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理響中國】新時代文藝批評的根本遵循

發布時間:2024-02-08 15:55:00來源: 光明網

  2014年10月1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以馬克思主義(yi) 文藝理論為(wei) 指導,繼承創新中國古代文藝批評理論優(you) 秀遺產(chan) ,批判借鑒現代西方文藝理論,打磨好批評這把‘利器’,把好文藝批評的方向盤,運用曆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在藝術質量和水平上敢於(yu) 實事求是,對各種不良文藝作品、現象、思潮敢於(yu) 表明態度,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敢於(yu) 表明立場,倡導說真話、講道理,營造開展文藝批評的良好氛圍。”在這段論述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明確提出了文藝批評的“曆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標準。這些標準一直蘊含在馬克思主義(yi) 文藝思想之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把它們(men) 提取出來,加以豐(feng) 富與(yu) 具體(ti) 化,既是對馬克思主義(yi) 文藝批評標準的繼承,也是馬克思主義(yi) 文藝批評標準在新時代中國這一具體(ti) 語境中的新發展,有必要深入學習(xi) 。

  曆史的標準

  曆史的標準首先要求我們(men) 尊重曆史。尊重曆史意味著我們(men) 要尊重事實,不歪曲曆史。2014年,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77周年的儀(yi) 式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曆史就是曆史,事實就是事實,任何人都不可能改變曆史和事實。負責任的文藝工作者們(men) 應該盡可能地挖掘、接近曆史真實,而不應該任意地歪曲曆史、遠離曆史真相。尊重曆史還意味著要用曆史唯物主義(yi) 的觀點認識曆史、把握曆史。“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曆史規律,在對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文藝在表現曆史的同時,應該把握曆史的發展規律,汲取曆史的經驗教訓,促進社會(hui) 的健康發展。

  除了尊重曆史,曆史的標準還要求文藝與(yu) 文藝工作者正確地反映時代、引領時代。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視文藝的引領作用,強調“在人類發展的每一個(ge) 重大曆史關(guan) 頭,文藝都能發時代之先聲、開社會(hui) 之先風、啟智慧之先河,成為(wei) 時代變遷和社會(hui) 變革的先導”。春江水暖鴨先知,文藝工作者生活在人民之中,以自己高度的責任心、敏銳的感知力,感受著時代的脈搏,並將其形象地反映出來,從(cong) 而擔當真實地反映現實、引領時代的責任。“文學家、藝術家不可能完全還原曆史的真實,但有責任告訴人們(men) 真實的曆史,告訴人們(men) 曆史中最有價(jia) 值的東(dong) 西。”隻有這樣,才能創作出符合曆史發展方向、有曆史深度的優(you) 秀作品。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的“曆史的標準”有其時代針對性。這種針對性主體(ti) 體(ti) 現在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是文化自信不夠,二是曆史虛無。中國有5000多年文明史,文化遺產(chan) 豐(feng) 富。但近代中國的發展的確曾出現滯後情況,加上自清末以來百餘(yu) 年對傳(chuan) 統文化或明或暗的批判與(yu) 反思,國人對傳(chuan) 統文化的確存在自信心不足的問題。針對這一現象,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了文化自信問題:“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guan) 國運興(xing) 衰、事關(guan) 文化安全、事關(guan) 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沒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寫(xie) 出有骨氣、有個(ge) 性、有神采的作品。”曆史虛無與(yu) 缺乏文化自信有密切聯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旗幟鮮明地反對曆史虛無主義(yi) ,要求尊重曆史、正確地對待曆史。隻有這樣,才能創作出優(you) 秀的文藝作品。

  人民的標準

  從(cong) 曆史唯物主義(yi) 的角度看,所謂曆史就是人民的曆史。曆史是人民創造的,也是人民推動的,這是馬克思主義(yi) 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繼承與(yu) 發展了這一傳(chuan) 統,明確指出:“源於(yu) 人民、為(wei) 了人民、屬於(yu) 人民,是社會(hui) 主義(yi) 文藝的根本立場,也是社會(hui) 主義(yi) 文藝繁榮發展的動力所在。”他強調:“一切脫離人民的理論都是蒼白無力的,一切不為(wei) 人民造福的理論都是沒有生命力的。”在文藝批評中堅持人民本位,必然要把“人民”放在批評標準的核心位置。

