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三峽庫區的新變化
渾濁度0.48、色度1、臭和味無、pH值7.6……“如今,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西沱鎮自來水廠的出水已完全達到《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日前,在“新三峽 新庫區 新麵貌”主題采訪活動中,重慶西沱水廠廠長韓祥貴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地處三峽庫區腹地,為(wei) 確保庫區移民群眾(zhong) 飲水安全,2020年重慶市水利局將西沱鎮納入了三峽後續規劃農(nong) 村移民飲水試點區縣。後來,該地的農(nong) 村飲水鞏固提升工程被納入2021年重慶市水利局為(wei) 移民群眾(zhong) 辦實事的重點建設項目之一。
“以前家裏雖然通了自來水,但水質不好,不僅(jin) 渾濁有異味,有時水裏還會(hui) 漂著小蟲子,接出來的水要沉澱很久,燒開後才能喝。”西沱鎮居民任光玉說。
“西沱片區的飲水是山上溶洞的水。過去,要通過20多公裏的明渠引到水廠。明渠經過農(nong) 田、院落,沿途的居民洗衣服、洗菜,水質不幹淨,同時也存在飲水安全隱患。”石柱縣副縣長王淑蓉說,如今受益於(yu) 西沱片區農(nong) 村飲水鞏固提升工程,居民們(men) 終於(yu) 喝上了放心水。
王淑蓉介紹,西沱片區農(nong) 村飲水鞏固提升工程建設包括新建輸水管線總長7.5公裏、新建配水主管871米,改建西沱鎮水廠工程、新建提水泵站工程。目前已累計安排三峽後續專(zhuan) 項補助資金5132.83萬(wan) 元。
通過項目建設由輸水管道直接輸送到水廠,解決(jue) 了長期以來飲水受汙染問題,水源環境和水質優(you) 化得到有效保障;避免了水源浪費,解決(jue) 群眾(zhong) 飲水問題,保障了西沱鎮4萬(wan) 居住人員的飲水安全。
忠縣是三峽工程蓄水後庫區留存的半座原貌縣城。為(wei) 再現“三峽人家”的原生態生活場景,忠縣打造“三峽留城·忠州老街”品牌,實施三峽後續“三峽留城修繕保護工程”項目。目前,老街遺存的文物古跡和古建築有20餘(yu) 處。忠縣宣傳(chuan) 部部長秦海峰表示,忠州老街改造的核心就是對曆史文化的保護和傳(chuan) 承。
忠縣素有“漢闕之鄉(xiang) ”的美譽,在老街入口的漢闕廣場,按1∶1比例複原展示了全國9處11座漢闕。在漢闕廣場旁的原縣文化館,如今被改建成忠州展覽館。通過實物還原、數字化再現、交互體(ti) 驗等方式,融合“新”與(yu) “舊”元素,集中展示老街所蘊含的“忠文化”“漢闕文化”及三峽移民曆史。
73歲的汪素琴在老街生活了40年,她告訴記者,這40年中,老街的麵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過去,這裏很偏僻,經常停電,路麵坑坑窪窪又很窄,水質也很差,居民日常飲水都是問題。受益於(yu) 三峽工程,現在水質變好了,環境變好了,路麵也整齊了。居民常在江邊散步、練太極拳、跳廣場舞。
今年9月,來自豐(feng) 都縣城及鄉(xiang) 鎮的597名學生坐進了剛建成的重慶豐(feng) 都育才中學的教室裏。
“要讓三峽移民學生在家門口讀名校。”重慶豐(feng) 都育才中學校長魏蓉說,為(wei) 了實現這一願景,豐(feng) 都縣政府和重慶育才中學合作創辦了重慶豐(feng) 都育才中學。
吳李是第一批從(cong) 其他學校通過選拔調到該校來的教師。她告訴記者,豐(feng) 都育才是重慶育才學校在豐(feng) 都辦的第一所中學,集團化辦學讓該校可以享受到總部的一些優(you) 質資源,對於(yu) 老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個(ge) 很好的學習(xi) 機會(hui) 。
據悉,重慶豐(feng) 都育才中學占地麵積47畝(mu) ,包括教學樓、辦公樓、宿舍樓、食堂體(ti) 育館4棟建築,配套完善道路、管網、綠化、停車位及運動場等室外附屬設施。項目預算總投資1.53億(yi) 元,資金來源為(wei) 三峽後續資金。
重慶市水利局三峽處處長趙剛介紹,近年來,重慶市庫區城鎮移民小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功能品質提檔升級,環境幹淨整潔、山清水秀城美、宜業(ye) 宜居宜遊;農(nong) 村移民安置區村村通公路,戶戶通便道、自來水,生產(chan) 生活條件和人居環境大幅改善;庫區城鄉(xiang)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由2010年的16228元、5285元增長為(wei) 2022年的46597元、19885元,庫區群眾(zhong) 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高蕾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