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羅織扇總如雲,霓裳蘊萬千——漫談中國服裝史
【著書(shu) 者說】
作者:華梅(天津師範大學教授,著有《人類服飾文化學》《服飾與(yu) 中國文化》等作品70餘(yu) 部,曾獲“中國圖書(shu) 獎”)
說起服裝,人們(men) 通常認為(wei) 再尋常不過,因為(wei) 每天都離不開。再者,縫製一件普通的衣服好像很簡單,並不需要什麽(me) 高科技。實際上,服裝並不簡單。
所謂“服裝”或“服飾”,包含了四個(ge) 方麵:第一是衣服。而衣服中有主服,即人軀幹上的包裹物。另外還有首服,裹在頭部,如帽子、圍巾等。同時還有足服,如鞋、襪子一類,也有人把手套算作手服。總之衣服是帶有遮覆性的。第二則是佩飾。從(cong) 頭上的簪釵、小花,到耳環、項鏈,乃至胸花、腰帶扣、戒指、手鐲、腳鏈……佩飾主要是裝飾或作標識用,不具備遮覆功能。第三是化妝。即以人體(ti) 肌膚為(wei) 底布,而又具有服裝功能,如早期的文身、文麵、穿鼻,及當代化妝等。第四是隨件,包括手杖、佩劍等。這些隨件可以沒有,隻不過有了隨件,更能夠彰顯一個(ge) 人的身份與(yu) 地位。
單獨論衣服,無論其造型、色彩、紋樣如何帶有時代特色,都不能構成服裝史。所謂“服裝”,除了衣服之外,還要有“著裝”,即穿著方式。而穿著方式,則必然涉及性別、年齡、身份、場合,同時兼及國家、民族等特征。因而服裝史,便有了文化的意義(yi) 。
無論是昨天、今天還是明天,中國服裝史本身就是一部有形有色的文化史。古代的貫口衫、深衣、福裙、鎧甲、褙子,能不假語言地敘述中國人的生活日常。古代服裝上的白、青、玄、朱、黃,詮釋著宇宙的金、木、水、火、土,其中有中國人獨特的哲思。環佩叮當響,僅(jin) 是指美人輕移蓮步嗎?不。中國古代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之說。中國人認為(wei) ,玉飾不僅(jin) 是身上配飾的組合,還體(ti) 現著天的意誌、地的包容、神的威力。玉飾碰撞發出的韻律與(yu) 節奏,更是中國“禮”學的外化。儒學、道學、外來的佛教甚至西晉的玄學,都融入服裝的風格之中,共同創造了獨特的中華文化。
筆者所著的《極簡中國服裝史》,是以一本書(shu) 的體(ti) 量反映中國波瀾壯闊的服裝史的一個(ge) 嚐試。
由絲(si) 開始
在漫長的服裝史中,最初那些掛在頸項間的串飾,不一定是為(wei) 了審美,而可能有著更原始、更鄭重的含義(yi) ——護佑生命、祈福避邪。無論古今,人類生存下去的願望都十分強烈,古人尤甚。因為(wei) 在科學尚不發達的時代,先祖們(men) 企望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保護自己。這時候,一塊赤鐵礦粉染過的骨頭、一塊精心雕琢的石塊,都寄予著他們(men) 對生的希冀。那些在骨管上刻畫和在礫石上鑽孔的痕跡,為(wei) 我們(men) 留下了古老的文明記憶。
雖說“今人不見古時月”,可是“今月曾經照古人”。我們(men) 的先祖服裝加工工藝的科技含量雖不如今人,但他們(men) 在生產(chan) 力極低的情況下所製成的骨、石等佩飾的精致程度,常令人歎為(wei) 觀止。
在漢唐之前,中國人的服裝製作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周代已有完整的服裝製度,秦人更是將強悍的民風凝聚成戎裝加身。我們(men) 總是想起漢唐,是因為(wei) 絲(si) 綢之路起始於(yu) 漢,而在唐代已如明珠般輝煌。
