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拓展“兩山”轉化路徑 促進鄉村生態振興

發布時間:2024-03-13 15:0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王波(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農(nong) 村環境保護中心主任)

  生態振興(xing) 是鄉(xiang) 村“五大振興(xing) ”之一,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和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的重要結合點。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nong) 村最大優(you) 勢和寶貴財富。農(nong) 村生態環境好了,土地上就會(hui) 長出“金元寶”,生態就會(hui) 變成“搖錢樹”,田園風光、湖光山色、秀美鄉(xiang) 村就可以成為(wei) “聚寶盆”,生態農(nong) 業(ye) 、森林康養(yang) 、鄉(xiang) 村旅遊等就會(hui) 紅火起來。

  鄉(xiang) 村振興(xing) 要加強鄉(xiang) 村生態保護修複,持續改善農(nong) 村人居環境,把生態治理和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有機結合起來,做大做強有機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鄉(xiang) 村旅遊、休閑農(nong) 業(ye) 等產(chan) 業(ye) ,拓寬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的路徑,實現生態“含金量”和發展“含綠量”同步提升。

  探索“生態修複+”模式,提升鄉(xiang) 村生態福祉。該模式針對自然生態係統被破壞或生態功能缺失的鄉(xiang) 村地區,統籌生態修複和生態惠民,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因地製宜發展惠民產(chan) 業(ye) ,將生態修複與(yu) 生態產(chan) 業(ye) 發展相結合,在恢複生態係統功能和增加生態供給的同時,將生態產(chan) 品的價(jia) 值附著於(yu) 農(nong) 產(chan) 品、工業(ye) 品、服務產(chan) 品的價(jia) 值中,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例如,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將潘安湖采煤塌陷區建成國家濕地公園,為(wei) 周邊區域提供優(you) 質生態產(chan) 品,並帶動產(chan) 業(ye) 綠色轉型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實現生態、經濟、社會(hui) 等綜合效益。

  探索“環境整治+”模式,打造宜居宜業(ye) 和美鄉(xiang) 村。該模式針對人居環境“髒亂(luan) 差”的鄉(xiang) 村地區,學習(xi) 運用“千萬(wan) 工程”經驗,以實施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工程為(wei) 抓手,以建設和美鄉(xiang) 村為(wei) 導向,統籌推進環境整治與(yu) 設施建設、產(chan) 業(ye) 發展、鄉(xiang) 風文明等,解決(jue) 與(yu) 農(nong) 民生產(chan) 生活息息相關(guan) 的廁所、汙水、垃圾等關(guan) 鍵小事,提升鄉(xiang) 村美麗(li) “顏值”,培育特色生態產(chan) 業(ye) ,讓“好風景”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好錢景”。例如,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通過20多年持續實施“千萬(wan) 工程”,把全縣所有村全部打造成美麗(li) 鄉(xiang) 村。同時,積極發展觀光旅遊,推動茶產(chan) 業(ye) 等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發展,探索走出一條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之路。

  探索“生態農(nong) 業(ye) +”模式,推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該模式針對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突出的鄉(xiang) 村地區,按照生態工程學原理,推廣種養(yang) 結合、生態健康養(yang) 殖等方式,推進農(nong) 業(ye) 資源利用集約化、投入品減量化、廢棄物資源化、產(chan) 業(ye) 模式生態化;同時,依托優(you) 質農(nong) 產(chan) 品、優(you) 美自然環境、特色文旅資源等,實施農(nong) 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發展特色生態產(chan) 業(ye) ,打造鄉(xiang) 土特色品牌,發展生態旅遊新業(ye) 態,增加農(nong) 產(chan) 品附加值和農(nong) 民收入,推動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例如,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金庭鎮依托區位優(you) 勢、特色產(chan) 品和曆史文化,發展生態農(nong) 業(ye) ,打造洞庭山碧螺春等品牌,培育農(nong) 事體(ti) 驗和文化旅遊,實現農(nong) 文旅深度融合發展。

  探索“清潔能源+”模式,增添鄉(xiang) 村綠色新動能。該模式基於(yu) 清潔能源豐(feng) 富、土地資源充沛等優(you) 勢,通過實施農(nong) 村光伏、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項目,推動清潔能源優(you) 勢轉化為(wei) 產(chan) 業(ye) 發展優(you) 勢,帶動百姓就地增收致富,助力國家“雙碳”戰略。在“光伏+”模式方麵,利用建築屋頂、院落空地、設施農(nong) 業(ye) 、集體(ti) 閑置土地等,通過屋頂光伏、農(nong) 光互補、牧光互補、漁光互補等方式,推進光伏發電發展,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綠色新動能。在生物質利用方麵,利用畜禽糞便、秸稈等,發展生物天然氣和沼氣,助力改善人居環境,服務取暖用能。例如,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鎮王堂村的農(nong) 光互補項目,通過“光伏+產(chan) 業(ye) ”跨界整合,在提供綠色電力的同時,將光伏板下撂荒地開發成蔬菜基地,既提升土地資源效率,又帶動村民“家門口”就業(ye) 。

  探索“製度創新+”模式,加快鄉(xiang) 村自然資本增值。該模式針對生態環境優(you) 良、生態產(chan) 品富足的鄉(xiang) 村地區,通過建立資源權益交易、生態補償(chang) 等製度,解決(jue) 生態產(chan) 品“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等問題。在權益交易方麵,通過政府管控或設定限額等方式,健全碳權、能權、水權、排汙權等交易機製,創造生態產(chan) 品交易需求,引導和激勵利益方交易。在生態補償(chang) 方麵,按照“誰受益、誰補償(chang) ,誰保護、誰受償(chang) ”的原則,由政府或生態受益地區以資金補償(chang) 、產(chan) 業(ye) 扶持等方式向生態保護地區購買(mai) 生態產(chan) 品。例如,福建省龍岩市武平縣在全國率先開展林權抵押貸款,探索林下空間流轉利用,發展林下經濟、生態旅遊,把荒山育成“綠山”,讓農(nong) 民捧上“金山”,讓發展有了“靠山”,實現“林地變股權、農(nong) 戶當股東(dong) 、收益共分享”。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13日 05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