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萬名大學生的特殊“寒假作業”:奔赴“三農”一線調研
48個(ge) 種類、9.2萬(wan) 餘(yu) 隻越冬水鳥,10餘(yu) 種國家一二級重點野生保護動物……寒假期間,安徽農(nong) 業(ye) 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土地資源管理專(zhuan) 業(ye) 學生張紫涵等人,在老師帶領下開展了安徽沿江濕地越冬水鳥調查與(yu) 生態係統綜合科考工作。半個(ge) 多月的時間,團隊跑了13個(ge) 皖江流域濕地單元、30個(ge) 調查觀測點,進行拍照、望遠鏡觀測、表格記錄、無人機拍攝等作業(ye) ,每天行程滿滿當當。
張紫涵所在團隊一直致力於(yu) 研究長江中下遊鶴類種群的保護與(yu) 棲息地結構性恢複課題。去年,團隊運用刀切法識別影響鶴類棲息地選擇的主要環境因素,探討鶴類棲息地綜合保護模式,並在各類自然資源科技作品比賽中嶄露頭角,今年寒假,又給了學生們(men) 寶貴的實踐時間。
觀測鳥類習(xi) 性,經常需要頂著星辰出發,伴著落日回家,即使穿著厚實,也難抵寒風刺骨。張紫涵記得,團隊在武昌湖調查時,為(wei) 更好地完成觀測和記錄任務,大家沒法戴手套,手被風吹得紅腫裂口,但沒有一個(ge) 人叫苦,“書(shu) 本上的水鳥遠沒有現實中的翱翔天空讓人激動,這份經曆太值了。”
今年寒假,安徽農(nong) 業(ye) 大學為(wei) 兩(liang) 萬(wan) 多名學生量身定製了特殊的“寒假作業(ye) ”,包括參與(yu) 一次農(nong) 情調研、體(ti) 驗一次農(nong) 事操作、掌握一項農(nong) 業(ye) 知識等農(nong) 業(ye) 實踐探索,以及青創“築夢行”、青為(wei) “誌願團”、青春“返家鄉(xiang) ”等活動。和張紫涵一樣,很多安徽農(nong) 業(ye) 大學學子利用寒假時間奔波在“三農(nong) ”一線。
該校2023級農(nong) 藝與(yu) 種業(ye) 專(zhuan) 業(ye) 碩士研究生馬牧遠從(cong) 事口腔微生物方向的研究,他選擇留在學校過寒假。早上7點30分,馬牧遠爬起床,梳洗完畢,吃完早飯,便匆匆趕往實驗室開始一天的生活。晚上9點左右,他回到宿舍,還要把一天的實驗記錄下來,翻看一遍前幾日的實驗記錄,寫(xie) 下第二天的實驗計劃。實驗之外,他會(hui) 查閱學習(xi) 大量的中外文獻資料,一方麵可以提高閱讀能力,另一方麵可以彌補實驗方向上的不足。
馬牧遠老家在山西,放假前他就跟父母商量,準備寒假留在學校專(zhuan) 心做實驗。“父母很支持我,雖然很想家,但每天通視頻電話可以隨時和他們(men) 在線聊天,彌補了不回家的遺憾。”他說。
遨遊在神秘的微生物世界,馬牧遠感覺這個(ge) 寒假很充實,作為(wei) 農(nong) 業(ye) 大學的碩士研究生,他希望自己練就過硬本領,畢業(ye) 以後回饋家鄉(xiang) 、支持鄉(xiang) 村振興(xing) ,“在哪裏過節不重要,重要的是趁著年輕,給自己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樣的“寒假作業(ye) ”讓馬牧遠的導師和老師很欣慰。“有時候,讓學生明確奮鬥目標比得到一份科研成果更重要,這也是學校係統布置‘寒假作業(ye) ’的初衷。”安徽農(nong) 業(ye) 大學學生處負責人說,農(nong) 業(ye) 大學的根在“三農(nong) ”一線,真正的學問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一線,奮鬥的未來在田間地頭,必須創造機會(hui) 讓學生到希望的田野曆練,在鄉(xiang) 土中國施展才華。
安徽農(nong) 業(ye) 大學工學院土木工程專(zhuan) 業(ye) 2021級學生葛先招,選擇回到家鄉(xiang)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莊周街道夢蝶湖社區,成為(wei) 一名誌願者。
落實煙花禁燃規定、消防安全檢查,慰問社區孤寡老人、美化社區環境,協調鄰裏糾紛……一開始,葛先招沒想到基層社區的工作如此繁雜。後來,他沉下心,從(cong) 跑腿送東(dong) 西,到打印材料,邊看邊問邊學。幾天後,他可以嚐試獨立解決(jue) 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煩心事。“社區工作多而雜,但工作人員盡心盡力完成每項工作,解民需、排民憂,讓我很感動。”這段經曆也給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他,提供了了解社會(hui) 的機會(hui) 。
“同學們(men) 利用寒假,走進田間地頭、農(nong) 家田舍,在農(nong) 業(ye) 天地中強化學農(nong) 愛農(nong) 的責任擔當,在鄉(xiang) 土大地上踐行科教報國的青春使命,契合了學校的辦學方向和定位,這份投身祖國田野的‘寒假作業(ye) ’有分量,也有意義(yi) 。”安徽農(nong) 業(ye) 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張慶亮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王磊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