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關鍵在“早”
作者:蔡之兵
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防止發生係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中央金融工作會(hui) 議明確要求,對風險早識別、早預警、早暴露、早處置,健全具有硬約束的金融風險早期糾正機製。這一要求既揭示了金融風險源頭管控的重要性,也為(wei) 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提供了科學指引。
防範化解金融風險要“早”,這是因為(wei) 金融風險具有不確定性、普遍性、擴散性和隱蔽性、突發性等特征,如果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動作緩慢甚至遲鈍,金融領域的局部風險就會(hui) 演變為(wei) 經濟係統的整體(ti) 風險,金融風險也會(hui) 隨之演變為(wei) 社會(hui) 風險。到那個(ge) 時候,再想化解金融風險的成本可能就不是成倍而是呈幾何倍數的增長。可見,在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這件事情上,一“早”能抵萬(wan) 金。
從(cong) 金融活動的本質看,想要提前識別和預判金融風險並非易事。一方麵,相較於(yu) 實體(ti) 經濟的“終端性”,金融活動的“中間性”更加明顯,其風險的隱蔽性更強。對實體(ti) 經濟而言,判斷其是否形成經濟風險相對較為(wei) 容易,因為(wei) 實體(ti) 經濟直接麵對經營主體(ti) 和消費者,很容易從(cong) 產(chan) 品能不能賣得出去、消費者有沒有錢去消費等現象提前預判和識別經濟風險。相比之下,金融活動隻是通過融資行為(wei) 間接影響生產(chan) 和消費活動,並不受生產(chan) 、消費等宏觀行為(wei) 變化的直接影響,這就意味著金融風險的傳(chuan) 播過程比實體(ti) 經濟風險的傳(chuan) 播過程多了一層環節。在這種背景下,提前預判金融風險的難度就大大提高。另一方麵,相較於(yu) 實體(ti) 經濟的“單循環”特征,金融活動的“雙循環”特征更加明顯,同樣增加了對其風險的及早識別難度。在經濟活動中,實體(ti) 經濟的運行過程遵循“購產(chan) 銷”的單循環邏輯,“購產(chan) 銷”任何一個(ge) 環節的梗阻或中斷都會(hui) 產(chan) 生相應的經濟風險,這就為(wei) 提前和準確識別實體(ti) 經濟風險提供了參照係。相比之下,金融活動具有“雙循環”屬性,它既能深度參與(yu) 實體(ti) 經濟的“購產(chan) 銷”循環,也可以脫離實體(ti) 經濟並在金融領域形成獨立的資金借貸循環。在這種情形下,想要提前和準確識別金融風險的複雜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真正做到及早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必須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ti) 經濟作為(wei) 根本宗旨,全方位貫徹落實到金融體(ti) 製建設的各個(ge) 環節。針對金融業(ye) 務的起點,精準識別金融業(ye) 務究竟是屬於(yu) “錢生錢”的資本主導型業(ye) 務,還是“產(chan) 生錢”的產(chan) 業(ye) 主導型業(ye) 務,堅定不移地提高金融機構服務實體(ti) 經濟的本領和提高實體(ti) 經濟導向型的業(ye) 務比重;針對金融業(ye) 務的過程,把握好權和責的關(guan) 係,加快健全權責一致、激勵約束相容的風險處置責任機製,探索出關(guan) 於(yu) 貸出資金使用的全過程跟蹤辦法和預警機製,避免出現大規模的資金挪用現象;針對金融業(ye) 務的監管,以金融隊伍的純潔性、專(zhuan) 業(ye) 性、戰鬥力為(wei) 重要支撐,全麵強化機構監管、行為(wei) 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切實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
綜觀當今世界,每一個(ge) 強大國家的背後都有一個(ge) 強大的金融體(ti) 係作為(wei) 支撐。加快建設金融強國,既有助於(yu) 我國實體(ti) 經濟繼續行穩致遠,也是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整個(ge) 金融係統必須胸懷“國之大者”,強化使命擔當,在及早識別和成功化解各類金融風險的基礎上,以金融高質量發展助力強國建設,為(wei) 實現民族複興(xing) 偉(wei) 業(ye) 保駕護航。(蔡之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