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追溯人類更遠古的藝術靈感

發布時間:2024-02-08 15:5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楊雪梅

  日前在上海舉(ju) 辦的“第五屆世界考古論壇”評選出9項田野考古發現,它們(men) 大多是2019年至2023年期間完成的重大發現。其中,蘇拉威西早期洞穴藝術的入選幾乎沒有懸念。報告人的精彩匯報也再次引發大眾(zhong) 對於(yu) 人類遠古藝術的追溯。從(cong) 洞穴岩畫的發現與(yu) 比較出發思考人類史前的思想起源、藝術創作、宗教信仰等已經成為(wei) 學者的思維定式,不過,對於(yu) 蘇拉威西早期洞穴藝術的持續研究正在不斷打破我們(men) 的固有認知。

  蘇拉威西島岩畫

  印度尼西亞(ya) 蘇拉威西島南部的馬洛斯-龐格普以喀斯特地貌著稱,是洞穴的密集區。早在20世紀50年代,西方考古學家在發掘梁帕泰的托利亞(ya) 洞穴時,就已經注意到洞穴牆上有一些人手的圖案。在一個(ge) 名為(wei) 梁賈裏的洞穴遺址,考古學家們(men) 也發現了數十個(ge) 手印。但岩畫測年那時還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因此他們(men) 對梁賈裏的這個(ge) “手印洞”一直沒有進行年代測定。本地學者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裏進行了大量勘察工作,發現了更多的洞穴遺址,這些遺址中有百餘(yu) 幅動物圖像,包括野豬、水牛、鹿、鳥等,還有一些手印、符號等圖案。這些圖像用紅、紫、黃等顏色繪製,用簡單而流暢的線條勾畫出動物的輪廓,用點劃的方式表現出動物的皮毛和紋理。

  2011年,澳大利亞(ya) 考古學家亞(ya) 當·布魯姆教授領導的考古團隊重新來到這一區域工作,試圖在這些洞穴遺址尋找早期人類的考古證據。那些沒有測年的“手印”再次進入他們(men) 的視線。不同的是,有些手印已經被小而硬的結節狀物體(ti) 覆蓋,看起來有點像小菜花,其實就是珊瑚狀鍾乳石——一種由薄層碳酸鈣組成的小型石筍或石鍾乳,也被稱為(wei) “洞穴爆米花”。通過一些高質量的采樣,再使用鈾釷法進行測年,就可以計算出爆米花層的年代,這可以為(wei) 其覆蓋的岩畫提供年代下限。考古工作者對19個(ge) 單獨的珊瑚狀鍾乳石采樣並進行測年,顯示其年代均為(wei) 晚更新世。樣本中最古老的珊瑚狀鍾乳石來自梁-廷普森洞穴的手印之上,距今至少三萬(wan) 九千九百年。第二古老的鍾乳石來自梁賈裏洞穴,距今至少有三萬(wan) 九千四百年。

  因為(wei) 這些“爆米花”生長在岩畫之上,所以岩畫藝術創作的年代會(hui) 更古老。這些岩畫的年代與(yu) 舊石器時代晚期歐洲已知最早的岩畫相當,包括我們(men) 熟知的西班牙北部埃爾卡斯蒂略洞穴和法國南部肖維岩洞。2014年,英國《自然》雜誌刊登了蘇拉威西岩畫的測年,隨後美國科學促進會(hui) 將這一發現列為(wei) 當年度十大最重要的科學突破之一。

  接下來的幾年,澳大利亞(ya) 和印度尼西亞(ya) 的考古學家不斷擴大研究的規模和範圍,在這片約450平方公裏的喀斯特地區發現了更多的岩畫遺址,數量從(cong) 大約90個(ge) 增加到了600多個(ge) 。而再一次引起轟動是因為(wei) 其中兩(liang) 個(ge) 遺址點的發現。