  新時代文藝批評的“人民標準”,可以從(cong) 如下兩(liang) 個(ge) 方麵理解。

  一方麵,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2014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hui) 上提出“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之後,他又多次強調這一重要論斷,並在總的要求之下進行了係統的闡述。如在“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這一題目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又用“人民需要文藝”“文藝需要人民”“文藝要熱愛人民”三個(ge) 小標題作了進一步詳細闡述。通過這些闡述,他深入透徹地闡明了文藝為(wei) 什麽(me) 要“以人民為(wei) 中心”,如何“以人民為(wei) 中心”,“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文藝應該具有什麽(me) 樣的特點與(yu) 品質等問題,為(wei) 新時代的文藝活動提供了明確的方向與(yu) 指南。

  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就要把人民作為(wei) 文藝表現的主體(ti) ,堅持文藝為(wei) 人民抒寫(xie) ,為(wei) 人民抒情,為(wei) 人民抒懷。“人民是曆史的創造者,也是時代的創造者。在人民的壯闊奮鬥中,隨處躍動著創造曆史的火熱篇章,匯聚起來就是一部人民的史詩。”而“一切轟動當時、傳(chuan) 之後世的文藝作品,反映的都是時代要求和人民心聲”。文藝作品隻有立足人民,表達人民的要求與(yu) 願望、生活與(yu) 精神,才能取得成功、傳(chuan) 之久遠。

  另一方麵,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還要將為(wei) 人民服務作為(wei) 文藝工作者的天職,“把人民作為(wei) 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人民從(cong) 來都是文藝作品是否合格的最權威的評判者。人們(men) 常說文藝要經受住曆史與(yu) 時間的檢驗,這種檢驗的主體(ti) 歸根結底還是人民。經得起未來的檢驗,歸根結底是經得起未來的人民的檢驗。因此,歸根結底,人民才是文藝作品最終的評判者。

  “人民標準”要求堅持紮根人民的創作方法。文藝紮根人民,首先要求文藝工作者深入人民、深入生活。文藝工作者深入人民,“不僅(jin) 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文藝工作者“要走進生活深處,在人民中體(ti) 悟生活本質、吃透生活底蘊。隻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變成深刻的情節和動人的形象,創作出來的作品才能激蕩人心”,這就是“身入”。“身入”的前提與(yu) 關(guan) 鍵是“心入”“情入”。要自覺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自覺與(yu) 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歡樂(le) 著人民的歡樂(le) ,憂患著人民的憂患”。隻有做到了“三入”,文藝工作者才能真正地深入人民、熟悉人民、了解人民,創作出人民肯定、喜愛的文藝作品。

  文藝紮根人民,其次需要文藝工作者具有提煉生活的能力。文藝工作者熟悉、了解了生活,但無法將生活中感人的人與(yu) 事提煉出來形成形象,那麽(me) 還是沒有做到真正地紮根人民。文藝工作者要善於(yu) “從(cong) 最真實的生活出發,從(cong) 平凡中發現偉(wei) 大,從(cong) 質樸中發現崇高,從(cong) 而深刻提煉生活、生動表達生活、全景展現生活”。要達到這個(ge) 目標,需要一定的藝術技巧,更重要的還是取決(jue) 於(yu) 文藝工作者真正地紮根人民的努力程度。

  藝術的標準

  文藝作品要反映好時代要求和人民心聲,必然有其藝術和形式上的要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視文藝作品的藝術性。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貧困不是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hui) 主義(yi) ”,要求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you) 秀作品”。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藝術定力,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執著追求,才能拿出扛鼎之作、傳(chuan) 世之作、不朽之作。”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論述包括思想和藝術兩(liang) 個(ge) 方麵,但側(ce) 重點還是藝術。“‘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執著追求”,更多的是一種藝術上的追求。隻有在思想上重視文藝作品的藝術性,在形式上精益求精,才可能創作出膾炙人口的優(you) 秀作品。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的藝術標準具有明確的現實針對性。進入新時代後,中國經濟的發展進入一個(ge) 新的階段,但商品經濟的發展也造成了一些弊端。強調文藝作品的藝術性以及藝術標準,正是為(wei) 了糾正商品社會(hui) 存在的藝術向錢看、抄襲模仿、千篇一律、調侃崇高、扭曲經典、顛覆曆史、粗製濫造、媚俗從(cong) 眾(zhong) 、脫離大眾(zhong) 、脫離現實、不講藝術質量等問題。

