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力做好“數字幫扶”
不斷提升數字服務的可及性、便利性、包容性,才能讓更多人共享數字紅利。
北京市的一些景點上線手語導覽服務,助力聽障人士更好遊覽觀光;上海市啟動信息係統改造,讓生僻字可被識別;江蘇省連續3年將“解決(jue) 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專(zhuan) 項普及培訓工程”列入省政府民生實事,幫助老年人點亮幸福生活……隨著數字化轉型加速、數字中國建設持續推進,許多地方致力於(yu) 拓展數字化的深度與(yu) 廣度,通過提升數字服務質量,讓數字紅利惠及更多人。
當今時代,日新月異的數字科技和數字應用深刻影響著社會(hui) 生活,為(wei) 人們(men) 帶來諸多便利。同時,也有部分人遭遇了困擾。比如,姓名中含有生僻字的人,在辦理在線事務時容易碰到不便錄入信息係統的問題。不熟悉電子產(chan) 品的老年人、無法順暢使用大眾(zhong) 軟件的殘障人士、數字技能欠缺的偏遠地區人群等,時常麵臨(lin) “數字焦慮”。《“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明確提出:“加快彌合數字鴻溝,補齊農(nong) 村地區信息基礎設施短板,提升信息弱勢群體(ti) 數字技能。”補齊信息普惠短板,幫助相應群體(ti) 更好融入信息社會(hui) 、暢享數字生活,對於(yu) 促進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增進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義(yi) 。
建設數字中國,要讓億(yi) 萬(wan) 人民在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不斷提升數字服務的可及性、便利性、包容性,才能讓更多人共享數字紅利。近年來,我國致力於(yu) 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數字化服務體(ti) 係。從(cong) 接入來看,數字鄉(xiang) 村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統籌推進,智能技術培訓走進鄉(xiang) 村社區,各種智能終端陸續湧現……數字服務的觸角不斷延伸。從(cong) 使用來看,近年印發的《關(guan) 於(yu) 推進信息無障礙的指導意見》《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zhuan) 項行動方案》等文件,指導眾(zhong) 多常用網站和APP完成適老化和無障礙改造,助推自動讀屏、一鍵叫車、“關(guan) 懷模式”等新功能在適老助殘方麵發揮積極作用。數字資源下沉基層,“數字幫扶”持續擴麵,正繪就優(you) 質普惠的數字生活新圖景。
應當認識到,“數字幫扶”不能按一個(ge) 模式“齊步走”。比如,高齡老人的需求側(ce) 重居家數字服務,殘障人士則更需要帶有身體(ti) 輔助功能的產(chan) 品。開展“數字幫扶”,必須精準把握各群體(ti) 在不同場景下的真實訴求,提供多元多樣的優(you) 質服務。在倡導數字化轉型、推進數字化應用的同時,也應適當保留“非數字化”的替代選項。提高數字生活的包容度,有助於(yu) 讓人們(men) 融入數字時代的步履更加從(cong) 容。
在一定意義(yi) 上,“數字幫扶”也意味著一種“賦能”。加大數字技能幫扶力度,將為(wei) 特定群體(ti) 平等參與(yu) 社會(hui) 生活創造更多可能性。比如,有的平台推出“掃碼播報訂單信息”,幫助視障咖啡師“無障礙”接單;有的平台推出智能語音係統,輔助聽障、語障外賣員與(yu) 消費者溝通。實踐也表明,更大範圍的數據互聯、信息互通,有利於(yu) 提升治理效能與(yu) 公共服務水平。
“數字幫扶”是一項係統工程,難以畢其功於(yu) 一役,需要不棄微末、久久為(wei) 功。政府、企業(ye) 、社會(hui) 、家庭凝心聚力、攜手聯動,在彌合數字鴻溝、降低數字門檻、保障用網安全等方麵謀實招、求實效,就能打造更加包容、更有溫度的數字環境,造福更多人。 (人民日報 何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