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丨國產手機迭代出新靠什麽?聚鏈成群釋放製造業新優勢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今年兩(liang) 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ge) 首要任務,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製造業(ye) 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產(chan) 業(ye) 鏈高效協同的先進製造業(ye) 集群是中國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的一個(ge) 縮影。如何看待產(chan) 業(ye) 鏈協同創新所釋放出的製造業(ye) 新優(you) 勢,又如何去理解跨國企業(ye) 立足中國的產(chan) 業(ye) 鏈“在中國、為(wei) 中國”的本土化戰略,今天讓我們(men) 走進工廠一線,進行調查。
走進手機賣場,不少消費者前來選購新機,數據顯示,2023年國產(chan) 品牌手機國內(nei) 市場出貨量累計2.31億(yi) 部,占同期手機出貨量接近八成。其中,折疊屏手機成為(wei) 不少人青睞的對象。
近幾年,折疊屏銷量持續增長,呈現快速上升趨勢,各主流廠商都在加碼折疊屏手機賽道。自2019年正式推向市場以來,折疊屏幕技術日益成熟,輕薄化正是一個(ge) 重要的表現,不到5年間,折疊屏手機折疊起來的厚度已經從(cong) 約17毫米降低至9.9毫米,甚至更低。
在位於(yu) 深圳坪山區的一條150米長的智能化生產(chan) 線上,每28.5秒就會(hui) 下線一台最新款的智能手機。2023年,這裏下線了超過百萬(wan) 台折疊屏手機,並被運往全球100多個(ge) 國家。
智能手機行業(ye) 高度依賴供應鏈的協同配合,要維持精準的生產(chan) 節拍,除了智能化產(chan) 線,還需要完備的產(chan) 業(ye) 鏈和供應鏈的支持。
在珠三角,1部手機裏95%的零部件可以在1小時通勤圈內(nei) 配齊。不同於(yu) 普通的直屏手機,折疊屏手機對屏幕組件、機身內(nei) 部器件堆疊的要求更高。如今,折疊屏手機厚度哪怕再降低0.1毫米,也是對研發和生產(chan) 能力的極致考驗。
手機品牌廠商負責人趙明:0.1毫米就需要把原來的手機整個(ge) 重構,比如屏幕的模組、驅動的芯片,器件太高也放不進這麽(me) 薄的折疊屏當中,一般我們(men) 看到的手機電池單邊就要四五個(ge) 毫米,根本不可能放在折疊屏裏麵。
基於(yu) 深圳以及珠三角完整的產(chan) 業(ye) 生態,來自“鏈主”企業(ye) 的每一個(ge) 創新需求,對於(yu) 供應鏈上下遊企業(ye) 而言是挑戰,更是一次升級的機遇。解決(jue) 電池的輕薄度問題,成為(wei) 手機品牌商和供應鏈的一場雙向奔赴。
某電池廠商手機產(chan) 品設計負責人許玉江:其實我們(men) 作為(wei) 電芯開發團隊來說,特別需要有一個(ge) 比較旗艦的手機廠商,能夠挖掘到我們(men) 新技術的一些亮點。如果沒有的話,我們(men) 的技術可能還要再儲(chu) 備五年、十年,一直都沒有辦法量產(chan) 。
這家電池企業(ye) 研發了不少技術,有的已經孵化了超過十年,卻因為(wei) 沒有終端產(chan) 品需求而無法推向市場。正是9.9毫米超薄折疊屏手機的設計研發需要讓他們(men) 看到了希望。雙方通過聯合研發攻關(guan) ,將矽碳負極材料技術引入,生產(chan) 出了電池厚度僅(jin) 為(wei) 2.72毫米,容量達5000毫安時的超薄卡片電池。這樣的協同創新成果不僅(jin) 讓手機廠商突破技術瓶頸,也讓這家供應鏈企業(ye) 有了新的發展動力。
不僅(jin) 是電池,這款折疊屏手機所使用的屏幕、鉸鏈、軸蓋等核心部件,都是手機廠商與(yu) 本土上下遊產(chan) 業(ye) 鏈的合作,共同開發完成。2023年,深圳GDP達3.46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6%,各行政區中,以產(chan) 業(ye) 立區為(wei) 特色的坪山區增速高達18%,位居全市各行政區之首,產(chan) 業(ye) 鏈的聚集效應扮演了至關(guan) 重要的角色。