  其中一個(ge) 遺址是梁布魯西蓬4號。它擁有一個(ge) 壯觀的4.5米寬的岩畫麵板,上麵繪有人類形象、疣豬和矮水牛。通過放大和強化細節,可以看到這是一幅“場景”岩畫,左側(ce) 有六個(ge) 帶有動物元素的小型人形圖像,與(yu) 右側(ce) 的矮水牛形成對峙。考古學家認為(wei) ,這些人形圖像是結合了動物和人類特征的抽象圖形。有的身體(ti) 拖著一條動物的尾巴,有的是在頭部增加了一個(ge) 類似鳥嘴的東(dong) 西。“這可以看成是擬人動物的表現”,顯示了“藝術家對抽象的嚐試”。

  這個(ge) 岩畫板塊另一個(ge) 值得注意的特點是擬人動物和動物形象相互關(guan) 聯的方式。這些擬人動物仿佛手持細長的線條,與(yu) 動物形象的肩部或頸部相連;這些線條可以解釋為(wei) 長矛、繩索或繩子。也就是說,這個(ge) 岩畫板塊代表了一個(ge) 敘事單元,類似於(yu) 我們(men) 今天在石窟寺看到的一幅幅講故事的壁畫。當然,更令人驚訝的是,考古學家對從(cong) 這個(ge) 場景中采集的珊瑚狀化石進行測年,顯示的鈾係列年齡為(wei) 四萬(wan) 三千九百年。這意味著,這件“既包含了已知最古老的擬人動物形象”,又“包含了史前藝術中最早的場景”的藝術作品至少創作於(yu) 四萬(wan) 四千年前。2019年《自然》雜誌發表了梁布魯西蓬4號的發現及年代數據,並再次被列入當年的年度重要科學突破。

  考古工作者們(men) 透過跨領域的研究努力,發現了迄今為(wei) 止已知最古老的、歸屬於(yu) 我們(men) 人類的岩畫。這一發現展示了藝術更深遠的曆史,比先前人們(men) 所認知的更具全球性。它在某種意義(yi) 上顛覆了長期以來關(guan) 於(yu) 洞穴藝術起源的理論——該理論曾將洞穴藝術的起源以及人類創造性思維的誕生地定位於(yu) 歐洲。

  德國南部洞穴微雕

  此前,已知的最古老的擬人動物形象是一件“獅人”象牙雕像。這件創作於(yu) 四萬(wan) 年前的藝術品收藏在德國的烏(wu) 爾姆博物館。這是1939年考古工作者在德國南部施瓦比侏羅山的一個(ge) 名叫“霍恩施泰因-斯特塔爾”的洞穴中發現的。發現時它是200多片象牙碎片,直到1969年,這些碎片才被複原成30厘米(12英寸)高的獅頭男身像。仔細觀看,它擁有站立的姿勢、似笑非笑的表情,整體(ti) 比例似乎符合人體(ti) 解剖學。然而獅子的腦袋、強壯的肩部又顯示它是一個(ge) 被狩獵的對象。獅子的頭部和拉長了的人體(ti) 結合,顯示這是一種半人半獸(shou) 的組合。這個(ge) 形象在現實生活中顯然是不存在的,它生動展現了人類的想象力。

  這件孤獨的、與(yu) 眾(zhong) 不同的“雕像”在2008年擁有了很多的參照物。2008年考古學家在位於(yu) 同一個(ge) 山穀、不遠處另一個(ge) 名為(wei) “福格爾赫德”的洞穴中發現了大量微型雕塑,以猛獁象象牙為(wei) 材質,尺寸隻有約4到10厘米,但表現的對象卻幾乎都是大型動物,包括穴獅、野馬、猛獁象、野牛等。這些微型雕塑能夠以很小的尺寸還原出龐然大物,顯示出那時人類的創造力和表現力。但這些雕塑依然隻是對動物非常自然而寫(xie) 實的表現,盡管擁有令人驚歎的精確性和細節忠實度,但也隻是生動再現了那個(ge) 時代的動物世界。

  舊石器時代晚期被視為(wei) 人類認知飛躍、技術創新與(yu) 文化繁榮的時期。雕塑、洞穴壁畫、顏料的使用、珠串的裝飾、帶有刻劃紋飾的物品、樂(le) 器的發明等,對史前人類的生存和生活產(chan) 生了重大影響。我們(men) 可以想象德國南部這些洞穴微雕的製作過程有多麽(me) 不易。首先,必須獲得一根猛獁象牙,通常這需要殺死一頭猛獁象,因為(wei) 遇到一頭自然死亡的猛獁象非常難。其次,需要將象牙切割下來,然後再切割出需要的長度。之後要打磨某一段象牙,直到出現最終雕塑的大致形狀,這需要有非常好的藝術天賦、空間想象力和空間控製力。最後,要用鋒利的石器或者骨器刻出軀幹、四肢、頭以及線條。即使以我們(men) 現在的工作量來估算,要雕刻完成這樣一件物品,也需要兩(liang) 三個(ge) 月的時間。

