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用好“千萬工程”經驗 推進鄉村全麵振興

發布時間:2024-02-28 16:5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編者按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nong) 業(ye) 基礎,推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浙江工作時親(qin) 自謀劃推動“千村示範、萬(wan) 村整治”工程,從(cong) 農(nong) 村環境整治入手,由點及麵、迭代升級,20年持續努力造就了萬(wan) 千美麗(li) 鄉(xiang) 村,造福了萬(wan) 千農(nong) 民群眾(zhong) ,創造了推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的成功經驗和實踐範例。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主題是學習(xi) “千萬(wan) 工程”經驗,推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在實踐中,“千萬(wan) 工程”經驗怎麽(me) 學?各地有哪些好的經驗做法?本期光明視野聚焦這一主題。

  【一線講述】

  環境整治帶來“美麗(li) 經濟”

  講述人:湖南省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萬(wan) 佛山鎮黨(dang) 委書(shu) 記 粟盛輝

  民族要複興(xing) ,鄉(xiang) 村必振興(xing) 。近年來,我們(men) 有力有序有效用好“千萬(wan) 工程”工作經驗,積極走好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道路,開啟了“千萬(wan) 工程”新的實踐探索。

  民居錯落有致,花海五顏六色,舉(ju) 起手機隨手一拍,處處是風景。我們(men) 聚焦宜居宜業(ye) 宜遊,通過開展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不斷優(you) 化農(nong) 民生活品質。通過開展“八整潔”行動、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打擂台”和“美家美婦”行動,加快推進人居環境整治。為(wei) 了鞏固發展美麗(li) 宜居村莊建設成果,我們(men) 鎮通過多點聯合,逐步打造溪上村、石岩村、木腳村聯村旅遊示範帶。

  顏值提升了,接下來如何把人居環境整治成效轉化為(wei) “美麗(li) 經濟”,讓“和美鄉(xiang) 村”變成“村強民富”呢?我們(men) 又琢磨起辦法來。

  我鎮杏花村大力發展蘭(lan) 花產(chan) 業(ye) ,引入企業(ye) 及合作社15家,從(cong) 業(ye) 商戶55家,覆蓋蘭(lan) 花、種苗培養(yang) 等產(chan) 品,年產(chan) 值數百萬(wan) 元。蘭(lan) 花產(chan) 業(ye) 不僅(jin) 讓村民們(men) 生活美了起來,也讓村民錢袋子鼓了起來。

  我鎮還建成了全縣首家投產(chan) 發電的協和風電場,進一步豐(feng) 富了農(nong) 文旅融合發展新業(ye) 態,不斷擴大鄉(xiang) 村旅遊品牌效應。

  我們(men) 憑借豐(feng) 富的生態自然資源和獨特的侗族風情,建成了4A級景區1個(ge) 、3A級景區3個(ge) 以及玉帶河國家濕地公園和麒麟山自然保護區,培育了生態旅遊、森林康養(yang) 、休閑露營等新業(ye) 態,助力建設全國文旅融合發展示範縣。2023年全鎮村集體(ti) 經濟總收入達1891.06萬(wan) 元。

  錢袋子鼓了,精神文明也要“更上一層樓”。在我鎮木腳村委會(hui) 積分兌(dui) 換超市裏,貨架上整齊擺放著沐浴露、衣架、抽紙等各類生活用品,村民們(men) 隻要通過參加村裏組織的公益活動就能獲得積分,並兌(dui) 換不同分值的獎品。

  目前,全鎮各村(社區)建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春節聯歡活動”“重陽節老年協會(hui) 文藝表演”“送戲下鄉(xiang) ”等鄉(xiang) 村文明建設係列活動,不斷豐(feng) 富人們(men) 的精神生活,文明鄉(xiang) 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形成。