不得不承認,中華大地上蠶蟲吞食桑葉後吐出的絲(si) ,確實織就了數不清的精妙絕倫(lun) 的“神話”。黃帝元妃嫘祖就是美麗(li) 勤勞的蠶之神。當蠶絲(si) 製成衣料時,那“應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的空靈縹緲,讓人心曠神怡;當衣料染上天然顏料後,那“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的旖旎明麗(li) ,令人賞心悅目;當衣裳繡上花紋時,那“羅衫葉葉繡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cong) ”的精工巧思,將美好情感一一向人傾(qing) 訴。不管是“裙拖六幅湘江水”,還是“鴛鴦繡帶拋何處”,都營造出了具有中華藝術特色的美。中國服裝,從(cong) “絲(si) ”開始,就塑造了獨特的審美風格。
周禮完備
在中國典籍中,有《周禮》《儀(yi) 禮》《禮記》,號稱“三禮”。這三本書(shu) 雖然成書(shu) 於(yu) 戰國至漢代,但基本上記述了從(cong) 周代起便確立的禮儀(yi) 製度。前兩(liang) 部更側(ce) 重於(yu) 宮廷,如《周禮》中“享先王則袞冕”,表明祭祀大禮時,帝王百官都必須穿冕服,即中國古代最高等級的禮服。
當時宮中有官任“司服”者,專(zhuan) 門掌管服製實施。同時有“內(nei) 司服”安排帝王及王後的穿著。《周禮·春官·司服》中記載:“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與(yu) 其用事。”說的即是按照製度規定,分儀(yi) 式內(nei) 容而確定服裝。孔子曾說:“乘殷之輅,服周之冕。”由此可認為(wei) 周代冕服就是中國服裝製度的範本。
以最典型的冕服而言,即可看出這種“頂層”禮服的大致構成形式。簡單地說,冕服應包括冕冠,上衣下裳,腰間束帶,前係蔽膝,足登舄屨。
冕冠上麵的板為(wei) 綖板。綖作前圓後方形,戴時後麵略高一寸,呈向前傾(qing) 斜之勢,不似我們(men) 當代戲劇中前高後低狀。旒為(wei) 綖板垂下的成串彩珠,一般為(wei) 前後各十二旒,但根據禮儀(yi) 輕重和等級差異,也有九旒、七旒、五旒、三旒之分。每旒多為(wei) 穿五彩玉珠九顆或十二顆。冕冠戴在頭上,以笄(簪子)沿兩(liang) 孔穿發髻固定,兩(liang) 邊各垂一珠,叫作“黈纊”,也稱“充耳”,垂在耳邊,意在提醒君王勿輕信讒言。
冕服多為(wei) 玄衣而纁裳,連同綖板,都是上為(wei) 黑色,下為(wei) 暗紅色(或稱絳)。上以象征未明之天,下以象征黃昏之地,然後施之以紋樣。帝王隆重場合著袞服,即繡卷龍於(yu) 上,然後廣取幾種自然景物,並寓以種種含義(yi) 。《虞書(shu) ·益稷》中記:“予欲觀古人之象……”繡繪“十二章”,“十二章”即十二幅圖案,內(nei) 容有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其中繡日、月、星辰,取其照臨(lin) ;繡山形,取其穩重;繡龍形,取其應變;繡華蟲(雉鳥),取其文麗(li) ;繡繪宗彝,取其忠孝;繡藻,取其潔淨;繡火,取其光明;繡粉米(白米),取其滋養(yang) ;繡黼(斧形),取其決(jue) 斷;繡黻(雙獸(shou) 相背形),取其明辨。以上紋飾為(wei) 十二章,除帝王隆重場合采用外,其他多為(wei) 九旒七章或七旒五章,諸侯則依九章、七章、五章而依次遞減。
秦漢雄渾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起中國曆史上第一個(ge) 統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王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後劉秀重建漢政權,定都洛陽,史稱東(dong) 漢。東(dong) 漢亡於(yu) 公元220年,自秦統一至此共有400餘(yu) 年。