  在文藝工作座談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於(yu) 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時任文化和旅遊部部長的雒樹剛認為(wei) ,“‘三精’指明了高度的藝術標準,傳(chuan) 遞了正確的價(jia) 值導向,強調了藝術境界”。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說,“三精”可以作為(we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提出的文藝批評藝術標準的具體(ti) 內(nei) 涵。

  思想精深更多談的是內(nei) 容。思想本身具有一定的形式,而思想又需要通過一定的形式表現出來。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精深的思想本身也有一個(ge) 形式,這是一個(ge) 藝術性的問題。能否把思想本身的形式組織好,同時將思想用最合適的形式表現出來,絕不是思想本身能夠解決(jue) 的,必然要牽涉到藝術形式的問題。

  藝術精湛既包括藝術形式、也包括藝術意境和藝術形象。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於(yu) 文藝作品的藝術性有著豐(feng) 富的論述。他指出,經典作品“通過主題內(nei) 蘊、人物塑造、情感建構、意境營造、語言修辭等,容納了深刻流動的心靈世界和鮮活豐(feng) 滿的本真生命,包含了曆史、文化、人性的內(nei) 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審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創造力”。他強調,要塑造典型,強調文藝作品要反映現實,“一切有價(jia) 值、有意義(yi) 的文藝創作和學術研究,都應該反映現實、觀照現實,都應該有利於(yu) 解決(jue) 現實問題、回答現實課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這些重要論述,內(nei) 容豐(feng) 富、見解深刻、涉及麵廣。從(cong) 對現實的表現到對典型的塑造,從(cong) 人物塑造到語言修辭,外在的形式、內(nei) 在的意境、豐(feng) 滿的生命,不僅(jin) 涉及藝術精湛的具體(ti) 要求,而且指出了達到藝術精湛的有效途徑。

  製作精良指對文藝作品物質形式的精益求精。藝術作品的物質形式對於(yu) 藝術作品不是可有可無的,它是藝術作品創作過程中的重要一環。物質形式的質地是否優(you) 良、製作是否精美、與(yu) 其承載的藝術形象是否協調,必然要影響到藝術作品本身的優(you) 劣。這在非語言類藝術類作品中表現得特別明顯。而語言類的藝術作品對於(yu) 物質形式的要求雖然低一些,但物質形式也不是無關(guan) 緊要的。這些都說明了文藝作品的物質形式直接關(guan) 係到文藝作品優(you) 秀與(yu) 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製作精良對於(yu) 文藝精品的創造是十分重要的。

  “文藝創作是艱辛的創造性工作。練就高超藝術水平非朝夕之功,需要專(zhuan) 心致誌、朝乾夕惕、久久為(wei) 功。”“三精”文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藝術家們(men) 的辛勤勞動,長期積累。

  美學的標準

  美學的標準與(yu) 藝術的標準有一定的聯係,但也有一定的區別。藝術的標準涉及的主要是藝術的形式方麵,而美學的標準則不僅(jin) 涉及形式,也涉及內(nei) 容;藝術的標準側(ce) 重藝術的形式層麵,美學的標準側(ce) 重藝術的精神層麵。從(cong) 現實性的角度看,藝術的標準針對的主要是藝術領域出現的“商業(ye) 標準”替代“藝術標準”的現象,美學的標準針對的主要是文藝領域存在的“以醜(chou) 為(wei) 美”“以洋為(wei) 尊”的現象。

  美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大致可以劃分為(wei) 藝術美、社會(hui) 美、精神美三個(ge) 方麵。我們(men) 可以從(cong) 這三個(ge) 方麵理解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文藝批評的美學標準。

