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品讀齊白石的藝術人生

發布時間:2024-01-04 17:1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劉勇 光明日報見習(xi) 記者 戴寧馨

  《石門二十四景圖》《白石草衣像》《和平鴿圖》……日前,遼寧省博物館“丹青萬(wan) 象——齊白石和他的師友弟子們(men) ”展覽開展。

  本次展覽共分為(wei) “畫到慈烏(wu) 汗滿顏——孝親(qin) 敬師·言傳(chuan) 身教”“寸心如訴故人知——故友知己·和而不同”“食葉蠶肥絲(si) 自足——弟子傳(chuan) 派·後繼有人”“太平看到眼中來——家國情懷·世世和平”四個(ge) 部分,以時間為(wei) 軸貫穿齊白石一生,共展出齊白石及其師友弟子們(men) 的書(shu) 畫、篆刻文物459件。其中,遼博館藏文物358件,齊白石的《墨竹圖》《雄雞雞雛圖》《水仙花圖》等作品都是第一次走出庫房與(yu) 觀眾(zhong) 見麵。

  步入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展覽“畫到慈烏(wu) 汗滿顏——孝親(qin) 敬師·言傳(chuan) 身教”部分。在該部分,一幅《白石草衣像》吸引眾(zhong) 多觀眾(zhong) 駐足觀看。作為(wei) 現存齊白石唯一自畫像,圖中齊白石身穿蓑衣,腳穿草鞋,似農(nong) 人打扮,而懷抱古琴,背負書(shu) 囊,又有舊式讀書(shu) 人氣質。他低眉沉吟,衣著與(yu) 琴、書(shu) 形成對比,正是齊白石當時農(nong) 人身份與(yu) 文人心境的體(ti) 現。在“師生如父子”的傳(chuan) 統社會(hui) 中成長起來的齊白石,將對老師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傾(qing) 注在了畫筆之中。在齊白石為(wei) 恩師胡沁園之孫所畫的《沁園憶舊圖》中,在池塘柳樹環抱的數間瓦屋裏,從(cong) 窗戶隱約可見一老者,這可以看作是齊白石對早年追隨胡沁園學習(xi) 階段的懷念與(yu) 追憶。

  在展覽的第二部分“寸心如訴故人知——故友知己·和而不同”中,遼博通過展示齊白石與(yu) 朋友們(men) 之間的交往,詳細講述了齊白石在眾(zhong) 師友的支持下,逐漸形成個(ge) 人藝術風格,並在北京畫壇贏得聲譽的故事。“康強逢吉真人瑞,老返童還無盡年。”一副《白石翁九旬壽聯》,道不盡徐悲鴻與(yu) 齊白石之間的情真意切。這副徐悲鴻為(wei) 慶祝齊白石九十歲生日送出的對聯,以綠枝紅桃作為(wei) 對聯的背景,一為(wei) 取祝福之意,二則因為(wei) 齊白石先生也喜歡桃子,這在徐悲鴻的作品中十分少見。

  “學我者生,似我者死”是齊白石培養(yang) 學生的理念,齊白石的弟子眾(zhong) 多,佼佼者如李可染、李苦禪、婁師白、周鐵衡等,他們(men) 大多能自立門戶,各成風格。在第三部分“食葉蠶肥絲(si) 自足——弟子傳(chuan) 派·後繼有人”中,除了能看到齊白石與(yu) 他的孩子們(men) 共同合作的《葫蘆草蟲圖》外,也能看到他的弟子們(men) 的真跡,如李可染《牧童牛背吹笛圖》、婁師白《花鳥圖》、周鐵衡《談何容易》……一件件精美的作品,不僅(jin) 展示了師徒之間在技藝上的傳(chuan) 承與(yu) 創新,更展示了齊白石與(yu) 弟子們(men) 的師徒情深。

  齊白石一生赤心愛國,愛憎分明。在近百年的漫長人生中,他見過戰亂(luan) 的顛沛流離,也體(ti) 會(hui) 過新中國成立後的太平盛世,他更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在尾章“太平看到眼中來——家國情懷·世世和平”部分,一幅《和平鴿圖》前擠滿了觀眾(zhong) 。這件作品上部繪一隻鴿子展翅飛翔,濃墨繪羽毛,紅色點出嘴與(yu) 爪子;下部荷花綻放,並用荷花的“荷”字諧音和平的“和”字。觀眾(zhong) 紛紛表示,從(cong) 齊白石所繪的《和平鴿圖》中感受到了齊白石對世界和平、天下一家親(qin) 的美好祈願。

  據此次展覽策展人、遼寧省博物館副館長董寶厚介紹,遼寧省博物館與(yu) 齊白石有著不解之緣。1954年,東(dong) 北博物館舉(ju) 辦的“齊白石畫展”,是博物館首次舉(ju) 辦的齊白石畫展。畫展的成功舉(ju) 辦,離不開當時在東(dong) 北博物館工作的齊白石兒(er) 子齊子如的促成,他將自己收藏的齊白石作品捐獻給了博物館。齊白石更是專(zhuan) 門為(wei) 那次展覽揮毫潑墨,精心繪製了《折枝花卉圖》贈予博物館。這件作品也在此次展覽中亮相。

  2024年恰逢齊白石誕辰160周年,作為(wei) 國內(nei) 收藏齊白石作品最多的文博機構之一,遼博精心打造此次展覽,在展示齊派藝術的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的同時,注重挖掘以齊白石為(wei) 代表的畫壇巨匠身上所蘊含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元素。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04日 08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