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習近平文化思想對唯物史觀的原創性貢獻

發布時間:2023-12-26 15:17:00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趙輝輝(武漢大學區域與(yu) 國別研究所研究員)

  文化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的靈魂。文化興(xing) 國運興(xing) ,文化強民族強。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在領導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具體(ti) 實踐中,心係國運國本,堅守根脈魂脈,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以高遠的戰略眼光、深邃的哲學思維、勇毅的曆史自覺、堅定的文化自信,深刻認識文化的重大作用,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提出了一係列關(guan) 於(yu) 文化建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麽(me) 樣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這一重大課題,在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實踐邏輯中豐(feng) 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yi) 文化理論,特別是創造性發展了唯物史觀,為(wei) 我們(men)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

  創造性發展了唯物史觀的“政黨(dang) 領航論”

  唯物史觀認為(wei) ,人類社會(hui) 曆史發展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因素推動的,經濟因素是社會(hui) 發展進步的“第一因素”或“基礎因素”。但是,唯物史觀並不是“經濟決(jue) 定論”,而是強調文化等上層建築對社會(hui) 曆史發展的“導向作用”和“浸潤啟迪”。正如恩格斯所言:“經濟上落後的國家在哲學上仍然能夠演奏第一小提琴。”在唯物史觀視域中,文化是社會(hui) 生活的產(chan) 物,它的發展需要無產(chan) 階級政黨(dang) 的領導,因為(wei) “革命無產(chan) 階級的獨立的、毫不動搖的馬克思主義(yi) 政黨(dang) ,是社會(hui) 主義(yi) 勝利的唯一保證”。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創造性運用唯物史觀的“政黨(dang) 領航論”,提出“堅持黨(dang) 的文化領導權”的重要論斷,明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建設的“航向”與(yu) “路標”。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我們(men) 必須把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時候都不能旁落,否則就要犯無可挽回的曆史性錯誤,提出“黨(dang) 管宣傳(chuan) ”“黨(dang) 管意識形態”和“黨(dang) 管媒體(ti) ”的方針,強調“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提出堅持政治家辦報、辦刊、辦台、辦新聞網站,強調加強黨(dang) 對宣傳(chuan) 思想工作的全麵領導。這些重要論述深化了唯物史觀視域中政黨(dang) 領導作用的認識,突出了黨(dang) 的文化領導權的至關(guan) 重要性。

  創造性發展了唯物史觀的“曆史辯證法”

  唯物史觀認為(wei) ,“物質生活的生產(chan) 方式製約著整個(ge) 社會(hui) 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隨著生產(chan) 方式的發展,人類的文化形態也會(hui) 發生變化。因為(wei) “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wei) 基礎的。但是,它們(men) 又都互相作用並對經濟基礎發生作用”。社會(hui) 曆史發展內(nei) 蘊的這種“曆史辯證法”深刻揭示了“經濟”與(yu) “文化”的辯證關(guan) 係,也深刻說明了隻有堅持與(yu) 時俱進、守正創新,才能推動文化邁上新台階。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創造性地運用“曆史辯證法”,提出必須堅持守正創新,明確以“兩(liang) 個(ge) 結合”推進文化創新,深刻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破什麽(me) ”和“立什麽(me) ”的重大問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是我們(men) 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的認識。”通過“兩(liang) 個(ge) 結合”,我們(men) 黨(dang) “造就了一個(ge) 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ti) ”,“讓馬克思主義(yi) 成為(wei) 中國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成為(wei) 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兩(liang) 個(ge) 結合”拓展和鞏固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發展道路和文化根基。

  創造性發展了唯物史觀的“精神動力論”

  唯物史觀認為(wei) ,人是能思想的文化存在物,人立身於(yu) 世界,具有自己的思想性、自主性,即主觀能動性。人的自覺的和自主的活動是人在曆史規律中的固有能動性,也正是這種能動性實踐活動確證了人的主體(ti) 性。馬克思指出,“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而人的思維和精神活動往往會(hui) 對人的行為(wei) 產(chan) 生重大導向作用,即人的自覺和自信源於(yu) 實踐,源於(yu) 人的實踐主體(ti) 性、曆史主動性。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創造性運用唯物史觀內(nei) 嵌的“精神變物質、物質變精神的辯證法”,創新發展了唯物史觀的“精神動力論”,創造性地提出“堅定文化自信”,強調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guan) 國運興(xing) 衰、事關(guan) 文化安全、事關(guan) 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xing) 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理論自覺、文化自信,是一個(ge) 民族進步的力量,強調以文化自信引領和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從(cong) 而堅定曆史自信,增強曆史主動,突出強調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在唯物史觀視域中確立了獨立自主、自信自立鞏固文化主體(ti) 性的高度自覺,深刻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建設的自主性問題和文化使命問題。

