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助推高質量發展 如何發動科技創新的“新引擎”

發布時間:2024-03-11 14:54: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作為(wei) 一名農(nong) 業(ye) 科學研究工作者,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戚益軍(jun) 需要“潛入”植物細胞內(nei) 的微觀世界,與(yu) 核酸分子打交道。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他的視野轉向與(yu) 農(nong) 業(ye) 科研相關(guan) 的宏觀領域,提交了關(guan) 於(yu) 提高我國耕地自主經營效益和加強動植物保護體(ti) 係建設兩(liang) 份提案。

  在植物非編碼小核酸研究上深耕了近20年,戚益軍(jun) 發現和命名了多種新型小核酸。“20多年來,科學家們(men) 正不斷破譯基因組中的‘暗物質’,即非編碼核酸的功能密碼。”戚益軍(jun) 說,“但這蘊藏生命奧秘的‘密碼本’,我們(men) 至今僅(jin) 僅(jin) 讀懂了寥寥幾頁。”

  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加快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充分發揮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優(you) 勢,全麵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強化基礎研究係統布局,長期穩定支持一批創新基地、優(you) 勢團隊和重點方向,增強原始創新能力”。這讓戚益軍(jun) 感受到國家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對原創性、前沿性基礎研究不斷加大經費投入的強烈信號。

  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hui) 議首場“部長通道”上,科技部部長陰和俊提到,“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推動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有力支撐。”去年,我國在量子技術、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正式投產(chan) ,C919大飛機實現商業(ye) 運營,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組件出口增速喜人。“我國科技事業(ye) 發展呈現新氣象。”陰和俊說。

  提前布局“新賽道” 科技創新要“未雨綢繆”

  10多年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生導師張振濤與(yu) 企業(ye) 談起二氧化碳熱泵時,對方一臉茫然。幾年後,當張振濤要把“溫室氣體(ti) ”做成新型儲(chu) 能資源時,那時能理解的人還寥寥無幾。

  前瞻性科研項目的推進往往麵臨(lin) 材料短缺的問題。在國內(nei) ,張振濤帶著學生跑了多家企業(ye) ,找不到一台二氧化碳壓縮機,甚至配套組裝的閥門等零部件都一件難求。

  “我們(men) 在科研中預測到二氧化碳的利用對未來會(hui) 產(chan) 生巨大的影響。”在“雙碳”目標提出之前,2012年左右,張振濤開始研究二氧化碳儲(chu) 能和壓縮製冷、熱泵技術。最終,張振濤團隊完成了液態二氧化碳儲(chu) 能技術的突破,可以提供適應多場景的二氧化碳儲(chu) 能係統項目建設與(yu) 技術服務。有投資者主動找過來,技術在央企設備中得到了運用。如今,去企業(ye) 走訪,張振濤再談起二氧化碳儲(chu) 能技術,在場的人員不僅(jin) 能立刻理解,還紛紛尋求技術合作。

  “從(cong) 這個(ge) 非常細分的領域,我能夠深刻地感受到,技術進步能推動行業(ye) 發展。在城市發展需要新生產(chan) 力、新動能的時候,新賽道的提前布局為(wei) 能源發展貢獻了新力量。”張振濤說。

  奔跑了18年,在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交通大學教授鍾章隊看來,自從(cong) 2006年成立軌道交通控製與(yu) 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之後,布局基礎理論研究、加強原始創新能力的腳步加快了,“18年的發奮圖強,我國在科學前沿研究的綜合實力強大起來了”。

  作為(wei) 我國較早開展高速鐵路信息通信研究的專(zhuan) 家,30年來,鍾章隊的研究成果被廣泛應用在青藏鐵路、京滬高鐵等工程建設中。在他看來,科技創新是協同發展的結果,會(hui) 跟隨產(chan) 業(ye) 鏈、生態鏈展開全鏈條創新。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誰提前掌握了創新的主動權,形成原創性、變革性、顛覆性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誰就掌握了發展的主動權。“以科技創新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是大勢所趨,也是高質量發展的迫切要求。”陰和俊說。

  培養(yang) “向科學進軍(jun) ”的科技人才隊伍

  加快科技強國建設的步伐,關(guan) 鍵在於(yu) 要建設一批規模宏大、勇於(yu) 創新的拔尖創新人才。

  3月5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hui) 議首場“部長通道”上,陰和俊舉(ju) 例說,北鬥導航、探月工程等重大工程中到處都能看到年輕人的身影,許多團隊的平均年齡剛過30歲,“許多國家是很羨慕的”。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工航天三江四部科技委委員李秀敏對此深有感觸。她告訴記者,青年科技人才是航天事業(ye) 人才隊伍的主力軍(jun) ,以她所在的中國航天科工航天三江四部為(wei) 例,35歲以下青年科技人員占比已超過60%。

