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寺”的由來

發布時間:2023-11-10 11:2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雅趣說字】

  作者:金輝

  杭州是一座美麗(li) 的城市,那裏有著名的西湖。西湖之美恰如蘇軾所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在西子湖畔,有一座被譽為(wei) 江南禪宗“五山”之一的靈隱寺,為(wei) 湖光山色添加魅力,吸引著八方遊客。

  靈隱寺,又名雲(yun) 林寺,位於(yu) 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麵朝飛來峰,深山古寺,林木聳秀,雲(yun) 煙萬(wan) 狀。靈隱寺始建於(yu) 東(dong) 晉鹹和元年(326年)。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南巡時,賜名“雲(yun) 林禪寺”。

  其實,寺字本義(yi) 與(yu) 佛教並沒有關(guan) 係。目前甲骨文中還沒有發現寺字,唯西周晚期青銅器《邿季故公簋》上可見此字。周法高主編的《金文詁林》雲(yun) :“邿,金文又或作寺。”《邿季故公簋》有銘文:“邿季故公作寶簋,子子孫孫永寶用享。”金文是鑄造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而當時的青銅材料稱為(wei) 金,所以又被叫作金文。

  ①

  金文“寺”字(圖①),上為(wei) “之”,下為(wei) “又”,“之”亦聲。為(wei) 會(hui) 意兼形聲字。“之”除聲外,亦有“適也”義(yi) ,即前往的意思。“又”在甲骨文中為(wei) 右手的樣子,故多與(yu) 手的動作有關(guan) ,因此,“寺”的本義(yi) 為(wei) “侍”,即等待使喚的意思,所以秦代稱官舍為(wei) “寺”。《說文解字》曰,“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從(cong) 寸之聲”,也是這個(ge) 意思(隻是小篆的字形“又”變成“寸”)(圖②)。顏師古《漢書(shu) 注》:“凡府庭所在皆謂之寺。”因此,漢代的官署仍稱為(wei) 寺,如“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等,沒有後來的佛寺意思。

  ②

  那麽(me) “寺”字怎麽(me) 從(cong) 官舍的辦事機構變成了與(yu) 佛事活動有關(guan) 的場所呢?這與(yu) 東(dong) 漢時洛陽發生的一件事有關(guan) 。據記載,東(dong) 漢明帝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特使到西域取經求佛,並將兩(liang) 位法師迎請到了中國。他們(men) 用白馬馱經,曆經漫漫戈壁荒原,來到洛陽鴻臚寺居住下來。這時的鴻臚寺,如同當今的國賓館,專(zhuan) 門承擔接待任務。法師在此受到熱情接待,並留在了中國。大約一年之後,鴻臚寺改稱白馬寺。由此,這裏便成了中國第一座官辦寺院,成了中國釋源“祖庭”。白馬寺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曆史,比杭州靈隱寺早200多年。之後,各地亦模仿“白馬寺”修建寺院傳(chuan) 播佛經,此場所仍稱為(wei) 寺。於(yu) 是寺由原來的官署變成了禮佛的寺廟。

  說到寺廟,其實寺與(yu) 廟也是有區別的。

  ③

  “廟”字比“寺”字出現早些,西周中期便有了;也不像“寺”的字義(yi) 後來發生那麽(me) 大的變化。如今使用的“廟”是簡體(ti) 字,繁體(ti) 寫(xie) 作“廟”。金文“廟”(圖③)和小篆“廟”(圖④)差別不大。《說文解字》曰:“尊先祖貌也。從(cong) 廣朝聲。”小篆字形,從(cong) 外殼“廣”(y[~符號~]n,音近奄)與(yu) 房屋有關(guan) ,內(nei) 有“朝”似有朝廷的意思,表示敬重。因此,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曰:“尊先祖貌也,尊其先祖而以是儀(yi) 貌之。故曰宗廟。”也就是說廟是供奉祖先的房屋。

  ④

  廟最初隻能是帝王、諸侯或士大夫祭祀祖宗的專(zhuan) 用處所。漢代以後,廟逐漸與(yu) 原始的神社,如孔廟、武侯廟、關(guan) 帝廟、嶽王廟、山神廟、土地廟、城隍廟等混在一起。東(dong) 漢佛教傳(chuan) 入後,寺院也稱廟了,便有了寺廟的說法。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10日 16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