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烏鎮“益”事 “數”說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生動側影

發布時間:2023-11-13 10:47: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揮一揮手,視障人士就能通過驗證碼申請;動動手機,輕鬆搞定牧場裏奶牛的“衣食住行”;下單成功,生態紅樹林有了第一筆“數字保險”;四季嚐鮮,一顆板栗的流通創造上億(yi) 元的社會(hui) 價(jia) 值……當這些數字慈善的“金點子”不斷被分享在今年的世界互聯網大會(hui) 烏(wu) 鎮峰會(hui) 上時,時代再次回響,數字技術正為(wei) 公益慈善事業(ye) 發展提供強大動能和有力支撐。

  “中國的減貧方式從(cong) ‘社會(hui) 援助’轉向‘自我幫助’,從(cong) 基於(yu) 再分配轉向基於(yu) 市場。”中歐數字協會(hui) 主席魯乙己表示,“數字素養(yang) 、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基礎設施似乎是中國扶貧故事的主要因素。”

  當前,中國公益慈善事業(ye) 數字化轉型方興(xing) 未艾。其背後,一方麵離不開數字底座的加持,數字新基建豐(feng) 富了公益慈善的場景形式和參與(yu) 形式。另一方麵,是公益生態鏈的聚力,從(cong) 頂層思維和普惠實踐出發,促進公益機構數字化和公益行動數字化。

  11月9日,秉持數字理念的公益人在烏(wu) 鎮展開了一場關(guan) 於(yu) “數字減貧與(yu) 公益慈善”的溫暖討論,其中,一些典型做法和創新案例,足以成為(wei) 見證中國慈善事業(ye) 發展的生動側(ce) 影。

  數字技術助推鄉(xiang) 村振興(xing) ,“興(xing) 農(nong) 具”賦能“新農(nong) 人”

  互聯網的語境裏,從(cong) 最初致力於(yu) 讓每個(ge) 普通人看到更大的世界、也能被更大的世界看到,到今天,短視頻和直播已經超越娛樂(le) 的屬性,帶給用戶更大的價(jia) 值乃至為(wei) 社會(hui) 創造價(jia) 值。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徐靜芸更加相信,技術驅動下的科技力量可以改變生活,促進可持續發展。

  “尤其是在2018年,快手發展電商業(ye) 務,有了更多載體(ti) 推進數字減貧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徐靜芸介紹,2022年,在快手平台,超過2000萬(wan) 人獲得收入,400多種類型直播鏈接起普通人的生活。

  數字技術讓多元的群體(ti) 跨越數字鴻溝,哪怕是身處偏遠地區的人們(men) ,也能享受移動互聯網的紅利。直播興(xing) 農(nong) 是當下最“頂流”的方式。據商務部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個(ge) 季度,我國直播電商銷售額達1.98萬(wan) 億(yi) 元,增長60.6%。

  談及這組數據,中國慈善聯合會(hui) 副會(hui) 長、中華思源工程基金會(hui) 副理事長兼秘書(shu) 長李曉林表示,強勁業(ye) 態形勢體(ti) 現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顯著成果,但在幫扶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等方麵,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也麵臨(lin) 很多客觀存在的問題,“比如,‘三農(nong) ’人才匱乏,缺乏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和創新型人才。我國農(nong) 產(chan) 品品牌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

  積極發揮數字減貧與(yu) 公益慈善的優(you) 勢和作用,阿裏正在為(wei) 此探尋全流程的解決(jue) 方案。

  就拿河北省青龍縣的板栗舉(ju) 例。以前,栗子豐(feng) 收嚐鮮的季節不超過2個(ge) 月,如今,阿裏從(cong) 品牌設計出發,研發出冰棒板栗、板栗蛋糕、板栗餅幹等市場化的產(chan) 品,讓板栗從(cong) 季節性的農(nong) 產(chan) 品變成一年365天保鮮上市的“農(nong) 金品”。

  除了打造產(chan) 品包裝、拓展產(chan) 業(ye) 升級外,在阿裏巴巴公益基金會(hui) 理事長、阿裏巴巴合夥(huo) 人孫利軍(jun) 看來,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更重要的底部是為(wei) 他們(men) 培養(yang) 更多的“帶農(nong) 人”。

