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暖人心 百姓大舞台——新春文化活動一線觀察
甲辰龍年未至而年味已濃,一場場文化盛宴、一出出小戲小品和一件件文化年貨,不斷豐(feng) 盈著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彰顯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文化活動精彩不斷
歲末年終寒潮襲來,卻擋不住舞台上的精彩與(yu) 熱鬧。陝西省武功縣張堡村廣場上,熱鬧的鼓點拉開演出序幕,經典秦腔劇目逐一上演,演員們(men) 唱腔韻味十足,台下戲迷拍手叫好聲不斷。
近期,陝西省戲曲研究院2024“戲曲進鄉(xiang) 村”新春係列演出在張堡村連演三天,《龍鳳呈祥》《天官賜福》《九江口》《五女拜壽》《趙氏孤兒(er) 》《狸貓換太子》《香山寺還願》等七部大戲以及兩(liang) 場折子戲,讓群眾(zhong) 過足戲癮。
“戲曲的土壤在民間。哪裏群眾(zhong) 需要,我們(men) 的舞台就在哪裏。”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李梅說,從(cong) 1月22日至3月6日,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四個(ge) 演出團輪番上陣,走進西安、鹹陽、寶雞、渭南等四個(ge) 地市的劇場、鄉(xiang) 村,為(wei) 市民群眾(zhong) 奉獻66場精彩秦腔演出。
今年春節前後,陝西省組織開展“歡歡喜喜過大年”2024年春節主題活動1800餘(yu) 項,全省1574家“兩(liang) 館一站”春節不打烊,持續舉(ju) 辦文藝演出、美術展覽、閱讀推廣、文化論壇等活動200餘(yu) 場。
在湖南,各專(zhuan) 業(ye) 院團將開展大型文藝演出活動280餘(yu) 場,各級文旅部門將組織開展群眾(zhong) 文化活動700餘(yu) 場,全省博物館、紀念館策劃推出156項以春節文化為(wei) 主題的係列展覽和年俗文化體(ti) 驗活動。
百姓舞台活力無限
“快看!龍來嘍!”在孩童的歡呼聲中,一條“金龍”跟隨繡球起身遊走,登上2024年安徽首場省級“村晚”的舞台。柯村舞龍、雉山鳳舞、宏村花燈等民俗文化表演,洋溢著徽州古村獨有的年味兒(er) 。
常住人口隻有500多人的黃山市黟縣柯村村,卻因為(wei) 舉(ju) 辦了這場“村晚”,吸引來了1500多人前來“圍觀”。這些由群眾(zhong) 自導自演的沾著“泥土味”的文化節目,看得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汪育殊心潮澎湃:“‘村晚’這方舞台活力四射,發自基層群眾(zhong) 心底的文化自信,最動人心。”
融合地方特色年俗和群眾(zhong) 文化活力,“村晚”成為(wei) 展示鄉(xiang) 村發展新圖景的窗口。今年共有91個(ge) 示範展示點入選文化和旅遊部發布的2024年春節“村晚”示範展示點名單,比去年增加17個(ge) 。
近年來,群眾(zhong) 參與(yu) 文化活動的熱情與(yu) 水平與(yu) 日俱增,2023年,全國登記在冊(ce) 的群眾(zhong) 文藝團隊已經超過46萬(wan) 個(ge) ,把舞台交給群眾(zhong) 、讓百姓站“C位”,已經成為(wei) 眾(zhong) 多文化工作者的共識和努力方向。
近日,在西安市新城區文化館下沉廣場上,12支群眾(zhong) 文藝隊伍各展所長,唱歌、跳舞、器樂(le) 演奏等節目精彩紛呈。
年過七旬的劉冬芹是喜洋洋葫蘆絲(si) 團團長,這支平均年齡超過60歲的團隊為(wei) 了這次春節群眾(zhong) 文藝匯演排練了近3周。“優(you) 美的葫蘆絲(si) 代表的就是我們(men) 老有所樂(le) 的生活感受。”劉冬芹說。
“響應群眾(zhong) 文化需求,我們(men) 打造了‘百姓舞台秀 出彩新城人’的品牌活動,積極為(wei) 群眾(zhong) 創造展示自我的舞台。”新城區文化館館長易婧說,“日常工作中,我們(men) 經常去社區調研,了解群眾(zhong) 需求,更有針對性地做好服務。目前有70多個(ge) 群眾(zhong) 文藝團隊常年在文化館裏學習(xi) 、排練。”
傳(chuan) 統非遺火熱緊俏
在傳(chuan) 統文化與(yu) 消費需求雙向奔赴的熱潮中,非遺正在成為(wei) 民俗活動和年貨集市中群眾(zhong) 追捧的“國潮”。
由文化和旅遊部統籌開展的“古城過大年”活動已在陝西榆林、山西平遙、廣東(dong) 潮州、四川閬中、河北正定等地陸續啟動,邀請市民遊客在古城古韻中共享非遺之美、共品非遺年味。作為(wei) 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榆林將舉(ju) 辦全國秧歌展演、“冒鉸媳婦”剪紙大賽、“回村過年”窗花剪紙打扮美麗(li) 鄉(xiang) 村活動等200餘(yu) 項活動,打造年味十足的文化盛宴。
連日來,長沙非遺年貨節上人頭攢動。臭豆腐、小缽子甜酒、傳(chuan) 統醬鹵菜等美食撩動著“趕集人”的味蕾,湘繡、麵塑、核雕掛件等產(chan) 品吸引人們(men) 詢價(jia) 購買(mai) 。“我們(men) 希望打造一場傳(chuan) 統與(yu) 創新並存、年味與(yu) 樂(le) 趣同在的非遺年貨節,讓市民遊客在賞民俗、品美食、購年貨中感受新年氛圍。”長沙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館館長甘勝說。
非遺傳(chuan) 承人也在用創新回應著人們(men) 的消費熱情。銅陵白薑製作技藝非遺傳(chuan) 承人金如林提前一個(ge) 月就開始為(wei) 春節市場做準備。“我們(men) 專(zhuan) 門設計了‘薑來更好’‘好事薑近’等年貨包裝,還推出了口味定製的新服務,預計春節期間訂單銷售額近300萬(wan) 元。”他一邊封裝發貨一邊對記者說。
安徽大學社會(hui) 與(yu) 政治學院院長吳理財說:“春節作為(wei) 中國最盛大的傳(chuan) 統節日,承載著深厚的曆史文化內(nei) 涵和濃厚的民俗風情,非遺等傳(chuan) 統文化的凸顯凝聚了人們(men) 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認同與(yu) 自信。”
(新華社北京2月7日電 記者蔡馨逸、張格、劉美子、朱青)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08日 0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