深圳市坪山區發展和改革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黃堃:其實一個(ge) 鏈,如果一個(ge) 產(chan) 業(ye) 在一個(ge) 轄區裏麵越集聚,它的虹吸效應就會(hui) 越來越強,18%的增速構成裏麵接近七成是工業(ye) ,七成裏麵90%以上是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高新技術企業(ye) ,所以我們(men) 這麽(me) 多年特色鮮明的產(chan) 業(ye) 立區迎來了一個(ge) 爆發的增長時期,跟我們(men) 前期的鋪墊是分不開的。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過深度參與(yu) 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分工而成為(wei) 全球製造中心。如今,圍繞製造業(ye) ,特別是高技術製造業(ye) 所形成的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正成為(wei) 新的發展優(you) 勢,不少外資企業(ye) 越來越看重中國超大規模的本土市場以及產(chan) 業(ye) 鏈配套能力,加大了對中國市場的研發投入。今年1月,大眾(zhong) 汽車(中國)科技公司在合肥開啟全麵運營,這也是大眾(zhong) 在德國總部以外最大的研發中心。
大眾(zhong) 汽車(安徽)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葛皖鏑:借助於(yu) 這個(ge) 研發中心,我們(men) 希望及時回應中國消費者的需求,這意味著一方麵,我們(men) 要打造大眾(zhong) 汽車集團首個(ge) 專(zhuan) 屬中國市場的電動汽車平台;另外一方麵,我們(men) 希望將其開發周期縮短約30%,這樣才能夠跟上中國市場的步伐。
通過設立新的研發中心,大眾(zhong) 汽車集團將開發部門和決(jue) 策流程在合肥整合,並專(zhuan) 門開發麵向中國市場的新能源車型。這也是大眾(zhong) 希望更好利用本土先進供應鏈,推動自身創新發展的關(guan) 鍵一步。
大眾(zhong) 汽車(安徽)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葛皖鏑:我們(men) 在合肥的進展非常順利,特別是在建立強大的供應鏈方麵,僅(jin) 僅(jin) 在兩(liang) 年半左右的時間,我們(men) 就建好了智能網聯汽車中心。依托於(yu) 這個(ge) 中心,我們(men) 也因此覆蓋了從(cong) 研發到生產(chan) ,以及物流和數字營銷服務在內(nei) 的全部價(jia) 值鏈。這些我們(men) 是沒有辦法自己完成的,而是必須依托於(yu) 合作夥(huo) 伴和供應商們(men) 。
工業(ye) 和信息化科技成果轉化聯盟專(zhuan) 家委主任陳玉濤:很多外企都在積極布局中國的創新中心,過去在中國布局工廠之後,從(cong) 中國加工完,再通過中國的海關(guan) 把產(chan) 品發到全球各地去。隨著中國製造業(ye) 的崛起,中國市場本地的需求也在增加,那就要求它不得不把研發也布局到中國,它需要和中國企業(ye) 共同去發展。