  自2019年開始,阿裏巴巴開啟以“鄉(xiang) 村特派員”製度為(wei) 核心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模式。截至目前,阿裏的29名鄉(xiang) 村特派員,分布在21個(ge) 欠發達縣域,駐點兩(liang) 年以上,瞄準欠發達縣域的資源稟賦和發展難點,輸出技術助力農(nong) 業(ye) 科技、智慧育種等公益項目,助力有貢獻的育種科研人才。與(yu) 此同時,阿裏每一年會(hui) 選拔大量鄉(xiang) 村技術官,發起農(nong) 產(chan) 品溯源、數字治理、數智文旅、種植養(yang) 殖等10多個(ge) 科技項目,讓技術下鄉(xiang) 。

  如今,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200多個(ge) 村點的物流渠道正源源不斷地為(wei) 當地百姓注入致富“活水”。僅(jin) 用1年時間,電商企業(ye) 從(cong) 20多家增長到500多家。農(nong) 產(chan) 品升級了、物流成本下降了,收購價(jia) 幾乎翻了一番,孫利軍(jun) 介紹,2020年,青龍縣的農(nong) 產(chan) 品創造了2.81億(yi) 的價(jia) 值。

  深耕數字公益慈善領域,孫利軍(jun) 也總結了公益項目的發展理念,在公益項目挖掘和技術賦能的過程中,不是盲目輸出,而是注重精準匹配供需,比起發起項目的數量,要更關(guan) 注精準落地的實效,“公益項目的長期性和持續性,比一時興(xing) 起做‘盆景’更重要”。

  數字科技暢通知識傳(chuan) 播,授人以漁“無畏東(dong) 西”

  “大學公益依托大學知識傳(chuan) 播、人才培養(yang) 、科學研究、文化弘揚等方麵的優(you) 勢,在社會(hui) 公益領域有著獨特而重要的價(jia) 值。”清華大學黨(dang) 委常委、副校長,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hui) 理事彭剛表示,數字科技的發展使得大學公益在廣度、深度上都有了顯著的拓展和延伸。

  一直以來,清華大學把參與(yu) 國家減貧事業(ye) 作為(wei) 公益性的教育服務列入學校事業(ye) 發展規劃。“大規模、可持續、見實效、能推廣”是清華大學服務教育強國的指導理念,在知識傳(chuan) 播的過程中如何踐行這12個(ge) 字?這需要不斷地匯聚優(you) 勢資源、推進融合共享,毫無疑問,數字科技的賦能給出了答案。

  彭剛介紹道,清華大學創辦的把優(you) 質教育課程以數字化形式免費共享給學習(xi) 者的慕課平台“學堂在線”,目前已擁有7473門一流的優(you) 質線上課程,服務了超過1.26億(yi) 學習(xi) 者,是世界第二大在線學習(xi) 平台。

  “學堂在線”並不是一天“長大的”。

  從(cong) 慕課“西行”到實時共享、從(cong) 旁聽到學分認證,自2013年啟動以來,“學堂在線”不斷升級內(nei) 容和技術,不僅(jin) 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優(you) 質公益學習(xi) 資源,更是形成了支持東(dong) 西部高校融合的教學計劃。

  2021至2023年,浙江、福建、上海、北京4個(ge) 省市的18所高校,利用“學堂在線”與(yu) 課堂“克隆班”的模式,向新疆13所高校約7000人次的師生實時在線開設54門課程,累計近4000學時,知識的共享實現時間和空間跨越,再無障礙。

  而在創新型科技企業(ye) 趣丸科技走入鄉(xiang) 村傳(chuan) 播知識的公益實踐中,“互聯網+”的數字連接和數字底座的打造同樣顯現出了重要性。

  “隨著技術和社會(hui) 的發展,‘數字’鴻溝也在動態變化。需要數字時代善行者具備更強的專(zhuan) 業(ye) 度,在細分場景下更精準地服務專(zhuan) 門人群。”廣州趣丸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編輯、副總裁任少峰在論壇上表示,在公司多元化公益實踐過程中,數字科技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項目基礎,互聯網的傳(chuan) 播秉性拓展了深度廣度。

