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支付寶”為何不靈
【記者連線】
光明日報駐伊斯蘭(lan) 堡記者 尤銘
美國著名投資人沃倫(lun) ·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日前以虧(kui) 損約40%的代價(jia) ,將有“印度支付寶”之稱的Paytm公司股票全部出售,引發國際輿論廣泛關(guan) 注。除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外,軟銀集團、螞蟻集團等國際資本亦紛紛撤資Paytm。投資者期待的Paytm在印度複製支付寶當年互聯網金融增長神話的期待落空。
據報道,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旗下的BH國際控股公司日前以137.1億(yi) 盧比(約合1.64億(yi) 美元)的價(jia) 格,將其持有的Paytm股份全部清倉(cang) ,徹底退出對該公司的投資。據美國科技媒體(ti) TechCrunch估算,巴菲特對Paytm持股5年時間,虧(kui) 損約為(wei) 40%。
Paytm成立於(yu) 2010年,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獨特運營模式,迅速占領印度電子支付市場,成為(wei) 印度最大的電子支付平台。Paytm依托印度巨大的人口規模和市場潛力,借助中國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產(chan) 品的成功經驗,頂著“印度支付寶”名頭,一度廣受國際資本市場青睞。2018年,巴菲特以2.6億(yi) 美元購入Paytm3%的股份,成為(wei) 其對印度科創領域的首筆直接投資。巴菲特當時對這筆投資充滿期待,他在接受印度《經濟時報》專(zhuan) 訪時表示,印度正在經曆積極向好的變革,潛力無與(yu) 倫(lun) 比,任何好的投資機遇他都將積極把握。除了巴菲特,Paytm當時還吸引了軟銀、螞蟻金融、加拿大養(yang) 老金等一眾(zhong) 國際資本的關(guan) 注。
然而,Paytm卻並未給予滿懷希望的投資者以同等回報。2021年11月,Paytm正式在孟買(mai) 證券交易所上市,首日股價(jia) 就跌破約29美元的發行價(jia) 。此後股價(jia) 更是一路下挫,2022年跌至5.58美元的穀底。盡管股價(jia) 在今年出現反彈,大漲超60%,但當前約10.73美元的股價(jia) ,仍遠低於(yu) 首次公開募股時的水平。據報道,軟銀集團、螞蟻集團等Paytm的主要投資股東(dong) 均在減持股份。今年8月,螞蟻集團以股轉債(zhai) 的形式大幅削減投資比例;11月,軟銀集團亦放出消息將出售其價(jia) 值2.15億(yi) 美元的股份。
短短幾年,Paytm從(cong) 國際資本市場的寵兒(er) 變為(wei) 各大國際投資者的“棄子”,原因何在?
一方麵,Paytm作為(wei) 電子支付程序缺乏配套的商業(ye) 應用體(ti) 係支持,麵對市場競爭(zheng) 韌性不足。Paytm發展之初,印度還有大量人口沒有銀行賬戶,現金交易占據主流。公司把握智能手機普及潮流,推出水電費等線上繳費應用程序,並設立大量線下現金充值點,為(wei) 印度民眾(zhong) 提供了“線下充值線上繳費”的生活便利服務。積累一定用戶後,其支付範圍開始向銀行、保險、電子商務等多領域拓展。2016年,印度總理莫迪發布“廢鈔令”,為(wei) 打擊假鈔停止流通500盧比和1000盧比的大麵額紙幣。Paytm也迎來發展機遇,市場份額迅速擴張,可謂趕上了時代紅利。但Paytm雖然被稱作“印度支付寶”,卻沒有類似淘寶的自主商業(ye) 平台作為(wei) 支撐,“蘋果支付”“亞(ya) 馬遜支付”等具有配套商業(ye) 應用的國際支付平台迅速搶占了其市場份額。在這一發展瓶頸的製約下,Paytm隻能依靠巨額的推廣投入勉強維持市場份額,遲遲無法實現盈利。
另一方麵,印度政府的民族主義(yi) 政策和輿論導向嚴(yan) 重衝(chong) 擊市場信心。Paytm在發展過程中,得到了中國螞蟻集團在資金和技術方麵的大力支持。Paytm在基礎框架、二維碼技術、反洗錢及風控技術等方麵對螞蟻集團倚重較大。然而,近年來,印度政府頻繁出台限製中國在印投資的政策,並通過惡意審查等手段為(wei) 在印中資企業(ye) 製造不公平的營商環境。在此背景下,螞蟻集團等中資企業(ye) 被迫縮減在印投入力度,Paytm的運營亦因此受到較大衝(chong) 擊。同時,在印度部分極端民族主義(yi) 輿論的裹挾下,Paytm被部分印度媒體(ti) 貼上“中國背景企業(ye) ”的標簽,令其市場推廣受到一定阻礙。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Paytm,有“印度阿裏巴巴”之稱的電商平台Snapdeal、有“印度滴滴”之稱的網約車平台Ola等一係列曾有希望複製中國企業(ye) 成功經驗的印度科創企業(ye) ,當前都麵臨(lin) 著不同程度的運營困難,令其國際投資者苦不堪言。
當年,南非報業(ye) 集團投資騰訊、日本軟銀集團投資阿裏巴巴,均獲得了豐(feng) 厚回報。隨著印度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國際投資者仿佛看到了當年的影子,紛紛計劃著再造投資神話。但由於(yu) 印度市場、政策等因素的限製,時至今日這些投資者的期待仍未實現。
(光明日報伊斯蘭(lan) 堡12月10日電)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11日 1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