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來教育的“中國方案”
【專(zhuan) 家視角】
展望全球,人類已經進入數字化、平台化和智能化時代,麵對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迭代,全球教育麵臨(lin) 新的機遇和挑戰,即如何重新定義(yi) 並重塑教育,以培養(yang) 出能引領時代發展的新型人才,促進世界和平與(yu) 社會(hui) 進步。麵向未來,我們(men) 要敢於(yu) 擔當,大膽創新,探索形成未來教育的“中國方案”。
中國教育麵臨(lin) 趕超和引領的機遇
當前,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已吹響了全球教育變革的號角。在數字化時代,簡單傳(chuan) 授知識的教育已經不再適應實際需求,特別是人工智能的出現和持續迭代,迫使教育探索全人和全民教育的新理念新範式。未來人才要能夠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和智能機器人為(wei) 人類創造新生活和新世界,不僅(jin) 需要專(zhuan) 業(ye) 技能,更需要深厚的素養(yang) ,具備全球視野、批判性精神、高階思維、跨學科能力、虛實結合的協作力、極強的想象力、創造性解決(jue) 問題的智慧、數字素養(yang) 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等等。因此,社會(hui) 化學習(xi) 及個(ge) 性化、興(xing) 趣驅動的終身學習(xi) 成為(wei) 必然,而能夠支撐這樣的學習(xi) 需求的未來教育必須是人機融合、超越校園、跨越國界的。
這既是挑戰,也是中國教育趕超和引領的機遇。全球教育體(ti) 係現在正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就看誰動身早、思路對、方向準、有智慧、跑得快!數字化時代充滿不確定性、模糊性、複雜性和易變性(UACC),相對於(yu) 西方擅長的解析哲學,中國人習(xi) 慣的整體(ti) 思維更有利於(yu) 應對UACC環境,中國人對模糊性和複雜性的忍耐力以及強大的韌性,有助於(yu) 發展出引領未來的教育理念和實踐。戰略上講,全球數字化轉型對中國教育是一次重要機遇,不能等待或猶豫甚至焦慮,一定要立即行動,大膽探索如何利用數字化重塑教育,進而引領未來教育。關(guan) 鍵在於(yu) ,我們(men) 要掙脫內(nei) 卷,抓住機會(hui) ,敢於(yu) 突破,大膽創新,智慧行動,立誌於(yu) 給未來教育一個(ge) “中國方案”。
與(yu) 現代技術共舞,創造教育新價(jia) 值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在2023年的爆炸式發展,打破了原有的“人力—資本”經濟結構,通過“科技—產(chan) 業(ye) —就業(ye) —教育—社會(hui) ”的互動,正在動搖傳(chuan) 統科教係統的根本。首先,人工智能將改變知識的生產(chan) 、獲取和應用方式,“知識性”教學模式麵臨(lin) 生存危機;其次,人工智能及其應用將衝(chong) 擊社會(hui) 人才供需結構,高校專(zhuan) 業(ye) 設置、支撐體(ti) 係麵臨(lin) 重新構建;再次,人工智能輔助科研促成科技奇點,傳(chuan) 統科研體(ti) 係麵臨(lin) 重構風險。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ti) 學習(xi) 時強調:“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you) 勢的重要突破口。進一步推進數字教育,為(wei) 個(ge) 性化學習(xi) 、終身學習(xi) 、擴大優(you) 質教育資源覆蓋麵和教育現代化提供有效支撐。”數字化已成為(wei) 世界範圍內(nei) 教育轉型的重要載體(ti) 和努力方向,2024世界數字教育大會(hui) 提出教育數字化是全球範圍內(nei) 教育變革的戰略選擇與(yu) 關(guan) 鍵舉(ju) 措;智能化是教育變革的重要引擎,為(wei) 推動科學教育與(yu) 文化教育有機結合,服務人的全麵發展創造了無限可能;發展數字教育,關(guan) 鍵在應用,潛力在共享,生命力在創新;開放合作是數字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應合作發揮數字技術優(you) 勢,促進數字教育包容性發展等等,可謂吹響了積極推動教育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號角。
如何利用數字化重塑教育?總體(ti) 講,要重新理解數字化時代各類人才的素養(yang) 結構,重構教學主體(ti) 觀念,探索人機協同的教學範式。教師需要探索人機協同的新教學方式,學生要養(yang) 成人機協同的學習(xi) 習(xi) 慣、自我提升與(yu) 成長習(xi) 慣,學校要重建人機協同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教育體(ti) 係,教育管理部門需要製定支持教育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政策和改革措施。具體(ti) 講,數字化時代,以學生成長為(wei) 目標、興(xing) 趣驅動、人機融合、數智技術支持、個(ge) 性化、問題(研究)導向、終身學習(xi) 的育人模式逐步形成。教育亟須探討如何培養(yang) 人“區別於(yu) 機器或駕馭機器”的能力,重建相應的培養(yang) 方案、課程體(ti) 係、教學過程、評估方式及育人環境。與(yu) 此同時,根據數字化時代的產(chan) 業(ye) 和市場變化,調整大學的專(zhuan) 業(ye) 體(ti) 係、培養(yang) 模式、育人環境、校產(chan) 融合方式的設計,如強化數字素養(yang) (計算機智能、AI應用、人機協作等)和創業(ye) 素養(yang) 以及社會(hui) 責任和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在過去強調專(zhuan) 業(ye) 性思維培養(yang) 的基礎上,加強對學生批判性思維和解決(jue) 複雜問題的高階思維的培養(yang) 。
總之,在數字化、平台化、智能化背景之下,中國教育要敢於(yu) 擔當,大膽創新,為(wei) 未來教育形成“中國方案”;同時,要發揮平台作用與(yu) 窗口使命,扮演好“凝聚劑”“發酵劑”角色,引領和促進國際產(chan) 業(ye) 創新生態的搭建,為(wei)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貢獻智慧和力量。
(作者:席酉民,係西交利物浦大學執行校長、利物浦大學副校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