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善待萬物中安放自我——讀散文集《萬物相愛》
作者:王士強(天津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安寧的散文集《萬(wan) 物相愛》(人民文學出版社2023年7月出版)是一本致敬萬(wan) 物、大自然和生命的書(shu) 。在這裏,“我”並非不在場,但不是以自我為(wei) 中心、高高在上的,而是與(yu) 萬(wan) 物之間保持平等、友善的關(guan) 係。
作者是山東(dong) 人,此前對於(yu) 故鄉(xiang) 的書(shu) 寫(xie) 引發關(guan) 注。她的筆觸沉靜、細膩、綿長,寫(xie) 出了鄉(xiang) 村記憶中的困頓、慰藉與(yu) 溫暖。如果說關(guan) 於(yu) 故鄉(xiang) 的書(shu) 寫(xie) 更多的是表達個(ge) 人經驗,那麽(me) 現在她的關(guan) 切更為(wei) 闊大、深沉,她在宇宙萬(wan) 物、時空命運的坐標體(ti) 係中觀照人生,“獨與(yu) 天地精神往來”,拋卻“青春期”所不可避免的感傷(shang) ,寫(xie) 作的基調、風格、格局較之前有所變化和提升。如今安寧生活在內(nei) 蒙古,在《萬(wan) 物相愛》的後記中也說“這是一本獻給廣袤的內(nei) 蒙古大地的書(shu) ”。事實上,這本書(shu) 與(yu) 內(nei) 蒙古的廣闊、荒寒,以及內(nei) 在氣質中的熱烈是契合的。一定程度上,這也是內(nei) 蒙古這片土地對於(yu) 作家的饋贈。從(cong) “故鄉(xiang) ”到“萬(wan) 物”,有地理的位移,有時間的力量,更有作家的自我改變與(yu) 成長。《萬(wan) 物相愛》是更具綜合性、更見人生厚度的作品。
散文集包含了十二篇文章,從(cong) 題材、內(nei) 容來看的確比較“散”,所寫(xie) 也基本是一些“小事”,甚至近乎無事,作者更多的是描摹其中的具體(ti) 情狀、處境、氛圍,將所狀之物的周邊、背後的東(dong) 西勾連出來,娓娓道來,如此具有了情感性和共情能力。這種表達類似於(yu) 中國畫的“散點透視”,也接近電影的蒙太奇或者詩歌的跳躍性,各部分之間往往並無直接關(guan) 聯,但經過作家的敘述與(yu) 闡釋,其內(nei) 在共通的東(dong) 西凸顯出來,彼此之間產(chan) 生化合反應,具有很強的藝術張力。這樣的結構方式,在《萬(wan) 物相愛》中頗具普遍性。
安寧作品的重點不在於(yu) 事件,不在於(yu) 故事性、情節性,甚至也不在於(yu) 傾(qing) 訴情感,而在於(yu) 呈現情感、經驗的關(guan) 係和狀態。這種呈現是見功力的,也更具內(nei) 涵和張力。她的散文具有較為(wei) 明顯的詩性和詩意特征,在遙遠的事物間建立關(guan) 聯、保持愛,在溫婉、平靜的情緒流中包含著深刻的生命體(ti) 驗,這讓人感受到沈從(cong) 文、蕭紅散文的某些特質和餘(yu) 韻。
散文《山河沉醉》共包含四節,每節寫(xie) 一個(ge) 讓人“沉醉”的場景。其一是三位此前一起長大而後天各一方的故交,各自經曆生活的摔打後在一個(ge) 異地酒館相聚。其二是“我”在此前生活過的城市尋找愛情的印記,一切恍惚若夢,突然遇到昔日戀人的姐姐,記憶瞬間被打開。其三是途經山城重慶,為(wei) 其熱鬧與(yu) 寂靜並存的人間煙火氣息所感動,並與(yu) 多年未見的朋友吃火鍋、暢飲。其四是大風呼嘯的內(nei) 蒙古高原的冬天,與(yu) 朋友在溫暖的房間裏飲茶、聊天。其間各有動人之處,通過“富有包孕性的瞬間”切片式地呈現人間真情、人生真意。《眾(zhong) 生》中,作者關(guan) 注為(wei) 在城市紮根而努力工作的房產(chan) 中介小薑、剛剛五歲卻患上唐氏綜合征的牧歌、數次被欺騙感情的女理發師小陳、從(cong) 中學辭職後將一家教育培訓公司帶入上市軌道卻依然迷茫的阿宇老師,他們(men) 各有人生的困境,但都感受著生命的美麗(li) 與(yu) 歡樂(le) ,並且心懷希望、努力向前。
