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寧夏多領域專家“行賞擷英” 讓非遺在創新中“永不落幕”

發布時間:2023-11-23 14:29: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銀川11月22日電(記者 李佩珊)最近幾天,受寧夏文化和旅遊廳邀請,來自曆史、美術、文創設計等多領域專(zhuan) 家赴銀川、石嘴山、吳忠,走進博物館、傳(chuan) 統村落、文化遺址、非遺傳(chuan) 承人工作室等多地,通過考察、谘詢等形式開展非遺創意采風活動,與(yu) 文物及非遺傳(chuan) 承人麵對麵交流,探討非遺技藝發展的守正與(yu) 創新。

  由寧夏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的“非遺進萬(wan) 家·文旅展風采”——2023年寧夏黃河流域非遺作品創意大賽活動近日正式拉開帷幕。在這場持續近三個(ge) 月的活動中,多個(ge) 領域專(zhuan) 家將全程參與(yu) ,通過非遺創意采風、專(zhuan) 題講座等活動,為(wei) 非遺傳(chuan) 承人開拓思路,幫助其創作更多精品作品。

  此次活動的第一階段便是“看寧夏·行賞擷英”非遺創意采風活動。活動中,記者跟隨專(zhuan) 家的步伐一同走進寧夏博物館、寧夏賀蘭(lan) 山東(dong) 麓葡萄酒博物館、寧夏長城博物館等文史館內(nei) ,也來到寧夏境內(nei) 明長城,走進石佛寺村等多個(ge) 傳(chuan) 統村落。專(zhuan) 家們(men) 聆聽講解,盡可能收集各類素材,提煉特色文化元素。

  與(yu) 此同時,專(zhuan) 家一行也走進寧夏多個(ge) 非遺傳(chuan) 承保護基地,麵對麵了解非遺作品。剪紙上栩栩如生的賀蘭(lan) 山岩畫、二毛皮上雄偉(wei) 壯觀的萬(wan) 裏長城、手工刺繡上徐徐展開的釀酒葡萄長廊……琳琅滿目的非遺作品盡現眼前。不難發現,許多古老的非遺技藝在非遺傳(chuan) 承人的手中,已被賦予更多生命與(yu) 意義(yi) ,煥發出了全新光芒。

  北方的冬日溫度已逼近零度,光禿禿的樹枝、枯黃的草地,是此刻冬日蕭瑟的景象。可在青銅峽市殘疾人托養(yang) 中心,卻不乏春日的明媚。走進托養(yang) 中心,隻見在自治區編結技藝非遺傳(chuan) 承人李秋梅的指導下,數十名殘障人士正用自己雖有殘缺可靈巧無比的雙手編織著背包、水果籃、仿真花等各式各樣的編織品。展示間內(nei) ,一朵朵綻放的鮮花仿佛訴說著他們(men) 自力更生的奮鬥故事。

  李秋梅曾經是一名下崗女工,多年來,輾轉多個(ge) 行業(ye) 仍一無所獲。一個(ge) 偶然的機會(hui) ,她得知青銅峽市婦聯舉(ju) 辦了手工藝品製作技能培訓班,喜愛十字繡的她便積極報名參加,請教名師、走訪學習(xi) ,接受專(zhuan) 業(ye) 的培訓輔導,走上了手工製作的道路。多年發展之下,李秋梅成立了青峽繡女工藝品編織公司,注冊(ce) 了自己的商標“青峽繡女”,並成為(wei) 了自治區級非遺項目傳(chuan) 承人。在她的幫助和帶動下,吳忠市各縣區的手工編織行業(ye) 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許多女能手通過技能培訓成立了巧手編織店、手工編織合作社,一大批婦女擁有了就業(ye) 致富的機會(hui) 。

  和李秋梅有同樣經曆的還有自治區級二毛皮製作技藝非遺傳(chuan) 承人周永紅。

  20歲時,周永紅被聘入鹽池縣皮毛廠工作,熟練掌握了皮毛加工的工藝。1990年8月,鹽池縣皮毛廠參與(yu) 企業(ye) 改製解散後,周永紅和丈夫在自家僅(jin) 有4間平房的小院子裏辦起了皮毛加工作坊。從(cong) 購買(mai) 羊皮到打灰、洗皮、鏟皮、熟製、釘板、裁剪、縫紉全部純手工,起五更睡半夜,靠著精致的工藝,良好的信譽贏得客戶的信賴。經過不斷的發展,1994年,周永紅成立了美雅灘羊裘皮加工廠,實現了從(cong) 小作坊向現代企業(ye) 行列邁進。