這期間,秦始皇“書(shu) 同文,車同軌”“兼收六國車旗服禦”,漢代遂“承秦後,多因舊”,因而秦漢服裝有許多相同之處。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si) 綢之路後,各民族之間交流活躍,致社會(hui) 風尚有所改變。人們(men) 對服裝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穿著打扮日趨繁複。
秦漢時期,男子以袍為(wei) 貴。袍服屬漢族服裝古製,《中華古今注》稱:“袍者,自有虞氏即有之。”實際上就是上下連屬形製,以貫口衣、深衣一脈相承下來。袍服樣式以大袖為(wei) 多,袖口部分收縮緊小,稱之為(wei) 袪,全袖稱之為(wei) 袂,寬大衣袖常被誇張為(wei) “張袂成陰”。褲為(wei) 袍服之內(nei) 下身的衣裝,類似後世套褲。《說文解字》有“絝,脛衣也”,意紮裹腿帶。冠作為(wei) 官員朝服中的首服,在漢代又有嚴(yan) 格規定。東(dong) 漢永平二年(公元59年),漢明帝劉莊詔有司博采《周官》《禮記》《尚書(shu) 》等典籍,重新製定了祭祀服裝和朝服製度。以“平天冠”為(wei) 例,“皆廣七寸,長尺二寸,前圓後方,朱綠裏,玄上,前垂四寸,後垂三寸,係白玉珠為(wei) 十二旒”“三公諸侯七旒,青玉為(wei) 珠;卿大夫五旒,黑玉為(wei) 珠”。
秦漢婦女禮服,仍承古儀(yi) ,以深衣為(wei) 尚,沒有像男子那樣被袍服所取代。《後漢書(shu) 》記:“貴婦入廟助蠶之服皆深衣製。”深衣不僅(jin) 照樣穿用,而且還在原有基礎上又有所增加,下擺部分大,腰身裹得很緊,衣襟角縫一根綢帶係在腰或臀部。馬王堆漢墓中有一件素紗襌衣,衣長1.6米,袖通長1.95米,重量隻有49克。這件為(wei) 女主人隨葬的衣服,如果將領與(yu) 袖上絹做的邊緣重量去掉,可以想象絲(si) 會(hui) 是怎樣的輕柔薄滑。
魏晉飄逸
《極簡中國服裝史》看似體(ti) 量不大,實際上知識底座很大,並非僅(jin) 是一個(ge) 朝代一個(ge) 朝代地列舉(ju) 有代表性的服裝。舉(ju) 個(ge) 例子,魏晉南北朝時為(wei) 什麽(me) 會(hui) 出現“褒衣博帶”?即寬大的袍衫,長而繁雜的腰飾。
服裝的款式隻是表象,寬大的袍衫為(wei) 什麽(me) 會(hui) 在這個(ge) 時候出現,卻不是在漢代出現?這就要從(cong) 政治形勢、文化風氣、社會(hui) 意識以及地理環境說起。首先,這一時期戰亂(luan) 頻發,人民流離失所,必然會(hui) 引起各民族的遷徙與(yu) 雜居。雖說文化交流有一些是主動的、積極的,但也有一些是被動的、不得已的。這個(ge) 過程,引起了服裝風格及著裝規範的流變。其次,社會(hui) 動蕩,政權更替頻繁,文人會(hui) 感到空懷報國之誌,不知向何處施展才能,因此抗拒禮儀(yi) 、不拘邊幅、放蕩不羈,這在《世說新語》中有詳細描寫(xie) 。此外,從(cong) 古籍記載中不難看出,當年除了“飄若遊雲(yun) ,矯若驚龍”“濯濯如春月柳”等形容外,還出現了許多道德、審美概念等方麵的詞匯,如生氣、骨氣、風骨、風韻、自然、溫潤、情致、神、真、韻、秀等。這些屬於(yu) 文化範疇的表達,無疑對服裝風格產(chan) 生了影響。
那麽(me) ,“褒衣博帶”的美感從(cong) 何處來?這取決(jue) 於(yu) 服飾麵料。早在漢代時,中國印染織繡就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一則是因為(wei) 張騫鑿空了一條絲(si) 綢之路,再者漢代的印染織繡也已非常成熟,如大家熟知的“五星出東(dong) 方利中國”護膊,即出土於(yu) 新疆和田一處古墓中。曹植在《洛神賦》中寫(xie) 道:“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璨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除了文字的描述之外,隻需打開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就會(hui) 領略到“褒衣博帶”之美、之雅、之奧妙。
