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將“昆蟲記”進行到底

發布時間:2023-11-03 15:30: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令人心動的社團

  將“昆蟲記”進行到底

  10月,北京的秋意迅速降臨(lin) 。每到這個(ge) 季節,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昆蟲愛好者協會(hui) (以下簡稱“昆協”)的成員們(men) 也照例帶著新社員集體(ti) 出動,趕在對昆蟲愛好者而言寂寞無聊的寒冬到來之前,進行最後的野采。這時,人們(men) 就總能在北京的各個(ge) 山頭看到持網揮杆的大學生,少則二三,多則數十。

  說北京的寒冬寂寞,倒也不盡然,因為(wei) 每一名昆協成員的宿舍裏不論四季,永遠生機盎然,且擁有著超乎尋常的生物多樣性:南美的螳螂、非洲的獵蝽、西亞(ya) 的螞蟻、東(dong) 南亞(ya) 的甲蟲……更不必說來自世界各個(ge) 角落的精美標本了,它們(men) 與(yu) 一眾(zhong) 爬寵和植物共同構成了昆協特有的生物群落。

  然而最能讓每一個(ge) 冬天不無聊的還是昆協的社員們(men) ,他們(men) 會(hui) 帶你了解最全麵且深入的昆蟲知識,交流最新的科研成果,分享學校的趣聞軼事。除了日常在微信群“拍蟲問蟲”之外,他們(men) 也不吝在此展示豐(feng) 富多彩的個(ge) 人生活,刷新你對“多樣性”的認知。

  今年的十月,我又站在了鳳凰嶺的山石之上——那是我第一次跟隨昆協野采的地方。兩(liang) 年來,我們(men) 走遍了學校附近的群山,在早春的虎峪抓蝶,在酷暑中的大覺寺撿拾甲蟲,我也與(yu) 昆協的同道相約去過遼寧、浙江、雲(yun) 南等地。當時作為(wei) “萌新”的我已經對昆蟲有了越來越多的認識,同時也感受到自然界有太多的未知。我們(men) 探索著自然,同時也在思考著如何更好地把它展示給大眾(zhong) 。

  因此,除了在野采期間做科普,我們(men) 還會(hui) 在學校中與(yu) 植物保護學院一起開展一年一度的昆蟲文化節活動,在展示協會(hui) 收藏的標本和活體(ti) 昆蟲、讓大家體(ti) 驗昆蟲之美和昆蟲之趣的同時,也會(hui) 教大家如何製作昆蟲標本,帶大家品嚐諸如油炸蝗蟲等昆蟲美食,以及開展昆蟲攝影、昆蟲文化衫繪製等比賽。不少社員在社團集體(ti) 活動之外,也組隊去往全國各地的學校,將自己的所學深入淺出地講給孩子們(men) ,帶大家一同體(ti) 驗蟲趣。個(ge) 人的“獨樂(le) ”不如社團的“眾(zhong) 樂(le) ”,社團的“獨樂(le) ”又不如麵向大眾(zhong) 的“眾(zhong) 樂(le) ”。古人雲(yun) “獨樂(le) 樂(le) 不如眾(zhong) 樂(le) 樂(le) ”,這也是昆協的宗旨之一吧!

  中國國家地理融媒體(ti) 中心主任、《博物》雜誌副主編張辰亮老師曾經在一次活動中為(wei) 我們(men) 的社團簽下“中農(nong) 昆協,人才濟濟”。共同的愛好帶給我們(men) 快樂(le) ,也驅動著我們(men) 成長、成才。希望每一名成員都能在社團愉快自由的氛圍中有所收獲,並將這份快樂(le) 傳(chuan) 遞出去。微斯人,吾誰與(yu) 歸!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 朱弘毅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