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司馬遷的文化壯遊

發布時間:2023-11-03 11:1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古代名人文化地圖】

  作者:柏峰

  開欄的話

  “讀萬(wan) 卷書(shu) ,行萬(wan) 裏路”雖是明代董其昌提出的觀點,但卻是中國曆代許多文人所身體(ti) 力行的。在沒有現代交通工具的古代,文人在著書(shu) 立說之外,用簡易的交通工具和雙腳丈量大地,給我們(men) 留下了豐(feng) 厚的文化遺存。從(cong) 他們(men) 的詩文中和留下的行跡中,我們(men) 不僅(jin) 可以看到當時的社會(hui) 百態、文化習(xi) 俗,還能感受到古人豐(feng) 富的精神世界。讓我們(men) 追尋古代名人的足跡,看看他們(men) 給我們(men) 留下的文化地圖吧。

  “壯遊”一詞,最早可能見於(yu) 杜甫所作《壯遊》一詩,詩中杜甫回憶了自己青少年時遊曆祖國河山的經曆。這個(ge) 詞後被用來翻譯英文grand tour。在文藝複興(xing) 時期,歐洲上層社會(hui) 的青年在畢業(ye) 成人前,往往要做一次遠足旅行,到希臘、羅馬等歐洲文明發祥地深度遨遊一番。前輩翻譯家或許敏銳地發現,這種深度遨遊與(yu) 杜甫所說的壯遊頗為(wei) 相似,便把這個(ge) 直譯為(wei) “大旅行”的英文詞翻譯為(wei) “壯遊”。

  在中國古代,文人飽讀詩書(shu) 之外,遊曆名山大川的不乏其人。但是,稱得上壯遊的,也許司馬遷是最早的人之一。似乎很少有人把孔子的周遊列國稱作壯遊,也許是因為(wei) 生於(yu) 亂(luan) 世的孔子,少了些司馬遷的優(you) 遊不迫,多了些倉(cang) 皇局促。或許,隻有大一統的背景才能為(wei) 壯遊提供必要的社會(hui) 條件。

  【1】南遊江淮 網羅舊聞

  西漢初期,統治者致力於(yu) 恢複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穩定社會(hui) 秩序,采取輕徭薄賦、與(yu) 民休息的措施,社會(hui) 安定,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形成曆史上稱譽的“文景之治”。後元三年(前141年),劉徹即位,是為(wei) 漢武帝,開創了我國封建社會(hui) 第一個(ge) 被稱為(wei) 盛世的時代。

  在昂揚向上“興(xing) 造功業(ye) ”的社會(hui) 氛圍中,司馬遷不甘“耕牧河山之陽”,從(cong) 故鄉(xiang) 韓城來到首都長安,見到父親(qin) 司馬談。此前,司馬遷已熟讀經史,師從(cong) 經學大師董仲舒、孔安國,天文學大家唐都等人,飽覽詩書(shu) 。父親(qin) 鼓勵他趁著年輕,不僅(jin) 要讀書(shu) ,還要“行萬(wan) 裏路”。因此,他胸懷淩雲(yun) 壯誌,秉承父命,踏上了萬(wan) 裏壯遊的行程。

  司馬談為(wei) 什麽(me) 支持司馬遷出遊呢?這是因為(wei) ,建元五年(前134年)至元光六年(前129年)間,司馬談由太史丞升任太史令,這使他產(chan) 生了強大的使命感:準備寫(xie) 一部記載“明主賢君忠臣義(yi) 士”的曆史著作。司馬談自覺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希望兒(er) 子也能繼承這項事業(ye) ,成為(wei) 一個(ge) 優(you) 秀的曆史學家。

  為(wei) 了實現這個(ge) 宏願,有必要“網羅天下放失舊聞”,以增長見識。基於(yu) 此,司馬遷開始了出遊,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記載了自己的行程:

  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hui) 稽,探禹穴,窺九嶷,浮於(yu) 沅湘;北涉汶泗,講業(ye) 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xiang) 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