隋唐華贍
隋唐時期,中國南北統一,疆域遼闊,政治穩定,經濟發達,中外交流頻繁,體(ti) 現出唐代政權的穩固與(yu) 強大。唐都長安,不僅(jin) 君臨(lin) 全國,而且是亞(ya) 洲經濟文化中心。服裝,作為(wei) 精神與(yu) 物質的雙重產(chan) 物,與(yu) 唐代文學、藝術、醫學、科技等一起,構成了燦爛的文明。
這一時期,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著圓領袍衫,而服式、服色都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局麵。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和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宮廷兩(liang) 次下詔頒布服色及佩飾規定,第二次較前次更為(wei) 詳細:“文武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帶十三銙;四品服深緋,金帶十一銙;五品服淺緋,金帶十銙;六品服深綠,銀帶九銙;七品服淺綠,銀帶九銙;八品服深青,鍮石帶九銙;九品服淺青,鍮石帶九銙;庶人服黃,銅鐵帶七銙。”
隋唐五代女子服裝,奇異紛繁,令人目不暇接。其繁複精美,不僅(jin) 超越前代,後世也難以企及。三百餘(yu) 年中,女子主要著襦裙裝、男裝、胡服等。襦裙裝的穿著方式是,上穿短糯,佩披帛、加半臂,下著長裙,將裙腰提高至腋下,以綢帶係紮以充分顯示豐(feng) 腴。除了裙之外,女子也常著衫。衫比襦長,多指絲(si) 帛單衣,質地輕軟。從(cong) 溫庭筠“舞衣無力風斂,藕絲(si) 秋色染”、張祜“鴛鴦鈿帶拋何處,孔雀羅衫付阿誰”以及歐陽炯“紅袖女郎相引去”等詩句來看,唐代女子喜歡紅、淺紅或淡赭、淺綠等色,並加金銀彩繡為(wei) 飾。
宋代風雅
宋朝時期,工商業(ye) 興(xing) 起,農(nong) 業(ye) 與(yu) 手工業(ye) 發展迅猛,汴梁出現繁華景象。在對外貿易方麵,宋較之唐更為(wei) 興(xing) 盛。“海上絲(si) 綢之路”開辟,通往阿拉伯、波斯、日本、朝鮮、印度等國的商路被打開。宋人以金、銀、銅、鉛、錫、雜色絲(si) 綢和瓷器等,換取外商的香料、藥物、犀角、象牙、珊瑚、珠寶、玳瑁、蕃布等商品,對中國服裝及日用習(xi) 尚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
兩(liang) 宋時期的男子常服以襴衫為(wei) 風尚。所謂襴衫,即無袖頭的長衫,上為(wei) 圓領或交領,下擺一橫襴,以示上衣下裳舊製。襴衫在唐代已被采用,至宋代最為(wei) 盛興(xing) ,被燕居仕者、告老還鄉(xiang) 者或低級吏人廣泛穿著。一般情況下,常用細布,顏色用白,腰間束帶。幅巾在宋時重新流行,一般文人、儒生以裹巾為(wei) 雅。因可隨意裹成各種式樣,於(yu) 是形成了以人物、景物等命名的各種幅巾,如筒高簷短的“東(dong) 坡巾”,還有“程子巾”“逍遙巾”“高士巾”“山穀巾”等。