在《萬(wan) 物相愛》中,作者寫(xie) 臨(lin) 沂王羲之故居中兩(liang) 株深情相擁的樹,寫(xie) 北京石景山雪後通紅絢爛的金銀木,寫(xie) 閩西山區旅途中看到的碩大、橙紅的月亮,寫(xie) 群山包圍、積雪覆蓋的阿爾山中“猶如一滴聖潔的眼淚一樣的小鎮”,寫(xie) 出大自然的神奇、壯麗(li) ,寫(xie) 出生命的躍動、不屈,以及萬(wan) 物之間的相親(qin) 相愛、交融共生。這樣的寫(xie) 作,舉(ju) 重若輕,拿得起而又放得下,用力而不過度用力,顯然不是“為(wei) 賦新詞強說愁”,而是“識盡愁滋味”之後的雲(yun) 淡風輕、平淡自然,凝聚和體(ti) 現著豐(feng) 富的人生況味與(yu) 智慧。
這本散文集的內(nei) 容比較豐(feng) 富,有的及物有的普泛,有的聚焦於(yu) 事件有的注目於(yu) 事物。《賽馬場》關(guan) 乎馬及馬的“愛情”,《四季歌》關(guan) 乎大自然和季節輪替,《生死之門》寫(xie) 女性命運,《烈日之下》寫(xie) 異域風土與(yu) 人情。《行走在蒼茫的大地上》《在黃昏的呼倫(lun) 貝爾草原上》主要寫(xie) 草原,而《落在巴丹吉林的每一粒沙》主要是寫(xie) 戈壁灘。當然,無論是寫(xie) 什麽(me) ,她關(guan) 注的是人,正如在關(guan) 於(yu) 巴丹吉林的文章中所寫(xie) ,在這嚴(yan) 酷之地的養(yang) 駝夫婦“以順從(cong) 但絕不屈服的精神,為(wei) 生存的自由而戰”,他們(men) 以艱苦的努力創造出“二分人造良田”,使其帶來綠意蔥蘢和滿滿的收獲。作者最後寫(xie) 到,每一個(ge) 生命,都是降落在人間的奇跡,“就在生死之間波瀾壯闊的沙海上,人們(men) 一日日抗爭(zheng) ,也一日日接納。猶如一粒沙子,在肆虐的暴風中發出嘶吼,又在耀眼的陽光下徐徐飄落”。字裏行間包含了對人生與(yu) 命運的深切認知。
在不同的文章中,作者都寫(xie) 到了星星。《覓食者》中寫(xie) 道:“推門出去,見夜空中幾顆寥落的星星,正散發出冷寂的光,仿佛命運注視著我們(men) ,在愛的道路上,繼續孤獨地追尋。”《星辰》中寫(xie) 道:“此刻,我們(men) 與(yu) 她一起,虛度著美好的夜晚。我們(men) 所聊過的一切,都將化為(wei) 塵埃。我們(men) 所擁有的一切,也將在無邊的黑夜中消融。唯有我們(men) 在窗前一起抬頭看過的月亮,永恒地掛在天邊,從(cong) 未因為(wei) 我們(men) 的聚散而有所改變。可是,恰是這些虛度的光陰,恰是這些一起行經的日與(yu) 夜,化為(wei) 生命中閃爍的星辰,在無數孤獨的夜裏,將我們(men) 照亮。”這裏麵的“星星”與(yu) “人”具有一定的原型和象征意義(yi) ,星辰恰如希望,照耀、鼓舞生命向前,而人要在孤獨中理解萬(wan) 物、安放自我。有“光”是重要的,有對於(yu) “光”的信念更為(wei) 重要。
在理解、尊重中善待萬(wan) 物和自然,同時也獲得真正的人生智慧,安放自我、滋養(yang) 自我、成就自我,這是散文集《萬(wan) 物相愛》給予我的啟示。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10日 1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