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論文發表硬性規定 引導博士生摒棄“快餐式”研究
近年來,已有多所“雙一流”建設高校取消了博士研究生學位申請中對發表學術論文的硬性規定。為(wei) 何要出台這樣的政策,博士生們(men) 有何反應?對於(yu) 博士生培養(yang) 而言,發表論文究竟能起到怎樣的作用?不再硬性要求發表論文,意義(yi) 何在?
從(cong) “發一篇,有一篇”到“發一篇,是一篇”
2019年4月,清華大學修訂《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yang) 工作規定》,不再將博士在學期間發表論文達到基本要求作為(wei) 學位申請的硬性指標。
隨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華東(dong) 師範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貴州大學等相繼取消博士研究生必須發表學術論文才能畢業(ye) 的規定。同時,相關(guan) 高校還提出由各學院或各學科的學位評定委員會(hui) 根據學科特點,製定創新成果考察的具體(ti) 辦法。
“此舉(ju) 初衷在於(yu) 去功利化,鼓勵產(chan) 出具有創造性的科研成果。”上海交通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朱佳斌分析,不同學科可以借此製定更為(wei) 契合的標準,使學科特點和差異得到尊重。他介紹,上海交大的一些工科學院,均針對工程博士學位給出了可選的不同成果形式,包括科技獎勵、行業(ye) 標準、發明專(zhuan) 利、學術論文等。
“另外,在畢業(ye) 要求上,學術型學位與(yu) 專(zhuan) 業(ye) 型學位的區別也體(ti) 現得更加明顯。專(zhuan) 業(ye) 型博士學位對實踐能力、技術轉化等有獨特要求,對這部分學生提出單一的論文發表要求,並不合適。”朱佳斌說。
“從(cong) 整體(ti) 來看,由於(yu) 改革幅度較大,政策實施之初,指導教師和博士生對政策效果還存在一定疑慮。但真正實施後,大家對此政策整體(ti) 呈支持態度。指導教師和博士生都更加重視學位論文的質量,進一步強化了對學位論文創新性的考察。”在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傳(chuan) 毅看來,這一舉(ju) 措將積極引導博士生在其專(zhuan) 業(ye) 領域深耕,不做“快餐式”“盲目跟風式”研究,鼓勵產(chan) 生原創性、顛覆性成果。
目前來看,改革政策達到了預期效果,博士生論文發表整體(ti) 質量有所提升。王傳(chuan) 毅說:“明確要求論文發表篇數時,博士生是‘發一篇,有一篇’,會(hui) 估算距離畢業(ye) 的考核要求還差多遠;取消發文要求後,博士生是‘發一篇,是一篇’,更關(guan) 注這篇文章到底提出了什麽(me) 新觀點、新理論,采用了什麽(me) 新方法,對學術界有什麽(me) 實質貢獻。”
從(cong) “如釋重負”到“另一種壓力”
發表論文的硬性要求取消後,博士生們(men) 感受到什麽(me) 變化?是否如釋重負?
清華大學教育學博士三年級學生王濤入校後就聽說了這一新政策,“剛開始,大家以為(wei) 這意味著不用發‘小論文’,畢業(ye) 要求降低了。但實際上,我們(men) 很快發現:學校對研究成果的考察更實在了,畢業(ye) 壓力反而增加了”。
王傳(chuan) 毅談到,清華大學出台了創新成果評價(jia) 辦法,對人才培養(yang) 的各個(ge) 環節要求更加嚴(yan) 格。例如,有的院係細化了對學生創新成果的審查,重點關(guan) 注選題報告、資格考試與(yu) 最終學術報告等環節是否存在不通過的記錄,以及論文同行專(zhuan) 家盲審評議有無出現C或在學位論文答辯時有無未全票通過等情況。答辯委員會(hui) 委員名單及其評議意見,還將編入博士學位論文,送至圖書(shu) 館留存。因此,答辯委員需要把好、把嚴(yan) 學位論文質量關(guan) 。有的院係甚至還設置末位審查機製,對同一專(zhuan) 業(ye) 答辯成績處於(yu) 末位的學位論文重點審查,判斷其是否具有創新性,是否真正達到了“雙一流”建設中培養(yang) 一流人才、產(chan) 出一流成果的要求。
