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文娛評跨年檔電影:贏得觀眾才能贏得票房
中新網北京1月2日電(記者 郎朗) 據國家電影局,2024年元旦假期(2023年12月30日至2024年1月1日)電影總票房為(wei) 15.33億(yi) 元,創造了同檔期新的紀錄,票房前5名影片分別為(wei) :《一閃一閃亮星星》5.88億(yi) 元,《年會(hui) 不能停!》2.29億(yi) 元,《金手指》2.18億(yi) 元,《潛行》1.72億(yi) 元,《非誠勿擾3》5441萬(wan) 元。
有網友覺得,感覺《一閃一閃亮星星》套路化,劇情漏洞明顯,但是為(wei) 什麽(me) 票房那麽(me) 高?而作為(wei) 十五年前票房遙遙領先的《非誠勿擾》係列的續作,《非誠勿擾3》票房怎麽(me) 那麽(me) 低?
“就小檔期來說,《一閃一閃亮星星》票房斷崖領先,雖然不多見,但也正常。”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副研究員、北京市文聯簽約評論家孫佳山告訴中新文娛。
雖然都說電影是造夢的藝術,但它本質也是一種商業(ye) 產(chan) 品。這個(ge) 元旦跨年檔,斷崖式的票房差距充分說明了一個(ge) 問題:電影想得到好的票房,得知道觀眾(zhong) 想要什麽(me) ,也得明確自己電影的受眾(zhong) 是誰。
對這兩(liang) 個(ge) 問題,《一閃一閃亮星星》和《年會(hui) 不能停!》顯然比較懂。
孫佳山認為(wei) ,從(cong) 電影產(chan) 業(ye) 的角度來說,此前我國有“賀歲片”,但無成熟的“賀歲檔”概念。國慶檔之後一直到春節檔,也就是年末這段時間的電影市場,此前往往比較疲軟,而今年元旦熱鬧的電影市場則讓“賀歲檔”這一概念開始出具雛形。就故事本身來說,劇版《一閃一閃亮星星》此前已經培養(yang) 了觀眾(zhong) 基礎,即便是沒看過這部劇的觀眾(zhong) ,都知道“張萬(wan) 森,下雪了”這句台詞;在營銷上,片方很明確電影受眾(zhong) 就是年輕人,不僅(jin) 策劃出“下雪場”沉浸式觀影,還成功將“下雪=浪漫=要在下雪天和喜歡的人做浪漫的事”的概念植入人心;再遇到“跨年”這樣特殊的時間點和氛圍,年輕人都想做一點有儀(yi) 式感的事情,而電影《一閃一閃亮星星》就成了這份儀(yi) 式感中的一環——這一切都很符合當代青年文化的特點。
雖然兩(liang) 天就賺到4億(yi) 票房,還破了多項紀錄,但因為(wei) 故事本身的缺陷,也使這部電影後續增長乏力。與(yu) 之相比,《年會(hui) 不能停!》則呈“黑馬”之勢,正在口碑票房雙豐(feng) 收,已連續兩(liang) 天成為(wei) 票房日冠。
這部電影的受眾(zhong) 也很明確:年輕人,上班族。表麵上看,它呈現的是青年人職場文化,它不教育觀眾(zhong) ,是普通人的“嘴替”,是照進現實的、短暫的一束光——這是電影給大家造的夢。
但它最引起共鳴的,則來自於(yu) 故事的現實性。“一部喜劇,用現實題材講故事,太不容易了。”孫佳山認為(wei) ,《年會(hui) 不能停!》不僅(jin) 替年輕人吐槽了職場文化,還把過去改革開放、國企改革等暗線故事也拉了起來,可以說其中至少有貫穿了兩(liang) 代人的文化經驗。一部極具現實質感的喜劇,把不同時代的情感結構串聯了起來,緊貼普通人的喜怒哀樂(le) ,無論是青年還是中年都能從(cong) 中找到代入感。《年會(hui) 不能停!》不僅(jin) 把年輕觀眾(zhong) 帶進影院,也把中年人吸引進了電影院。
當然,它也不是完美的,有網友覺得電影匯集了太多網絡熱梗,角色臉譜化,前期瘋狂嘲諷、解構體(ti) 係,最終卻以主角得到晉升,得到體(ti) 係認同做結局,更是諷刺,多少有些自欺欺人。
但不得不承認,因為(wei) 緊緊抓住了年輕人,懂得年輕人的需求,這兩(liang) 部電影的號召力甚至超過“梁朝偉(wei) +劉德華”,而與(yu) 這兩(liang) 者相比,《非誠勿擾3》受眾(zhong) 不明確,也不知道走進影院的觀眾(zhong) 想要什麽(me) 。
從(cong) 陣容來說,《非誠勿擾3》無疑是同期電影中最強的配置:馮(feng) 小剛時隔3年再拍賀歲片,“非誠勿擾”IP加持,葛優(you) 、舒淇、範偉(wei) 大咖雲(yun) 集——這樣的陣容,確實沒想到會(hui) 是現在這個(ge) 票房局麵。
《非誠勿擾3》將故事設置在2031年,秦奮和梁笑笑領證後還沒度完蜜月就分離多年。為(wei) 解秦奮相思之苦,老範(範偉(wei) 飾)幫秦奮定製了一個(ge) 智能人笑笑。
這本是頗具先鋒意味的題材,而且早在1996年春晚小品《機器人趣話》中,馮(feng) 小剛作為(wei) 編劇就已經進行了探索。
但26年後的今天,從(cong) 市場反響來看,觀眾(zhong) 似乎並不買(mai) 賬。燈塔專(zhuan) 業(ye) 版顯示,媒體(ti) 對該片的票房預測在1.5-2.57億(yi) 左右,這個(ge) 數據甚至不如十五年前第一部的票房。
讓人唏噓的是,其實遙想當年,《非誠勿擾》第一部上映時,講的也還是相對年輕人的故事。“今天的《一閃一閃亮星星》和當年的‘馮(feng) 氏喜劇’,其實都是體(ti) 現了各個(ge) 階段的青年文化。”孫佳山說,彼時的《甲方乙方》《非誠勿擾》等,也是那時30歲出頭北京年輕人的自我調侃,當初葛優(you) 等人出演的時候也是三十多歲四十歲左右,而今他們(men) 則已經開始進入老年階段。
雖然年輕人不一定需要馮(feng) 小剛,但“馮(feng) 氏喜劇”的觀眾(zhong) 確實已不再是影院消費的主力。
馮(feng) 小剛和“馮(feng) 氏喜劇”一度扛起了“賀歲片”市場,風頭無兩(liang) ,甚至成為(wei) 一種文化現象。但時代是在變的,人也是在變的,影視創作者也得順應時代謀求改變。
除非是想獲獎,或者單純記錄、表達的電影,商業(ye) 電影到最後還是要靠票房說話。想要觀眾(zhong) 走進影院,拿真金白銀買(mai) 賬,總要真實地了解觀眾(zhong) 需要什麽(me) 、電影能為(wei) 觀眾(zhong) 提供什麽(me) ,嬉笑怒罵也好,溫暖浪漫也罷,隻有找準受眾(zhong) ,贏得觀眾(zhong) 才能贏得票房。(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