  司馬遷這次遊曆,從(cong) 東(dong) 到南,從(cong) 南至北,曲曲折折,穿插迂回,足跡幾乎遍及全國。他先到長江、淮河流域,而後渡過淮河、泗水,“如淮陰”(《史記·淮陰侯列傳(chuan) 》),到淮陰之後,他注意收集韓信早年的逸聞軼事,在《史記·淮陰侯列傳(chuan) 》裏,司馬遷記錄了韓信報答漂母“一飯之恩”、胯下之辱等故事。

  然後,司馬遷一路南下,到達會(hui) 稽。據說大禹曾在此地會(hui) 集諸侯,計算貢賦,後人便以會(hui) 稽為(wei) 地名。當地有一個(ge) 深不見底的洞穴,據說隻有大禹曾經進入其中,因此叫作“禹穴”。司馬遷為(wei) 了一探究竟,親(qin) 自深入此洞,探索大禹遺跡。

  司馬遷接著遊曆姑蘇太湖,姑蘇即今蘇州,風光秀麗(li) ,司馬遷在這裏欣賞遊玩,感到心曠神怡,稍作整頓,便溯江而上,“適長沙”(《史記·屈原賈生列傳(chuan) 》),目的是探尋楚國偉(wei) 大詩人屈原的遺跡。屈原的事跡,此前沒有記載,司馬遷經過親(qin) 身采訪,後來在《史記》中寫(xie) 出《屈原賈生列傳(chuan) 》,詩人屈原從(cong) 此永存史冊(ce) 。在湖南,司馬遷還遊曆沅水、湘江,登上九嶷山,專(zhuan) 程探訪虞舜的遺跡,拜謁先賢。

  司馬遷旅行路線圖

  【2】講業(ye) 齊魯 鄉(xiang) 射鄒嶧

  遊曆過南方,司馬遷回頭又向北方走去。他渡過汶水和泗水,來到儒家的發源地齊魯。西漢初,經由經學家董仲舒建議,統治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受到前所未有的尊崇。司馬遷“講業(ye) 齊魯之都,觀孔子遺風”,他此行來到孔子故地,就是想實地研究孔子的行為(wei) 和學說,以及觀察儒家禮樂(le) 教育在這裏所起的教化作用。為(wei) 此,他還“鄉(xiang) 射鄒嶧”,專(zhuan) 程到鄒縣、嶧山,觀看此地的儒生如何練習(xi) 鄉(xiang) 射的禮節等。

  旅途中,司馬遷也曾像孔子一樣,遭遇了困難,“厄困”於(yu) “鄱、薛、彭城”。這段不太美好的回憶,反映在《孟嚐君列傳(chuan) 》中,在篇末“太史公曰”中,他這樣說:“吾嚐過薛,其俗閭裏率多暴桀子弟,與(yu) 鄒魯殊。問其故,曰:‘孟嚐君招致天下任俠(xia) ,奸人入薛中蓋六萬(wan) 餘(yu) 家矣。’世之傳(chuan) 孟嚐君好客自喜,名不虛矣。”他認為(wei) ,此地風氣不佳,都是孟嚐君不加分別地招攬“任俠(xia) ”所導致的。

  然而,這並沒有影響他遊曆的熱情,司馬遷繼續前行。彭城的沛縣豐(feng) 邑是漢高祖的故鄉(xiang) 。漢初的重臣樊噲、酈商、夏侯嬰、灌嬰、周勃、蕭何、曹參等人,都是在這裏生長或是在這裏參加起義(yi) 的。民間流傳(chuan) 著不少他們(men) 早年的故事。這些故事對了解他們(men) 的出身和人生經曆,是很珍貴的資料。司馬遷對漢高祖劉邦的故事有極大的興(xing) 趣,他仔細搜集當地百姓的談論。這些鄉(xiang) 間關(guan) 於(yu) 劉邦的故事和傳(chuan) 聞,對司馬遷了解劉邦的身世、婚姻及種種不平凡的事跡很有幫助,因而被收錄進《史記》名篇《高祖本紀》之中。

