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經典,讀著讀著身心平和了
近年來,中醫藥大學在全國的報考行情連年升溫,然而,不少年輕人對自己的專(zhuan) 業(ye) 選擇、未來發展方向仍充滿不確定。即使踏入中醫藥大學、就讀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也並未將中醫藥作為(wei) 自己的人生目標和職業(ye) 選擇。此外,社交媒體(ti) 平台上充斥著中醫就業(ye) 難、前景差的聲音,使一些年輕人在求學就業(ye) 道路上愈發迷茫。
近日,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陳凱佳向記者分享,在她的課堂上,有人會(hui) 穿上古裝在學校涼亭表演;有人通過漫畫的形式,製作出一部動畫電影;還有人把藥材和電視劇聯係在一起,如《新白娘子傳(chuan) 奇》裏的雄黃,《甄嬛傳(chuan) 》裏的麝香……陳凱佳運用她獨特的教學方法,嚐試讓學生表演情景劇,演繹中醫藥大家的生平故事,以喚起初入中醫領域學生的學習(xi) 興(xing) 趣。
中國醫學史是每位踏入醫學專(zhuan) 業(ye) 學生的“必修課”,但喚起學生興(xing) 趣、堅定中醫學習(xi) 目標,對於(yu) 教師而言,並非易事。
在給本科生介紹中醫起源、曆代名醫等知識點時,陳凱佳常采用“分享式閱讀”的教學方式,給學生開出書(shu) 單,引導他們(men) 找到自己喜歡的中醫古籍,再將讀到的內(nei) 容在課堂上分享。
在醫案導讀的教學中,陳凱佳也有自己獨特的設計。醫案導讀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臨(lin) 床模擬的方式,培養(yang) 學生的臨(lin) 床思維模式。“看到書(shu) 中的一個(ge) 病人,如何去推斷他得的是什麽(me) 病,應該怎樣治療,討論的過程就是臨(lin) 床診療模式的一個(ge) 過程。”
在選擇案例時,陳凱佳會(hui) 遵照由近及遠的原則,先從(cong) 離當今時代近的醫家著作講起。為(wei) 了便於(yu) 學生理解,陳凱佳沒有一開始就給學生講解中醫四大經典,而是選擇接受度更高、更具趣味性的方式給學生上課。
“中醫學科具有較為(wei) 濃厚的人文特征,對學生需要因材施教、興(xing) 趣引導。”陳凱佳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中醫的陰陽五行等哲學思想具有較多人文內(nei) 涵,學習(xi) 中醫對於(yu) 大多數初中起就接受自然科學熏陶的學生而言,需要一段適應過程。因此,相關(guan) 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他們(men) 的興(xing) 趣。閱讀經典、查找資料,這樣自主學習(xi) 的過程就是喚起興(xing) 趣、樹立學習(xi) 信心的重要途徑。
作為(wei) 首屆國醫大師鄧鐵濤的再傳(chuan) 弟子、中醫藥專(zhuan) 家劉小斌教授的學術繼承人,陳凱佳坦言,自己的學醫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學習(xi) 中醫也並非她的自主選擇,“是中醫選擇了我”。
陳凱佳高考後經曆專(zhuan) 業(ye) 調劑,進入廣州中醫藥大學(原廣州中醫學院),經過7年學習(xi) ,逐漸被中醫的魅力所吸引,領略到中醫是一門“集天地人文於(yu) 一體(ti) ”、與(yu) 日常生活息息相關(guan) 的學科,最終投身於(yu) 中醫藥研究中。因此,她十分理解當今青年人對於(yu) 專(zhuan) 業(ye) 學習(xi) 和職業(ye) 道路選擇的困惑迷惘。她表示,醫學專(zhuan) 業(ye) 學習(xi) 時間長、前期投入成本大,年輕人在不了解中醫時對專(zhuan) 業(ye) 前景迷茫十分常見,很多學生也是機緣巧合或迫於(yu) 現實進入該領域學習(xi) 。相較於(yu) 灌輸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men) 閱讀、思考,從(cong) 而建立起學科興(xing) 趣。
在師從(cong) 鄧鐵濤教授和劉小斌教授的學習(xi) 過程中,她領悟到閱讀中醫經典的重要性。她提及恩師劉小斌教授對中醫學者的寄語:“醫乃仁術,良相同功,立誌當堅,宅心宜厚,開卷有益,熟讀聖賢,學無常師,擇善而從(cong) 。”陳凱佳認為(wei) ,教師口頭上講的知識學生並不一定能切身感受到,學習(xi) 中醫的過程需要不斷閱讀經典,補充知識,增進思考。
“西醫是推陳出新的過程,而中醫更多是一種傳(chuan) 承關(guan) 係。”陳凱佳說,中醫四大經典奠定了中醫學科的基本框架。學習(xi) 中醫時,多讀經典是鄧鐵濤教授給初入中醫領域青年學生的建議,也是陳凱佳深耕中醫學術研究多年的經驗之談。在閱讀中醫經典時,能感受到“中正平和”的生命奧秘所在。
以《黃帝內(nei) 經》為(wei) 例,陳凱佳向記者介紹了中醫經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黃帝內(nei) 經》有雲(yun)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wan) 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yu) 庭,被發緩形,以使誌生。”春天萬(wan) 物欣欣向榮,自然界新舊交替、陽氣舒展,因此人也需要順應氣候環境,早起、多登高爬山,讓身體(ti) 中的陽氣得到舒展。在她看來,“經典古籍中描述的內(nei) 容與(yu) 我們(men) 的生活十分接近,可以由此調適自己的飲食起居生活狀態,修身養(yang) 心。”
對於(yu) 研究生,陳凱佳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研究生、博士生招生時,她最看重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研究生閱讀經典不能隻停留在興(xing) 趣和了解,還需要學會(hui) 挖掘精華,尋找可運用於(yu) 臨(lin) 床、具有學術價(jia) 值的具體(ti) 內(nei) 容。”陳凱佳表示,研究生需要在閱讀中從(cong) 具體(ti) 感興(xing) 趣的研究點切入,培養(yang) 獨立的科研思維,對中醫藥進行縱深研究,提出具有一定學術創新性的觀點。她表明,缺漏的知識點可以通過後天學習(xi) 彌補,但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能力是當今很多中醫學生所欠缺的。正所謂“學而不思則罔”“盡信書(shu) 不如無書(shu) ”,隻知道讀書(shu) 而不思考,隻能被書(shu) 本牽著鼻子走,被書(shu) 本所累。
對於(yu) 中醫藥學習(xi) 有興(xing) 趣,有誌於(yu) 從(cong) 事中醫藥領域學習(xi) 、研究的年輕人,陳凱佳給出了中肯的建議。首先,她呼籲廣大學子不要忽視現實考量,學醫年限長、前期投入多,需要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同時,她也鼓勵廣大中醫藥學子,培養(yang) 一種中醫思維,留住一份學習(xi) 樂(le) 趣,學習(xi) 中醫能讓自己活出健康、成為(wei) “中正平和”的人,也能幫助身邊的人,感受到成就感和幸福感。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 實習(xi) 生 柯欣然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