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者許宏:願意做個“學術搬運工”
中新網北京1月23日電(記者上官雲(yun) )“這是好事兒(er) ,意味著考古迎來了春天。”近日,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zhuan) 訪時,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許宏聊到了“考古熱”,提出了以上觀點,並表示公眾(zhong) 的關(guan) 注、參與(yu) 和提問,也會(hui) 反哺這個(ge) 學科。
許宏是知名考古學者。1999年,36歲的許宏被任命為(wei) 二裏頭考古工作隊隊長,從(cong) 此與(yu) 二裏頭遺址結下不解之緣。辭去隊長職務後,他有了更多時間向公眾(zhong) 普及考古知識,新近出版的《城的中國史》,引起了不少考古愛好者的關(guan) 注。
“文學青年”邂逅考古
說起來,許宏走上考古這條路,實在有些陰差陽錯。
“我曾經是一名文學青年,當年高考本來想進中文係來著。”後來,他被分配到了考古專(zhuan) 業(ye) ,“進來後又不能轉專(zhuan) 業(ye) ,那就逼著自己學吧,就這麽(me) 跟考古邂逅了。”
對於(yu) 考古專(zhuan) 業(ye) 的學生來說,大三的田野考古實習(xi) 往往是個(ge) 分水嶺,喜歡的和不喜歡的在此劃界告白,有人徹底與(yu) 其分手,有人則成了鐵杆考古人。許宏自評“屬於(yu) 後者”。
“考古具有發現之美。你不知道在你的手鏟下,下一秒會(hui) 有怎樣令你驚喜的考古發現。此外也有思辨之美,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考古學號稱文科中的理工科。”許宏介紹道。
他將考古人比作偵(zhen) 探,要在現場尋求“破案”的蛛絲(si) 馬跡,“考古人也像翻譯,他們(men) 把不會(hui) 說話的無字地書(shu) ,翻譯為(wei) 考古報告,再翻譯為(wei) 大家能看懂的書(shu) ,講出大家能聽進去的考古故事。”
與(yu) 二裏頭遺址的不解之緣
36歲那年,許宏被任命為(wei) 二裏頭考古工作隊隊長。
他回憶道,這之前,自己發掘過著名的山西侯馬東(dong) 周時代晉國都城新田遺址,也作為(wei) 大學教師常年帶隊實習(xi) ,在偃師商城參與(yu) 主持過發掘工作,算得上是一員考古幹將。
但剛接手著名的、頗具話題性的二裏頭遺址的考古工作時,許宏心中依然略感忐忑,好在他博士論文做的就是先秦城市考古的課題,對中國早期城市發展脈絡已了然於(yu) 心。
“接手二裏頭遺址,也給了我一個(ge) 機會(hui) ,能按照自己的思路來做進一步的探索,結果就有了後來的一係列重大考古發現,以及一係列關(guan) 於(yu) 中國古代文明發展脈絡的深入思考。”他說。
在二裏頭遺址博物館裏,被譽為(wei) “超級國寶”大型綠鬆石龍形器令人矚目。許宏覺得,能親(qin) 曆其重見天日的過程,是自己主持二裏頭遺址考古工作中的一個(ge) 高光時刻。
“此外,我更看重的,是我們(men) 這個(ge) 團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幹道(井字形大道),與(yu) 明清紫禁城一脈相承的、最早的宮城,最早的中軸線布局的宮室建築群、多進院落宮室建築等等。”對許宏來說,“這些發現,使得我與(yu) 二裏頭遺址結下了不解之緣。”
《城的中國史》。河南文藝出版社供圖
考古熱?是好事兒(er) !
網絡的飛速發展影響了不少人的生活,也改變了本來自得於(yu) 做“象牙塔”學問的考古人許宏。
他在社交平台注冊(ce) 了賬號,科普考古知識,“隨著全民的文化素養(yang) 的提升,考古也慢慢躋身於(yu) 熱門話題。2009年,我開始‘觸網’,發文、上傳(chuan) 短視頻,想來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兒(er) 。”
不過,許宏仍然將很多精力放在了寫(xie) 作上,自得其樂(le) ,出版了《最早的中國》《何以中國》《大都無城》《三星堆之惑》等麵向公眾(zhong) 的作品,手頭還有一本《給孩子的考古世界》正在寫(xie) 。
聊起考古,許宏認為(wei) ,“考古研究的是人,而人是最為(wei) 複雜的研究對象之一。在充分運用科技手段之外,考古還需要證據的采集、邏輯推導等等,這些都是AI技術無法徹底替代的。”
對當下的考古熱和博物館熱,許宏說,這當然是好事兒(er) ,“考古學迎來了它的春天,公眾(zhong) 的關(guan) 注、參與(yu) 和提問,會(hui) 反哺這個(ge) 學科,讓考古人思考,怎麽(me) 做才能更好地服務於(yu) 社會(hui) 。”
考古類科普作品,怎麽(me) 寫(xie) ?
如許宏所言,他已經出版了不少帶有科普性質的作品。在他看來,考古的研究對象是具象的遺存,在這類科普作品中,能用圖來說明的,就少用文字。最近出版的《城的中國史》就是個(ge) 例子,不到10萬(wan) 字的體(ti) 量,有130多幅插圖,讀起來不累。
關(guan) 於(yu) 新作,許宏解釋,城與(yu) 人的生活息息相關(guan) ,大家並不陌生。但中文裏“城”的含義(yi) 比較豐(feng) 富,《現代漢語詞典》中的釋義(yi) 就包括“城牆”、“城牆以內(nei) 的地方”和“城市”。
“《城的中國史》要告訴讀者的是,‘城牆以內(nei) 的地方’(我們(men) 稱為(wei) “城邑”)包括城市和鄉(xiang) 村,也就是說,並不是有城牆的地方就是城市。”他說,中國古代早期城市有的有城牆,有的沒城牆,城牆並不是判定城市的最重要的標誌,關(guan) 鍵還是要看內(nei) 涵和人口成分等指標。
“如何讓公眾(zhong) 對神秘而又枯燥的考古知識產(chan) 生興(xing) 趣,並能夠理解掌握它們(men) ,一直是我這位考古老兵想做的事兒(er) 。”他調侃道,自己願意做個(ge) “學術搬運工”。
對於(yu) 此類考古科普書(shu) 的創作,許宏提到,“動筆寫(xie) 作科普作品時,首先要設身處地替讀者著想,盡可能使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就像平時聊天嘮嗑一樣說大白話,別端著。”(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