  離開彭城,司馬遷經過楚地,觀光了戰國四公子之一春申君的故城宮室。巍峨宮室,未遭破壞,仍然存在。他不由得讚美道“盛矣哉”(《史記·春申君列傳(chuan) 》);他“過大梁之墟”(《史記·魏公子列傳(chuan) 》)——秦國決(jue) 河水淹大梁城,魏王投降,都城被毀,魏國也就滅亡了。司馬遷站在大梁城的廢墟上,隻見一片瓦礫,秋草萋萋……他非常傾(qing) 慕魏國的信陵君,在《史記》裏,專(zhuan) 門寫(xie) 了《魏公子列傳(chuan) 》。司馬遷在這裏輾轉徘徊,看得非常認真,特地請求當地人指引他去尋找侯嬴做監者時的夷門。所謂夷門,就是大梁城的東(dong) 門。

  這次遊曆考察大約有兩(liang) 三年的時間,大概在元朔五年(前124年)或者六年(前123年)間,司馬遷回到長安——在交通不發達的兩(liang) 千多年前,能遊曆偌大的地域實在很難得。在“行萬(wan) 裏路”的曆程中,司馬遷得到了“讀萬(wan) 卷書(shu) ”所難以獲取的鮮活的曆史和生動的故事。學者張大可在《百家匯評本〈史記〉》中評價(jia) 道:

  壯遊是司馬遷一生中的一件大事,他不滿足於(yu) “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的書(shu) 本知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到全國各地去做實地考察,接觸偉(wei) 大祖國壯麗(li) 的河山和勤勞的人民……除曆史事件外,有關(guan) 人物軼事,生動的民間歌謠俚語,無不廣泛地做了記載。至於(yu) 山川地理,古今戰場更是了如指掌。總之,司馬遷二十壯遊,不僅(jin) 使他獲得了廣博的社會(hui) 知識,搜求了遺文古事;而且開闊了視野,擴展了胸懷,增長了他的識見和才幹。這是《史記》成功的條件之一,在今天也是值得我們(men) 借鑒的。

  萬(wan) 裏壯遊對司馬遷文章的風格也有影響。蘇轍認為(wei) ,“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yu) 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上樞密韓太尉書(shu) 》)。

  【3】奉使西征 遊曆西南

  遊曆歸來的司馬遷正式踏入仕途。他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於(yu) 是遷仕為(wei) 郎中”,郎中又名侍中,是皇帝的近衛官員,跟著皇帝出外巡行,國家有大事,常被派出代替皇帝宣達詔令。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司馬遷“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筰、昆明”(《史記·太史公自序》)。所謂“巴”,是漢郡名,治所在江州,今重慶市附近。“蜀”,漢郡名,治所在成都。“邛”,邛都,漢越嶲郡治所在地,在今四川西昌東(dong) 。“筰”,筰都,漢沈黎郡治所在地,在今四川漢源東(dong) 北。“昆明”,古地名,故地在今雲(yun) 南下關(guan) 地區。司馬遷此次出行,完成了遊曆我國西南地區的壯舉(ju) 。

  司馬遷通過南北東(dong) 西四個(ge) 方向的壯遊,不但成就了偉(wei) 大的曆史巨著《史記》,而且提出了“龍門—碣石”(《貨殖列傳(chuan) 》)這條地理線——這是了不起的發現,曆史地理學者唐曉峰解釋說,“這條自山陝之間的龍門起,至於(yu) 渤海邊的碣石,是當時的一條農(nong) 牧分界線”(《新訂人文地理隨筆》)。其實,這不僅(jin) 是我國當時的農(nong) 牧分界線,也是我國當時的自然風光、經濟文化和人口分布的分界線,也許對後來胡煥庸提出著名的“璦琿——騰衝(chong) ”地理線有所啟示吧。

  如果循著司馬遷的遊曆蹤跡一路走去,我們(men) 將飽覽祖國各地的壯麗(li) 河山,看到多彩的人文風景,體(ti) 味不同的風土人情。即使隨著司馬遷的足跡在地圖上做一次“神遊”,亦是美矣哉,美矣哉!

  圖片均為(wei) 資料圖片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03日 16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