  創造性發展了唯物史觀的“人民主體(ti) 論”

  唯物史觀認為(wei) ,“人們(men) 自己創造自己的曆史”,人們(men) 創造曆史的過程深刻體(ti) 現為(wei) 創造物質財富和創造精神財富的統一,人民群眾(zhong) 的物質生產(chan) 活動是一切精神財富、精神產(chan) 品形成和發展的源泉,離開了人民群眾(zhong) 的曆史主體(ti) 性和曆史主動性,社會(hui) 曆史發展就失去了源與(yu) 流、根與(yu) 脈。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創造性運用唯物史觀的“人民主體(ti) 論”,提出了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確立了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要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工作導向。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yi) 的本質屬性”,在文化建設中堅持人民性,首先就要堅持黨(dang) 性和人民性的統一,就是要“樹立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工作導向,把服務群眾(zhong) 同教育引導群眾(zhong) 結合起來,把滿足需求同提高素養(yang) 結合起來,多宣傳(chuan) 報道人民群眾(zhong) 的偉(wei) 大奮鬥和火熱生活,多宣傳(chuan) 報道人民群眾(zhong) 中湧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豐(feng) 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滿足人民精神需求”。隻有堅持黨(dang) 性原則,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工作導向,才能確保我們(men) 的文化建設始終為(wei) 人民服務,而不是為(wei) 少數人服務。同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在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中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工作導向,還要堅持為(wei) 人民服務、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服務這個(ge) 根本方向,把服務群眾(zhong) 同教育引導群眾(zhong) 結合起來,始終堅持“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根本政治立場”,堅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wei) 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些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建設“為(wei) 了誰”“依靠誰”的根本問題,彰顯了黨(dang) 的性質宗旨和文化使命。

  創造性發展了唯物史觀的“文明形態論”

  唯物史觀認為(wei) ,文化具有多樣性和包容性,文化的多樣性構成了世界文明的百花園,而文化發展的程度,往往體(ti) 現了一個(ge) 國家或民族整體(ti) 的文明發展水平。從(cong) 文明形態來看,資本主義(yi) 文化在根本上是一種對抗性文化,這種對抗體(ti) 現在級別、等級和階級的對抗上,而“無產(chan) 階級文化應當是人類在資本主義(yi) 社會(hui) 、地主社會(hui) 和官僚社會(hui) 壓迫下創造出來的全部知識合乎規律的發展”。所以,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本身就是超越資本主義(yi) 社會(hui) 形態的嶄新文明。從(cong) 文化和文明形態來看,當今世界就是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和資本主義(yi) 文化兩(liang) 種製度文明並存發展的時代,在此時代境遇下,隻有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才能增強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文明的交流互鑒,突出強調“文明沒有高下、優(you) 劣之分,隻有特色、地域之別”,指出“隻有交流互鑒,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特別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突出強調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要增強中華文明傳(chuan) 播力影響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這些重要論述占據了國際道義(yi) 製高點,深刻體(ti) 現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胸懷天下的價(jia) 值追求。

  創造性發展了唯物史觀的“世界曆史論”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wei) ,隨著生產(chan) 力的發展和人類交往的擴大,人類將突破地域性的共同體(ti) 的限製,“曆史也就越是成為(wei) 世界曆史”。當今人類正處於(yu) 世界曆史交匯的時空場域中,各國的前途命運正前所未有地交織在一起。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順應世界曆史潮流,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yu) 共,創新性地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和“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為(wei) 解決(jue) 人類麵臨(lin) 的共同問題作出了中國貢獻,書(shu) 寫(xie) 了馬克思主義(yi) 世界曆史理論和文化理論的新篇章。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我們(men) 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wei) 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hui) 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特別是在全球經濟複蘇乏力、南北發展鴻溝進一步拉大的背景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強調“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強調“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強調“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chuan) 承和創新”,強調“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努力開創世界各國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麵,讓世界文明百花園姹紫嫣紅、生機盎然。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體(ti) 現了百年大黨(dang) 的世界情懷和文化使命,彰顯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開放包容的胸襟格局。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