賡續中華文脈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作者:徐建飛(揚州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江蘇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揚州大學基地)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把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將文化繁榮興(xing) 盛放在我國和世界發展的“大曆史觀”視域下審視,針對新時代如何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進行了全方位、深層次思考,提出一係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為(wei) 我們(men) 在新時代新征程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鑄就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新輝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注入了更為(wei) 主動的精神力量。
文化是一個(ge) 民族在其曆史變遷中逐漸積累起來並贏得廣泛認同的標記,是民族生命與(yu) 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文化關(guan) 乎國本、國運,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的靈魂。回首曆史,中華民族之所以以高昂的姿態屹立於(yu) 世界的東(dong) 方,創造出一個(ge) 又一個(ge) 輝煌奇跡,不是靠窮兵黷武,不是靠殖民掠奪,也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感染力和吸引力。近代以後,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中華文明被蒙上了厚厚的陰霾。直到馬克思主義(yi) 傳(chuan) 入中國,才激活了中華民族曆經幾千年創造的偉(wei) 大文明,使中國人在精神上從(cong) 被動轉為(wei) 主動,民族複興(xing) 之路從(cong) 此有了強大精神依托和文化支撐。回望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征程上波瀾壯闊的曆史畫麵,中華文明之所以曆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遭受挫折而鳳凰涅槃,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其重要緣由就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創造力。
在人類漫長的曆史演進中,中華民族在其發展過程中創造了輝煌燦爛的華夏文明,形成了豐(feng) 富多彩、生生不息、獨具特色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包含著崇高的理想追求。孔子主張人與(yu) 人之間、國家與(yu) 國家之間“和而不同”,和平共事、和睦相處。《禮記·禮運》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wei) 公,選賢與(yu) 能,講信修睦”,集中展現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儒家學派對太平盛世的向往,對“大同世界”的追求。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內(nei) 含著深奧哲學思想。“天地合而萬(wan) 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天地合氣,萬(wan) 物自生”“一天一地,並生萬(wan) 物。萬(wan) 物之生,俱得一氣”表達了古代先賢樸素的唯物主義(yi) 思想。“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充分體(ti) 現了其辯證法思維。“民為(wei) 貴,社稷次之,君為(wei) 輕”“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治國有常,利民為(wei) 本”則彰顯著豐(feng) 富的群眾(zhong) 史觀。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蘊含豐(feng) 富治國理念。《論語·為(wei) 政》中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是孔子對以德治國的政治主張。《列子·說符》中的“國者,必以奉法為(wei) 重”則強調了依法治國的重要性。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積澱著深厚的為(wei) 人之道。老子在《道德經》中倡導“上善若水,水善利萬(wan) 物而不爭(zheng) ”,以啟示後人要克製私欲、隨遇而安、清靜自守,立誌做利於(yu) 他人之人。《論語·子路》中提出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cong) ”,要求嚴(yan) 於(yu) 律己,率先垂範,提升自我修養(yang)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著深厚的家國情懷。屈原的“上下求索”“雖九死其猶未悔”,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顧炎武的“天下興(xing) 亡、匹夫有責”,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飽含濃濃的愛國情懷,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yang)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重要源泉,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我們(men) 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蘊藏著的這些價(jia) 值元素有益於(yu) 豐(feng) 富人們(men) 的精神世界,有助於(yu) 深刻理解中華民族的深厚底蘊,有利於(yu) 凝聚民族複興(xing) 的精神力量。
中國文化曆來推崇“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新時代新征程,我們(men) 要在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科學指引下,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進文化創造的曆史責任,切實承擔起文化傳(chuan) 承發展的曆史使命,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同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相適應,同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的進程相協調,更好地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指出,“隻有全麵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回望曆史,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湧現出像孔子、孟子、老子、屈原、李白等燦若星辰的曆史人物,誕生了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等浩如煙海的文學經典,傳(chuan) 承了格薩爾王、瑪納斯、江格爾等震撼人心的偉(wei) 大史詩。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所承載的價(jia) 值取向、精神品格、思想精華、文化精粹、道德精髓,曆經千年亙(gen) 古不變、延綿至今,為(wei) 中國人民構築起永恒的精神家園,為(wei) 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發展提供了豐(feng) 厚的滋養(yang) 。
曆史和現實都早已證明,一個(ge) 否定、拋棄、背叛自己曆史文化的民族和國家,不僅(jin) 不可能發展壯大,而且很可能會(hui) 自毀自亡。隻有傳(chuan) 承發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才能從(cong) 根本上增強文化自覺、滋養(yang) 民族氣質、引領社會(hui) 風尚。賡續中華文脈,傳(chuan) 承中華文明,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一方麵,要結合時代特點和現實要求,把握社會(hui) 發展大勢,善於(yu) 運用科學技術手段和數字信息技術,豐(feng) 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時代表達和呈現方式,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保護與(yu) 創新轉化。麵對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態勢,要積極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強古籍典藏的保護修複和綜合利用,搭建文化數據服務平台,完善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創新文化產(chan) 業(ye) 數字化布局,創新文化遺產(chan) 展示方式。另一方麵,要深入挖掘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淬煉提取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極具民族品質、時代價(jia) 值、現實關(guan) 懷和世界意義(yi) 的文化精髓,拓展延伸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價(jia) 值內(nei) 涵和精神品位,把文化的創造力、引領力與(yu) 中華文化內(nei) 在價(jia) 值意蘊和曆史傳(chuan) 統融合起來,激活中華文化創造力、生命力、凝聚力,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當代中國相適應、同現代社會(hui) 相協調、同現實文化相融通,把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jia) 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本文係2023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重大項目〈2023SJZD077〉,2021年揚州大學教學改革研究課題〈YZUJX2021—C2〉階段性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