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物有趣 讓知識生動
考古文博遇上短視頻和直播
讓文物有趣 讓知識生動
作者:王旖旎(文博科普博主、遼寧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講師)
用短視頻和直播的方式傳(chuan) 播考古文博知識,須有“故事思維”,把枯燥專(zhuan) 業(ye) 的知識變成生動有趣的故事,讓輸出的內(nei) 容跟時代共振、與(yu) 受眾(zhong) 共情
當年,親(qin) 戚朋友聽說我大學學的是考古文博專(zhuan) 業(ye) 時,驚訝中帶著幾分惋惜和同情:“啊!怎麽(me) 學這個(ge) 專(zhuan) 業(ye) 啊?”
今天,當他們(men) 聽說我在大學教的是考古文博專(zhuan) 業(ye) 時,態度則來了個(ge) 180度大轉彎:“哇!太羨慕你的專(zhuan) 業(ye) 了!”
短短十餘(yu) 年時間,人們(men) 對考古文博專(zhuan) 業(ye) 態度的改變,從(cong) 側(ce) 麵反映出考古文博的“冷轉熱”。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是,國家對傳(chuan) 統文化日益重視,提升了大眾(zhong) 對傳(chuan) 統文化的認同感。從(cong) 傳(chuan) 播的角度看,短視頻、直播等新的傳(chuan) 播方式的出現,豐(feng) 富了考古文博知識的呈現形式,讓枯燥高冷的專(zhuan) 業(ye) 知識變得生動起來,提升了文物在社會(hui) 上的能見度,激發起大眾(zhong) 尤其是年輕人的興(xing) 趣。
短視頻、直播等傳(chuan) 播方式,拉近了大眾(zhong) 與(yu) 曆史的距離,讓更多人在閑暇之餘(yu) ,通過小小的屏幕串起時間的珍珠,聆聽曆史的回聲,感受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比如,故宮博物院與(yu) 相關(guan) 視頻平台合作推出“抖來雲(yun) 逛館”項目,製作故宮主題短視頻,每期講解一個(ge) 知識或介紹一個(ge) 文物,受到網友的熱烈追捧。那些短視頻內(nei) 容,很多都能夠將曆史與(yu) 現實關(guan) 聯起來,通過講述曆史,引發觀眾(zhong) 對當下的思考。記得其中一期短視頻講的是一隻碗的故事,不僅(jin) 展現了碗上有什麽(me) 圖案、刻了什麽(me) 字、是什麽(me) 材質,還介紹了為(wei) 什麽(me) 會(hui) 有這件東(dong) 西,它與(yu) 曆史有什麽(me) 關(guan) 聯、與(yu) 當下有什麽(me) 關(guan) 係。通過短短幾分鍾的視頻,觀眾(zhong) 不僅(jin) 認識了一件故宮文物,還跨越時空,與(yu) 曆史和傳(chuan) 統進行了一次“對話”。
短視頻、直播等傳(chuan) 播方式,為(wei) 考古文博教育帶來活力,讓考古等專(zhuan) 業(ye) 從(cong) 偏門冷門走向熱門。在這方麵,筆者的經曆很有說服力。這些年,作為(wei) 大學老師,我在上課之餘(yu) ,用短視頻和直播帶領網友深入印山大墓、龍遊石窟、退役潛艇探秘;追問“雷峰塔為(wei) 什麽(me) 倒塌”“免死金牌能保命嗎”等曆史謎團;“雲(yun) ”遊博物館,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目前,我在抖音平台上已經發布了100多期視頻,收獲了450餘(yu) 萬(wan) 粉絲(si) 、5000餘(yu) 萬(wan) 點讚量。最讓我高興(xing) 的不是這些數據,而是經常有初高中生通過私信告訴我,看了我的短視頻後,他(她)愛上了考古文博,將來打算報考這方麵的專(zhuan) 業(ye) 。如果說文物是傳(chuan) 統文化的種子,那短視頻、直播已把這顆種子埋進了很多年輕人的心裏。說不定未來的某一天,這顆種子就能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
短視頻、直播等傳(chuan) 播方式,降低了科普門檻,重塑了公眾(zhong) 與(yu) 考古文博的關(guan) 係。在日常生活中,人們(men) 對考古文博存在不少錯誤的認識。一次在博物館,筆者遇到一位父親(qin) 跟孩子介紹說,金縷玉衣是古人打仗時穿的盔甲(實際應為(wei) 喪(sang) 葬殮服)。平時也經常聽人說“考古和盜墓就是有證和沒證的區別”。通過開辦講座、發表文章、出版圖書(shu) 等方式幫人們(men) 澄清錯誤認識固然可行,可影響範圍總是有限。在這個(ge) “一圖勝千言,一頻勝千圖”的新媒體(ti) 時代,短視頻、直播的形式易於(yu) 讓受眾(zhong) 接受,聲畫結合以及特效的搭配能夠幫助受眾(zhong) 記憶,所以考古文博方麵的科普要想覆蓋更多人群,理應跟上時代步伐,采用新的傳(chuan) 播方式。人們(men) 通過短視頻、直播來了解考古文博知識,實現了從(cong) 隔窗觀物到即時互動的轉變,他們(men) 也從(cong) 考古文博事業(ye) 的“旁觀者”變成“參與(yu) 者”。
無論是利用短視頻進行考古知識科普,還是利用直播“雲(yun) ”遊博物館,本質都是在做大眾(zhong) 傳(chuan) 播,都是在爭(zheng) 奪大眾(zhong) 有限的時間和注意力。要想持續吸引大眾(zhong) 的注意力,傳(chuan) 播者須有“故事思維”,把枯燥專(zhuan) 業(ye) 的知識變成生動有趣的故事,讓輸出的內(nei) 容跟時代共振、與(yu) 受眾(zhong) 共情。在這方麵,無論學界還是業(ye) 界,都已經形成共識。
當然,新媒體(ti) 也是一把“雙刃劍”。比如,一些打著考古文博旗號的自媒體(ti) 人,為(wei) 了吸引眼球,會(hui) 發布一些不科學甚至是錯誤的內(nei) 容,這些內(nei) 容如果廣泛傳(chuan) 播會(hui) 誤導大眾(zhong) ,進而會(hui) 阻礙考古文博事業(ye) 的發展。另外,一些創作者在製作短視頻時,為(wei) 了求“短”,會(hui) 將一些專(zhuan) 業(ye) 信息進行壓縮,過於(yu) 碎片化的信息可能難以形成體(ti) 係,難以在公眾(zhong) 腦海中形成考古文博體(ti) 係的框架。因此,利用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ti) 進行考古文博知識傳(chuan) 播,傳(chuan) 播者一定要堅守專(zhuan) 業(ye) 立場,摒棄炒作心態,讓作品內(nei) 容兼顧專(zhuan) 業(ye) 性與(yu) 趣味性。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01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