  走進周永紅創建的臭皮匠文化大院,二毛裘皮馬甲、坐墊、掛畫、造型別致的家居服飾等裘皮產(chan) 品映入眼簾,惹人喜愛。在她的大院內(nei) ,越來越多的農(nong) 戶也開始跟著周永紅學習(xi) 灘羊二毛皮傳(chuan) 統技藝。灘羊二毛皮產(chan) 品的暢銷不僅(jin) 使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得到了很好的傳(chuan) 承,讓學習(xi) 技藝的農(nong) 戶得到增收,每年還帶動當地千餘(yu) 家養(yang) 殖戶共同發展,增收致富。

  即便已有一番成績,可見到專(zhuan) 家到訪,各位非遺傳(chuan) 承人仍有許多“困難”一一道出。

  “專(zhuan) 家專(zhuan) 程‘為(wei) 我而來’,十分驚喜,也期待已久。我們(men) 不僅(jin) 自己有熟練的非遺手藝,也培養(yang) 了大批傳(chuan) 承人,可我們(men) 缺少發展的思路。如何創造出更多消費者喜聞樂(le) 見的產(chan) 品,用作品講好非遺故事,我還想請專(zhuan) 家把把關(guan) 。”李秋梅第一時間向專(zhuan) 家道出自己的困惑。

  正如李秋梅所言,非遺技藝在當代的傳(chuan) 承,離不開在保護基礎上的創新。處於(yu) 農(nong) 牧交錯地帶的寧夏,黃河文化、農(nong) 耕文化、遊牧文化、軍(jun) 旅文化等文化形態多元交融,形成了花兒(er) 、秦腔、賀蘭(lan) 硯雕刻、二毛皮鞣製等5700餘(yu) 項豐(feng) 富的非遺資源。如何實現非遺這一古老技藝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每位非遺傳(chuan) 承人需要麵對的挑戰。

  “非遺傳(chuan) 承人是用羊皮、繩結、剪紙書(shu) 寫(xie) 非遺故事,在作品創意中應加入更多文化元素,也應注重作品的延續性。”曆史領域專(zhuan) 家李彤表示,寧夏有鎏金銀壺、凸釘玻璃碗、石刻胡旋舞墓門等文物珍品,以其為(wei) 原型的諸多文創作品深受消費者喜愛,非遺傳(chuan) 承人可以此為(wei) 主題,賦予文物更多表現形式。

  美術領域專(zhuan) 家撖學文則表示,十二生肖、二十四節氣等生活中的點滴便是很好的創作素材。“在羊皮上以賀蘭(lan) 山、黃河、長城等符號為(wei) 主題作畫,必定是獨一無二的作品;以‘寧夏二十一景’雕刻賀蘭(lan) 硯等作品,必定會(hui) 贏得更多關(guan) 注;以自己的經曆故事和各行各業(ye) 人物為(wei) 主基調,用剪紙剪出城市印象長卷,反映城市的昨天、今天、明天,必定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鳴。”他說。

  而在文創設計領域專(zhuan) 家史婷婷看來,有品牌意識十分重要。“如何為(wei) 非遺產(chan) 品賦予更多價(jia) 值,則需要品牌的包裝與(yu) 市場的營銷。”她建議非遺傳(chuan) 承人嚐試與(yu) 畫家、設計師聯名推出非遺文創作品,開拓更大的市場。

  正如專(zhuan) 家所言,走“非遺+”的道路,是讓非遺綻放現代之美的關(guan) 鍵所在。

  近年來,寧夏文旅部門從(cong) 高質量編製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弘揚專(zhuan) 項規劃入手,精細梳理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資源,精準闡釋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精神內(nei) 涵和時代價(jia) 值,精確提出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弘揚好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措施意見,實施了非遺保護名錄體(ti) 係建設、國家級和自治區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傳(chuan) 統工藝振興(xing) 計劃、傳(chuan) 承人群研修研習(xi) 計劃,推動非遺植入景區,打造獨具風情的非遺旅遊新空間。同時,實施“綠芽”培育工程,開展非遺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活動,培養(yang) 非遺傳(chuan) 承後繼人才,促進寧夏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此次“非遺進萬(wan) 家·文旅展風采”——2023年寧夏黃河流域非遺作品創意大賽活動期間,寧夏文旅部門也將借助專(zhuan) 家的采風成果,梳理形成寧夏非遺創意素材庫,編印非遺創意參考目錄,為(wei) 更多非遺傳(chuan) 承人提供創意思路,賦予非遺新生和全新創意,打造永不落幕的非遺故事。(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