記錄檢查內(nei) 容,建立視力健康信息化管理。注重篩查建檔過程的規範性,加強質控,以實行篩查後分級閉環管理。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提升視力篩查自動化程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普及性。
(二)近視預警管理。
及時分析兒(er) 童青少年視力健康狀況,早期篩查近視及其他屈光不正,動態觀察兒(er) 童青少年不同時期屈光狀態發展變化,早期發現近視的傾(qing) 向或趨勢,建立近視預警模型,製訂適用可行的幹預措施,減緩近視快速和重度化發展。結合視力篩查和檔案建立,對視力正常但存在近視高危因素或遠視儲(chu) 備量不足的兒(er) 童青少年,建議其改變高危行為(wei) ,學校、家庭、社區協同,通過多種途徑增加日間戶外活動,減少近距離用眼行為(wei) ,改善視覺環境。對近視前期者,應當予以高危預警,重點幹預,建議到專(zhuan) 業(ye) 機構接受醫學驗光等專(zhuan) 業(ye) 檢查,明確診斷並及時采取相應措施,控製和減緩兒(er) 童青少年近視的發生發展。
三、三級預防公共衛生幹預技術
(一)科學矯正近視。
對已經近視的兒(er) 童青少年,指導家長要及時帶孩子到專(zhuan) 業(ye) 機構檢查矯正,如專(zhuan) 業(ye) 檢查後確定需要配戴眼鏡,家長應遵照醫生或視光師的要求給孩子選擇合適度數的眼鏡,遵照醫囑戴鏡,並進行定期隨訪。
(二)防控近視的重度化和並發症。
對近視發病年齡早或近視發展速度快的兒(er) 童青少年,專(zhuan) 科醫生要對症采用光學矯正、藥物矯正或中醫藥方法減緩近視進展。家長應到正規醫療機構,在醫生或視光師指導下選擇適合孩子的措施,並遵醫囑使用。對於(yu) 存在眼底病理改變和其他並發症的兒(er) 童青少年,家長要及時帶孩子到專(zhuan) 業(ye) 醫療機構經專(zhuan) 科醫生診治。
四、具體(ti) 實施措施
(一)抓早抓小,全生命周期實施。
1.實施視力健康管理關(guan) 口前移。早期發現遠視儲(chu) 備量不足並及時采取幹預措施,是將兒(er) 童青少年近視防控關(guan) 口前移的關(guan) 鍵所在。在防控周期上前移,抓早抓小;在防控環節上前移,從(cong) 治療前移至預警;在預防意識上前移,對視力健康的學生進行早期幹預。將近視防線前移至孕期、嬰幼兒(er) 和學齡前階段。增強家長、教師近視防控意識,把嬰幼兒(er) 、學齡前、小學低年級學段作為(wei) 近視防控關(guan) 鍵環節。
2.推進全生命周期近視防控。從(cong) 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聚焦於(yu) 孕前、孕期、嬰幼兒(er) 、學齡前、學齡期等潛在敏感期,降低各時期生物、環境與(yu) 行為(wei) 風險因素對兒(er) 童青少年視力健康的影響。從(cong) 孕前、孕期和圍產(chan) 期開始,養(yang) 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實時監測健康狀況,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及高血壓疾病、早產(chan) 等發生風險,以減少兒(er) 童青少年近視發生風險。落實《0-6歲兒(er) 童眼保健及視力檢查服務規範》,建立兒(er) 童眼健康檔案,做到一人一檔,並隨兒(er) 童青少年入學實時轉移。向家長普及兒(er) 童眼保健科學知識,引導家庭積極主動接受兒(er) 童眼保健和視力檢查服務。開展健康指導,3歲前不接觸電子屏幕,學齡前兒(er) 童盡量避免接觸和使用視屏類電子產(chan) 品,減少近距離用眼時間,增加戶外活動時間,保持正確讀寫(xie) 姿勢,養(yang) 成良好的睡眠習(xi) 慣,保證充足規律睡眠。在學齡期,提倡每天校內(nei) 、校外各至少1小時戶外活動,減少長時間近距離用眼,保持充足規律睡眠。從(cong) 全生命周期實施近視防控,能夠實現近視防控關(guan) 口前移,改善全生命周期視力健康。
(二)防治結合,全人群與(yu) 重點人群策略並重。
1.全人群策略。兒(er) 童青少年近視普遍易感,必須采取全人群策略防控,開展近視防控健康教育、增加日間戶外活動、減少近距離長時間用眼、建設視覺友好環境等公共衛生幹預措施,做好全人群一級防控。
2.重點人群策略。根據近視分期開展相應的幹預措施,降低近視快速發展的風險。對於(yu) 視力正常且遠視儲(chu) 備量充足者,防止遠視儲(chu) 備量過早消耗。近視前期防控主要目標為(wei) 減緩近視發生。低度近視要控製近視進展,而高度近視要防止出現眼底病變並降低致盲風險。
(三)示範引領,強化防控和幹預過程與(yu) 效果評價(jia) 。
1.試點先行,示範引領。構建政府領導、主管部門負責、專(zhuan) 業(ye) 衛生機構監測、學校主導、家庭配合、學生主體(ti) 的六位一體(ti) 的綜合防控策略。各級疾控機構依托學生常見病和健康影響因素監測和適宜技術試點平台,落實兒(er) 童青少年近視監測工作,指導協調相關(guan) 方麵落實有效的公共衛生綜合幹預措施,以戶外活動和體(ti) 育活動作為(wei) 主要抓手,實現多病同防。
2.注重過程與(yu) 效果評價(jia) 。各級疾控機構要定期開展學生視力監測工作,深入分析曆年監測數據,將監測發現的主要學生健康問題和建議及時報告當地政府。基於(yu) 實施性研究方法,從(cong) 理論向實踐進行轉化和應用,可推進幹預行動的實施與(yu) 傳(chuan) 播。進行過程與(yu) 效果評價(jia) ,引入實施性研究框架和理論模型,如近視防控公共衛生綜合幹預過程和效果指標及其采集方法(附表4),從(cong) 個(ge) 體(ti) 層麵和組織層麵全麵評價(jia) 幹預行動的可及性、有效性、應用性、可持續性,係統性地評估兒(er) 童青少年近視公共衛生綜合幹預的實施成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