因宋代城鎮經濟發達,工商各行均有特定服裝,稱百工百衣。孟元老《東(dong) 京夢華錄》裏記載:“又有小兒(er) 子,著白虔布衫,青花手巾,挾白磁缸子,賣辣菜……香鋪裹香人,即頂帽披背。質庫掌事,即著皂衫角帶,不頂帽之類,街市行人便認得是何色目。”除《東(dong) 京夢華錄》外,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中繪數百名各行各業(ye) 人士,服式各異,百態紛呈。
宋代婦女服裝,一般有襦、襖、衫、褙子、半臂、背心、抹胸、裹肚、裙、褲等,其中以褙子最具特色。這一服飾,以直領對襟為(wei) 主,前襟不施袢紐,袖有寬窄二式,衣長有齊膝、膝上、過膝、齊裙至足踝幾種,長度不一。在左右腋下開以長衩,好像受遼服影響,也有不開側(ce) 衩的。宋時,上至皇後貴妃,下至侍從(cong) 、優(you) 伶樂(le) 人及燕居男子都喜歡穿用,這種衣服隨身合體(ti) 又典雅大方。
極簡不“簡”
在行至文末時,有必要說一說《極簡中國服裝史》的由來。它雖然體(ti) 量不大,卻是筆者從(cong) 事中國服裝史教學研究數十年的結果。
還記得教育部在高校設立服裝設計專(zhuan) 業(ye) 後,筆者成為(wei) 第一批“中國服裝史”的教師。接到教學任務後,我便開始寫(xie) “中國服裝史”講義(yi) ,越寫(xie) 越有興(xing) 趣,越寫(xie) 越覺得服裝太有內(nei) 涵了,因為(wei) 一部中國服裝史正是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我懷著對祖國文化的摯愛,一字一字寫(xie) 、一段一段改,並且配上圖在課堂上講授。講的過程中,發現知識太匱乏,又去找古籍對服裝史予以佐證。就這樣,一部《中國服裝史》於(yu) 1989年交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彼時至今,不斷修訂的4個(ge) 版本已印刷43次。
《中國服裝史》之所以長期受到讀者喜愛,主要因為(wei) 與(yu) 時俱進、常寫(xie) 常新。看起來,曆史是固定在一定的軌道上發展,其實,人們(men) 的認識程度、理解程度在不斷更新。隨著考古工作不斷深入,曆史資料也在不斷更新。《極簡中國服裝史》著成,濃縮的不僅(jin) 是字數,重要的是對核心的把握。對知識先疊加後篩選,有了精準的定位,才能確保《極簡中國服裝史》“簡”又“不簡”。
一般來說,“史”類書(shu) 籍,就是按曆史演進順序來寫(xie) 。如中國服裝史,從(cong) 中國服裝的“晨曦”開始,進而書(shu) 寫(xie) 原始社會(hui) 、奴隸社會(hui) 、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可是,書(shu) 寫(xie) 《極簡中國服裝史》,充分運用了筆者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人類服飾文化學理論框架。其中,不僅(jin) 有服飾史內(nei) 容,還涉及服飾社會(hui) 學、服飾生理學、服飾心理學、服飾民俗學和服飾藝術學。
近十餘(yu) 年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重視。在這樣的背景下,人民美術出版社提出“極簡中國服裝史”的創意,筆者在常年教學與(yu) 研究基礎上來完成這一命題,可謂應時之需。
惜字如金,“簡”又“不簡”,是筆者在書(shu) 寫(xie) 這本小書(shu) 時,一直銘記的宗旨。責任編輯不厭其煩,一幅幅地審圖、加圖、換圖,還要在每頁注明難解字詞,配上具體(ti) 說明,工作量亦不可小覷。
匯各方力量與(yu) 心血,方成就了這樣一本書(shu) 。望它能給讀者帶來一些積蘊與(yu) 思考。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08日 11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