  “在我們(men) 的‘TT語音幸福書(shu) 屋’裏,孩子們(men) 不僅(jin) 能通過‘互聯網+’自主學習(xi) ,還能參加各類線上運營活動、與(yu) 家長通話,多一個(ge) 書(shu) 屋就多一個(ge) 學習(xi) 天地、多一個(ge) 朋友、多一份陪伴。”任少峰介紹,基於(yu) “互聯網+教育”基礎,“幸福書(shu) 屋”公益項目采取“多主體(ti) +平台化”運營模式,在駐村幹部、學校老師、社工、村民等線下力量的協同下,不僅(jin) 在線下陣地配備了電子閱讀設備、互聯網課程,還打造了綜合性的網絡信息教育平台,利用網絡直播課、微課程、線上運營等為(wei) 鄉(xiang) 村兒(er) 童提供輔助教學和綜合服務,彌補鄉(xiang) 村教育的薄弱環節。

  任少峰認為(wei) ,公益實踐的道路上,讓受助者明晰需要什麽(me) ,而非單純地給予什麽(me) 非常重要。

  趣丸科技今年發起的“鄉(xiang) 村青少年數字素養(yang) 加油站”項目,將目光投向了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幫扶縣,通過在部分中小學建立數字素養(yang) 加油站,配備數字閱讀設備、科技素養(yang) 圖書(shu) 、數字電視、VR眼鏡等硬件設施,組織“手拉手、結對子”等活動,指導青少年文明用網、文明上網,提升青少年數字素養(yang) 與(yu) 技能,從(cong) “授之以魚”發展到“授之以漁”。

  數字科技服務弱勢群體(ti) ,讓“無礙”更有愛

  據中國殘聯數據顯示,我國現有殘疾人約8500萬(wan) 名,截至2022年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超過2.8億(yi) 名。

  完善健全線上無障礙建設,打造無障礙環境,既是提升殘疾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有力舉(ju) 措,也是數字科技助推公益慈善路上“一個(ge) 也不能少”的重要一環。

  “十多年前,我們(men) 就開始持續推進應用程序端無障礙的改造,包含幫助視障人群享受科技發展帶來的便利。”螞蟻集團首席可持續發展官、資深副總裁彭翼捷提到,截至2022年年底,支付寶服務的視障用戶超過191萬(wan) 人。為(wei) 此,支付寶專(zhuan) 門研發了“揮一揮”手勢驗證,幫助他們(men) 便捷地使用程序。

  彭翼捷表示,隨著平台對於(yu) 無障礙服務的不斷升級改造,他們(men) 開始思考和探索,如何能夠滿足特殊用戶群體(ti) 更為(wei) 多種多樣的生活需求?

  “今年8月,‘無障礙服務在線’在支付寶平台正式上線,匯集了導航、打車、公交出行、辦事交流等日常場景,幫助殘障人士緩解出行難、溝通難、融入難的難題。”不斷的創新嚐試,致力於(yu) 讓每個(ge) 群體(ti) 、每名用戶都能享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體(ti) 驗到數字時代的美好生活。

  線上創新服務弱勢群體(ti) 的探索,並不止於(yu) 一個(ge) 平台。

  徐靜芸介紹,從(cong) 2018年起,快手就推進適老化改造,上線快手大字版App,還上線推出了“銀發數字生活專(zhuan) 區”,采用高清字體(ti) ,為(wei) 老齡用戶量身打造自己的快手生活入口。

  “在數字科技快速發展的當下,我們(men) 希望特殊人群和銀發群體(ti) 可以跨越數字鴻溝,加速擁抱數字化生活。更期待未來與(yu) 大家一起,發揮科技力量推動普惠公益的發展,為(wei) 各個(ge) 群體(ti) 創造更美好的生活。”徐靜芸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尚君 劉洪俠(xia) 田昕禾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