  農(nong) 文旅融合 日子更紅火

  講述人:河北省灤州市古城街道教場村報賬員、民宿經營者 王俊傑

  10年前,我嫁到灤州市古城街道教場村時,全村500多口人隻有251畝(mu) 耕地,鄉(xiang) 親(qin) 們(men) 種些玉米、花生和黃豆。壯勞力外出打工賺的錢是各家各戶的主要收入來源。

  村子緊鄰灤河道,河道邊就是灤州古城與(yu) 新城間的主路,車輛川流不息。2014年,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兼村委會(hui) 主任魏向朝在自家建起村裏第一個(ge) 大棚,種上了草莓。“草莓采摘”的廣告牌往路邊一插,過往的遊客就來了,當年掙了2萬(wan) 多元。第二年,向朝種植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成立了,村民們(men) 看到搞休閑農(nong) 業(ye) 比種花生收入高不少,紛紛以土地流轉的方式入了股,建大棚、搞采摘。

  來摘草莓的遊客多了,村裏開始改善環境。村幹部帶領大夥(huo) 粉刷院牆、栽樹種花。主街兩(liang) 側(ce) 設置了十二生肖景觀雕塑和展現農(nong) 耕生活的泥塑群雕,院牆也畫上了一幅幅農(nong) 耕圖,這些雕塑、牆畫引得遊客紛紛拍照打卡。

  環境變好了,怎樣進一步提高村民收入呢?村幹部又圍繞著如何發展多元農(nong) 村經濟,推進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進一步提高村民收入動起了腦筋。

  我們(men) 村距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灤州古城隻有1公裏遠。村幹部了解到景區住宿容量有限,便鼓勵村民騰出閑置房屋開辦民宿、農(nong) 家院。我家正好有幾間閑置房,可以做民宿。效益初顯,我又投資40多萬(wan) 元把平房翻蓋成二層樓,有12間客房和小超市,生意一直挺紅火。

  村裏喜人的變化越來越多。公共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了,排水接入城市網管,家家戶戶通上了燃氣、網絡,大夥(huo) 經營民宿的積極性更高了。現在,全村170戶村民中有130戶加入合作社,除了果蔬采摘,經營民宿的有102家,各檔次客房1000多間,年接待遊客10萬(wan) 人次。壯勞力依然在外打工,婦女邊照顧老人孩子、邊開民宿,一年在家就能掙五六萬(wan) 元。

  教場村曆史悠久。這幾年,村裏深入挖掘曆史文化,打造鄉(xiang) 村旅遊“升級版”。我們(men) 村退休教師王自治撰寫(xie) 出版了《教場史話》。村裏邀請北京民俗文化專(zhuan) 家打造了村史館,還完成了古灤州八景之一“金泉渠月”的複建。每到節假日,村北停車場不僅(jin) 停滿了周邊省市的私家車,還來了不少遼寧、山東(dong) 、內(nei) 蒙古等地的旅遊大巴。

  通過借力灤州古城開發鄉(xiang) 村旅遊資源、發展服務型經濟,全村年收入300餘(yu) 萬(wan) 元。“農(nong) 業(ye) +民宿+觀光”農(nong) 文旅融合模式推進了我們(men) 教場村的全麵振興(xing) ,村民生活越來越富足,精神麵貌煥然一新。今年,村幹部又開始嚐試西紅柿新品種種植和采摘,這種西紅柿也正像我們(men) 村,個(ge) 頭不大,卻紅紅火火,還有滋有味!

  資源整合激活集體(ti) 經濟

  講述人:內(nei) 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納日鬆鎮勿圖溝村村民 馮(feng) 進才

  10年前,我回村搞起了養(yang) 殖,喂了些牛、羊,一年下來,通過聚合公司就賣了10萬(wan) 塊錢。我還是咱聚合公司的員工,承包衛生清掃和鐵路巡查,早上起來先去巡查鐵路,順便把垃圾撿了,巡查完回來喂牛羊,兩(liang) 不耽誤。一個(ge) 月光是工資收入就有4600元。