對於(yu) 這一改革鼓勵創新的導向,博士生們(men) 正在積極適應。然而,當麵對就業(ye) 市場的要求時,他們(men) 又感到了另一種壓力。王濤發現,如果不發表論文,畢業(ye) 生在就業(ye) 市場上不占優(you) 勢,尤其是對於(yu) 想要繼續從(cong) 事教學、科研的博士生而言,沒有論文發表極可能被學術界“拒之門外”。
王濤計劃畢業(ye) 後去高校謀求教職,“很多高校都會(hui) 在招聘公告中明確提出,博士在讀期間需要發表高水平論文”。記者翻閱多所高校招聘信息發現,以第一作者在國內(nei) 外核心期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依然是博士人才引進的綜合評級條件之一。
如果僅(jin) 在博士生培養(yang) 過程中取消論文發表製度,而就業(ye) 市場在選人、用人時依舊按照原有標準,學生會(hui) 對自己畢業(ye) 後在學術勞動力市場是否具有競爭(zheng) 力產(chan) 生疑問。王濤認為(wei) ,如果學生想真正在學術上有所造詣,無論學校是否取消論文發表要求,都會(hui) “不待揚鞭自奮蹄”。
朱佳斌認為(wei) ,當前,入職高校的要求水漲船高,教師職位晉升也長期依賴一定數量的高水平論文發表。在此背景下,從(cong) 就業(ye) 角度出發,博士相關(guan) 論文發表雖在學校層麵“鬆綁”,但其現實要求依然存在。
“去功利化是一個(ge) 係統工程,和整個(ge) 學術評價(jia) 體(ti) 係的改革密切聯係。隻有整個(ge) 學術評價(jia) 體(ti) 係全鏈條都真正鼓勵創新,形成創新氛圍、釋放創新活力,才能助推創新型人才成長,從(cong) 而產(chan) 出具有創造性的科研成果。”朱佳斌說。
保障和提高博士生培養(yang) 質量
雖已發表兩(liang) 篇SCI論文和一篇會(hui) 議論文,但上海交大博士三年級學生劉易陽(化名)仍在努力——“接著發表期刊論文。”
盡管上海交大較早取消了博士生論文發表的硬性規定,但劉易陽發現,身邊基本沒有不發論文的同學,“大家都把這一規定視作底線要求,能發的都在發”。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趙世奎認為(wei) ,學術研究是一個(ge) 逐步積累的過程,學術論文撰寫(xie) 和發表的“實戰”訓練,是提高博士生知識運用、選題凝練、方案設計水平和能力的重要途徑,為(wei) 博士學位論文的撰寫(xie) 奠定基礎。
學術論文通常致力於(yu) 解決(jue) 某個(ge) 知識點、小問題,在形式上往往不拘一格,對理論性、創新性沒有必然要求。以人文社會(hui) 科學研究為(wei) 例,研究綜述、調研報告等都可能轉化為(wei) 一篇質量上乘的學術論文。比較而言,學位論文通常是基於(yu) 某個(ge) 具有重要理論或現實意義(yi) 選題的係統研究,不僅(jin) 在內(nei) 容和結構上要完整、有邏輯,在理論性、創新性上也有內(nei) 在要求。趙世奎坦言:“這就不難理解,為(wei) 什麽(me) 一些博士生盡管發表了較高水平的學術論文,但其學位論文質量依然不高甚至不合格。”
實際上,無論是將申請博士學位與(yu) 發表論文“掛鉤”或“脫鉤”,目的都是保障和提高博士生培養(yang) 質量。
趙世奎表示,取消發表論文的硬性要求,不是鼓勵博士生不發論文,而是要打破“唯論文、唯數量”的怪圈,避免簡單以學術論文發表數量代替學位論文撰寫(xie) 質量。“對學位論文質量的評價(jia) 、把關(guan) 要回歸論文本身,引導博士生聚焦真問題、開展真研究、產(chan) 出真成果。”
王傳(chuan) 毅特別提醒,取消發表論文能否促進更高質量的研究,也是有適用條件的——必須建立在“自律和他律相結合的學術文化”之中,“如果研究生缺少學術追求,導師疏於(yu) 指導把關(guan) ,質量管理機製不嚴(yan) 格,取消發表論文或將導致博士生培養(yang) 質量下降”。
(本報記者 陳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