  藝術美與(yu) 藝術標準有一定的交集,但各有不同的側(ce) 重。藝術標準強調文藝作品的藝術性,強調作品形式的精致與(yu) 完美。而作為(wei) 美學標準之一的藝術美則更多地從(cong) 內(nei) 容與(yu) 形式的和諧與(yu) 完美著眼。英國批評家羅斯金說,少女可以歌唱她失去的愛情,守財奴卻不可以歌唱他失去的財寶。為(wei) 什麽(me) ?因為(wei) 前一情感是美的,後一情感卻是醜(chou) 的,藝術表現的應該是美的東(dong) 西。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一切創作技巧和手段最終都是為(wei) 內(nei) 容服務的,都是為(wei) 了更鮮明、更獨特、更透徹地說人說事說理。”藝術美牽涉到內(nei) 容與(yu) 形式、作品與(yu) 創作者等多方麵的關(guan) 係。隻有在這些方麵遵循美的規律進行創作,才可能達到藝術的境界,創造出美的成果。

  社會(hui) 美牽涉的範圍很廣。在社會(hui) 領域,美與(yu) 真、善是聯係在一起的,真的、善的東(dong) 西往往是美的,而美的東(dong) 西也往往具有真與(yu) 善的特點。這是因為(wei) 社會(hui) 美主要不是一種形式美,而是一種內(nei) 容美,涉及具體(ti) 的社會(hui) 因素、具體(ti) 的人與(yu) 事,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在這種情況下,社會(hui) 美不可能光靠形式取勝,必須具有一定的內(nei) 容,因此社會(hui) 美就無法與(yu) 真、善脫離開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十分重視社會(hui) 領域的真善美。他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提高閱讀生活的能力,善於(yu) 在幽微處發現美善、在陰影中看取光明”,“對人民深惡痛絕的消極腐敗現象和醜(chou) 惡現象,應該堅持用光明驅散黑暗、用真善美戰勝假惡醜(chou) ”。隻有從(cong) 錯綜複雜的社會(hui) 現象中看到真善美、挖掘真善美、提取真善美,並將其寫(xie) 進文學作品,才能創作出美的作品。

  精神美指人的思想意識、精神境界、道德品質、情感取向、文明禮儀(yi) 等主體(ti) 方麵因素所產(chan) 生的美感。精神美是文學作品中美的重要來源、文學作品的重要表現對象之一。對於(yu) 中國人來說,精神美的核心是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十分重視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把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ti) 現在文藝創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訴人們(men) 什麽(me) 是應該肯定和讚揚的,什麽(me) 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包括國家、社會(hui) 、公民三個(ge) 層麵,最終都要落實到公民的主體(ti) 意識上來。從(cong) 這個(ge) 角度上說,它也是精神美的重要內(nei) 涵與(yu) 重要來源。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構建美好心靈並將之表現到文藝作品中來,這是美學標準的必然要求。

  美學的標準還包括傳(chuan) 承與(yu) 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華美學講求托物言誌、寓理於(yu) 情,講求言簡意賅、凝練節製,講求形神兼備、意境深遠,強調知、情、意、行相統一”,強調“我們(men) 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麵向未來,在繼承中轉化,在學習(xi) 中超越,創作更多體(ti) 現中華文化精髓、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傳(chuan) 播當代中國價(jia) 值觀念、又符合世界進步潮流的優(you) 秀作品,讓我國文藝以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屹立於(yu) 世。”中華美學精神是中華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中形成與(yu) 發展起來的,已經成為(wei) 中國文化、中國文藝和中華民族主體(ti) 性的重要組成部分。表現中華美學精神,有助於(yu) 鞏固與(yu) 發揚中華文藝與(yu) 中國人民大眾(zhong) 的密切聯係,促進與(yu) 發展中華文藝與(yu) 中華民族的審美傳(chuan) 統、審美追求與(yu) 審美趣味,從(cong) 而使中國文藝在世界文藝中處於(yu) 領先地位。

  傳(chuan) 承與(yu) 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和美學精神,“必須認真學習(xi) 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you) 秀文藝。隻有堅持洋為(wei) 中用、開拓創新,做到中西合璧、融會(hui) 貫通,我國文藝才能更好發展繁榮起來”。“古為(wei) 今用、洋為(wei) 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這是中國馬克思主義(yi) 文藝思想一貫的方針,隻有堅持這一方針,中國文化與(yu) 中國文藝才能健康發展。

  (作者:趙炎秋,係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審核:尹書(shu) 博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