  這個(ge) 聚合公司,是咱納日鬆鎮集合19個(ge) 村、2個(ge) 社區入股成立的鎮屬國有企業(ye) ,與(yu) 境內(nei) 80家工礦企業(ye) 簽訂“工業(ye) 反哺農(nong) 業(ye) 、二產(chan) 拉動一產(chan) ”的長期合作協議,全年營業(ye) 收入有1.8億(yi) 元。

  我們(men) 村有3座煤礦、6家洗煤廠、2家汽車運輸公司、1家加油站。依托這些資源,我們(men) 成立了遠宏工程機械公司,2023年通過承攬駐地企業(ye) 的綠化工程、保潔服務、土地治理、道路修建等項目,加上聚合公司的50萬(wan) 元分紅,村集體(ti) 經營性收入超過了2600萬(wan) 元。

  今年,我們(men) 還要建設通道經濟產(chan) 業(ye) 園,投入4000萬(wan) 元發展礦山支護、餐飲住宿等,進一步把村集體(ti) 經濟做大做強,促進農(nong) 民增收致富,托起村民穩穩的幸福。

  “一宅變多園” 鄉(xiang) 村換新顏

  講述人:河南省項城市丁集鎮東(dong) 街行政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 劉俊華

  我所在的東(dong) 街行政村是河南省項城市丁集鎮的一個(ge) 普通村落,幾年來,“千萬(wan) 工程”在我們(men) 村落地生根,讓村子徹底變了樣。

  2021年開始,從(cong) 人居環境整治到黨(dang) 支部領辦合作社,我們(men) 村一點點發生了變化。3年來,水清岸綠的鄉(xiang) 村,又回到了咱老百姓的生活中。

  3年前我任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zhong) 看的是幹部。為(wei) 了改善村裏的生活環境,我組織大家捐款捐物,黨(dang) 支部帶頭幹,監委會(hui) 監督辦,村民主動參與(yu) ,不到兩(liang) 個(ge) 月的時間建成了1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廣場,60多米的文化長廊,村內(nei) 11個(ge) 胡同全部進行了硬化、亮化、美化。

  人居環境整治是個(ge) 難題,必須常態長效。村裏成立了黨(dang) 旗紅誌願服務隊、巾幗誌願服務隊、少年先鋒隊、老年宣傳(chuan) 隊、鄉(xiang) 賢助力隊等民間組織,確保人居環境工作達到“五有”,即每天有行動、每周有點評、半月有觀摩、每月有考核、季度有獎懲。

  同時,我們(men) 按照“一戶一策、一院一景、宜林則林、宜花則花、宜園則園”的原則,彰顯原生態鄉(xiang) 土特點,融入現代化生活元素,建起菜園、果園、花園、遊園,使得“一宅變多園”。村裏那些以前無人居住的院落經過改造,變成了耕讀教育園、國學講堂園、日間照料園、街心小花園……大家平時都喜歡來轉轉。此外,我們(men) 還積極開展“五美庭院”“最美胡同”“十星級文明戶”等評選活動,提升了廣大村民的生態文明意識。

  人居環境改善了,村民們(men) 生活得更加舒心快樂(le) ,我們(men) 的幹事熱情也越來越高漲。我們(men) 探索以黨(dang) 支部領辦合作社的路子,合作社把分散的土地整合起來,集約經營,進行規模化種植,農(nong) 忙時節,優(you) 先招用社員到合作社打零工,讓他們(men) 在家門口就業(ye) 。

  村黨(dang) 支部領辦合作社後,村民收入明顯提高。2023年全村508畝(mu) 土地全部入股合作社,村集體(ti) 經濟收入63.93萬(wan) 元。春節前,我們(men) 村進行了第二次分紅,入社178戶村民每畝(mu) 土地喜獲分紅1300多元,大家都樂(le) 嗬著呢。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尚文超、郝澤華、耿建擴、陳元秋、王勝昔、龍軍(jun) 、禹愛華、高平、王瀟)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28日 07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