  “航天事業(ye) 的精髓在於(yu) 匯聚集體(ti) 的智慧,我們(men) 的青年人才是推動創新創造的生力軍(jun) ,共同鑄就了航天領域的創新力量。”李秀敏深知青年人才培養(yang) 的重要性。她認為(wei) ,要有針對性地培養(yang) 青年技術骨幹,打造知識結構互補,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複合型技術門類聚集的人才梯隊,讓他們(men) “擔主角、挑大梁”,才有可能早日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人才培養(yang) ,是全國政協委員、貴州大學物理學院院長江陽最關(guan) 心的話題。對西部地區高校來說,江陽認為(wei) ,第一個(ge) 問題是如何解決(jue) 人才規模的問題,要創新營造出培養(yang) 人、留住人、發展人的良好氛圍;第二個(ge) 問題是要不斷打破傳(chuan) 統的評價(jia) 體(ti) 係,不以論文指標去進行單一評價(jia) ,適當降低考核頻率,為(wei) 原創性研究提供包容和發展的空間。

  “積極引導青年科研工作者投身創新型工作,鼓勵他們(men) 敢於(yu) 試錯,探索無人區,並給予充分的試錯安全感,才能讓一批青年人成為(wei) 科技創新的中堅力量。”江陽說。

  “高校是培養(yang) 從(cong) 事科學研究隊伍的主力軍(jun) 。”全國政協委員、河北大學教授萬(wan) 師強建議,要加大對高校資源的有效投入,形成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氛圍,優(you) 化分類評價(jia) 體(ti) 製,讓人才能在優(you) 質土壤中“茁壯成長”。

  針對“十年磨一劍”的基礎研究話題,在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hui) 議第二次全體(ti) 會(hui) 議上,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委主委陳群提到,對基礎研究人員,完善“非升即走”考核模式,延長評價(jia) 周期,使青年科技人員敢於(yu) 承擔周期長、難度大的科研。

  正如陰和俊在答記者問中所說,“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yang) 要趕早一點、寬鬆一點、麵寬一點,跟得緊一點。”

  科技創新,既重“科學”也要“重技術”

  在履職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合肥合鍛智能製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嚴(yan) 建文參與(yu) 了多項調研,其中包括國產(chan) 大飛機發動機製造存在的問題、國產(chan) 芯片發展的路徑等。從(cong) 一個(ge) 工業(ye) 人的角度來看,要實現科技創新,走向工業(ye) 強國還需要在技術應用上“做苦工”。

  嚴(yan) 建文把科技創新的概念拆分成科學理論創新與(yu) 技術應用創新兩(liang) 個(ge) 詞匯。兩(liang) 個(ge) 概念代表著兩(liang) 種核心競爭(zheng) ,要並駕齊驅,同步發展。他以汽車行業(ye) 的迭代史為(wei) 例,當產(chan) 業(ye) 線不斷迭代,新科學技術研發投入到工藝的提升,百姓就能切實感受到交通工具的升級換代,提升生活的幸福指數。

  但現實的問題是,技術落地的速度還“跟不上趟”,工業(ye) 製造的水平還麵臨(lin) “加油提速”的問題。嚴(yan) 建文認為(wei) ,在呼籲科技創新的時代,工程一線的實際轉化仍然需要得到重視。他呼籲,盡快製定中國工業(ye) 發展路線圖,落實短缺技術能力建設的路線和方向,安排科學的趕超時間表。

  3月5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hui) 議首場“部長通道”上,國務院國有資產(chan) 監督管理委員會(hui) 主任張玉卓也提到此類問題。他說:“自主創新對中央企業(ye) 來講,我感覺要‘頂天立地’。”在“頂天”方麵,中央企業(ye) 承擔起大量的大科學工程,產(chan) 出了一些大的成果,但在“立地”方麵,特別是在“根技術”等方麵還有不小的差距。

  張玉卓強調,我們(men) 鼓勵中央企業(ye) 進一步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特別是帶有目標導向的基礎研究的投入。

  張振濤對此也深有體(ti) 會(hui) 。從(cong) 基礎研究到實現技術突破,他們(men) 走了10多年;從(cong) 技術突破到投入應用,又走了7年時間。如今,張振濤團隊仍然在進一步研究,探索二氧化碳動力裝備的共性問題。他說:“要打通理論和應用的通道,把科技創新變成實實在在的生產(chan) 力。”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台長沈誌強建議,進一步提升科學產(chan) 出效益,確保每一項大科學設施都能發揮其最大潛能,全麵提升我國“大設備”產(chan) 出“大成果”效能,確保每一項設施都能成為(wei) 創新成果和創新人才的重要基地,為(wei) 我國科技自立自強奠定堅實的人才和技術基礎。

  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創新成果、創新人才、自立自強成為(wei) 討論的高頻詞。聽了政府工作報告,戚益軍(jun) 備受鼓舞,希望“國家的政策可以盡快落到實處,早日解決(jue) 科技創新機製體(ti) 製問題,為(wei) 基礎研究的自由探索提供充分的發展空間,激發科研人員更大創新潛力”。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楊潔 邱晨輝 張渺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