  2017年,德國的“施瓦比侏羅山的洞穴和冰川時代的藝術”成為(wei) 世界遺產(chan) ,它包括了前麵提到的霍恩施泰因-斯特塔爾、福格爾赫德和霍赫勒·菲爾斯、蓋森克羅斯特勒等6個(ge) 保存有古人類遺存的洞穴遺址,它們(men) 被認為(wei) 是大約四萬(wan) 年前的最後一個(ge) 冰河時代人類在這裏建造的家園。霍赫勒·菲爾斯洞穴也是非常著名的一個(ge) 考古遺址,第一次發掘是在1870年,出土了熊、馴鹿、猛獁象等屬於(yu) 奧瑞納文化的動物骨器。2004年,考古工作者在這裏找到了象牙和鳥骨製成的長笛,其中一件長笛製作年代距今已有三萬(wan) 五千年,是迄今發現年代最久遠的樂(le) 器之一,由31塊象牙碎片拚湊而成,長約18.7厘米。更為(wei) 重要的是,2008年,圖賓根大學的一個(ge) 小組在這裏發現了名為(wei) “霍赫勒·菲爾斯的維納斯”的雕像,其時間可追溯到三萬(wan) 五千年至四萬(wan) 年前。這是已知的最早的“史前維納斯”雕像,也是人類具象化藝術無可爭(zheng) 議的最早的例子。

  這些古代雕塑在發現的時候幾乎都是一堆碎片,都要經過細細的區分再重新拚接。拚圖工作沒有原圖可參考,碎片不可能是完整的,甚至都不知道丟(diu) 失了多少,然而,考古學家們(men) 樂(le) 此不疲。沒有他們(men) 的辛苦工作,我們(men) 不可能看到如今恢複原狀的藝術品。現在這些四萬(wan) 年前的藝術品有的在烏(wu) 爾姆博物館展出,有的在圖賓根大學博物館以及布勞博伊倫(lun) 史前曆史博物館展出,讓我們(men) 可以追溯最古老的人類藝術創作。

  自19世紀中葉現代考古學誕生以來,對於(yu) 洞穴遺址的基本理解僅(jin) 僅(jin) 是早期人類居住的場所。過去20多年,隨著更多的考古新發現和研究思想的轉變,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wei) ,這些洞穴的功能是多元的。正如德國的“施瓦比侏羅山的洞穴和冰川時代的藝術”在申請世界遺產(chan) 時所陳述的,這些洞穴遺址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人類藝術創作的來源,那些早期的“藝術工作者”在這裏生活,萌生靈感,進行藝術創作,這些藝術創作也許不僅(jin) 僅(jin) 包括雕刻動物和人形雕像、製作樂(le) 器等。

  人們(men) 一直以為(wei) ,在現代人的現代化行為(wei) 的進化和傳(chuan) 播中,遠離歐洲的蘇拉威西島最多隻扮演了一個(ge) 邊緣角色。然而,通過考古學家的努力,複雜的舊石器時代藝術的各種關(guan) 鍵標誌——形象描繪、場景和擬人動物都出現在印度尼西亞(ya) 的早期時間框架中,這指向了這些認知特征在人類故事中更深遠的起源。考古學家們(men) 甚至表示,他們(men) 期待未來在該地區的工作能夠揭示更古老的藝術,也許可以追溯到六萬(wan) 五千年前。

  這也正是考古的意義(yi) 。各種已知的“最早”不斷被推進到更早,人們(men) 對不同地域文明的起源、發展、演變和互動總會(hui) 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正是這些幾萬(wan) 年前此起彼伏的呼應與(yu) 激蕩,向我們(men) 展現著來自人類內(nei) 心深處的那些最早的悸動。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08日 13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