選擇在合肥布局的不隻是大眾(zhong) 汽車,2023年,合肥新增外資企業(ye) 205家,創曆史新高,同比增長46.4%。當地完整的科技產(chan) 業(ye) 配套以及創新生態,正是吸引他們(men) 的關(guan) 鍵所在。對於(yu) 外資企業(ye) 而言,旺盛的市場需求是吸引其落地的重要因素,產(chan) 業(ye) 鏈企業(ye) 的集聚則是決(jue) 定他們(men) 最終紮根的“定海神針”。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質量發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員林雪萍:外國的製造業(ye) 在中國深耕有兩(liang) 個(ge) 基本邏輯,第一是中國供應鏈的效率非常高,第二中國擁有一個(ge) 單一的龐大的市場。一個(ge) 企業(ye) 選擇哪個(ge) 地方也會(hui) 考慮到當地的營商環境和產(chan) 業(ye) 生態,這就意味著一個(ge) 地方政府不僅(jin) 僅(jin) 要提高營商環境,同時也要有多元化的產(chan) 業(ye) 。
坐落在巢湖之濱的安徽創新館,從(cong) 集成電路到新能源汽車,再到新型顯示和人工智能等領域,幾乎所有合肥以及安徽的重點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都在這裏以一種全景的方式呈現。
除了“從(cong) 0到1”的原始創新成果不斷湧現,通過產(chan) 業(ye) 鏈加快推動創新成果轉化是合肥吸引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聚集,成為(wei) 製造業(ye) 科創高地的重要一環。就在今年初,安徽創新館內(nei) 舉(ju) 辦的一場創新日活動,活動的主角是已經進入中國市場40多年的美國康寧公司,而參與(yu) 策劃的則是合肥的政府部門。
自2015年來,康寧公司就與(yu) 安徽省不斷深化合作,累計在合肥、蚌埠投資項目超過10個(ge) ,涉及顯示、汽車應用等產(chan) 業(ye) ,總額超過30億(yi) 美元,作為(wei) 一家擁有百年曆史,專(zhuan) 注於(yu) 玻璃和陶瓷技術以及光學物理的跨國公司,創新研發是康寧一直以來的優(you) 勢,但如果沒有產(chan) 業(ye) 鏈企業(ye) 提供更多的應用場景,它們(men) 的創新成果也無法有效落地。
對於(yu) 康寧公司提出的需求,合肥市發改委工業(ye) 發展處處長餘(yu) 兆炳很快就能找到解決(jue) 的思路,這源於(yu) 合肥市在推進新型產(chan) 業(ye) 鏈體(ti) 係過程中所形成的一套成熟經驗,對於(yu) 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企業(ye) 的發展動態,他們(men) 有著全麵的掌握。
合肥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hui) 工業(ye) 發展處處長餘(yu) 兆炳:新型顯示產(chan) 業(ye) 全景圖上麵顯示了合肥市發展新型顯示的產(chan) 業(ye) 鏈的上遊、中遊、下遊本地的優(you) 勢企業(ye) 和龍頭企業(ye) 。有這個(ge) 全景圖其實是我們(men) 對標作戰、掛圖作戰、非常可視化的作戰。
在合肥市,像這樣由政府部門、商業(ye) 協會(hui) 、龍頭企業(ye) 以及專(zhuan) 家等多方組成的產(chan) 業(ye) 鏈專(zhuan) 班共有16個(ge) ,餘(yu) 兆炳正是新型顯示產(chan) 業(ye) 鏈專(zhuan) 班工作人員。在了解完康寧的需求後,餘(yu) 兆炳和同事們(men) 便從(cong) 這張產(chan) 業(ye) 鏈地圖入手,製定專(zhuan) 項措施,為(wei) 企業(ye) 精準匹配資源,並最終根據企業(ye) 特點,和康寧公司共同謀劃提出舉(ju) 辦創新日的想法。
康寧大中國區總裁兼總經理劉之菲:當時就碰撞了一個(ge) 主意,合肥市發改委說我們(men) 能不能以你們(men) 的技術,不單單現有產(chan) 品,包括一些在研的,包括一些從(cong) 原型要推廣到初期的市場這些技術,能不能拿出來跟上下遊產(chan) 業(ye) 鏈合作夥(huo) 伴,包括潛在客戶能做一些分享。
創新日的想法碰撞出來後,僅(jin) 僅(jin) 過了30多天就順利舉(ju) 行,活動上康寧公司發布了9項新技術,涉及顯示、人工智能、半導體(ti) 、環境科學等多個(ge) 領域。政府圍繞產(chan) 業(ye) 鏈所打造營商環境的努力,更堅定了知名外企繼續紮根中國的信心。
從(cong) 對高技術製造業(ye) 企業(ye) 的實地探訪不難看出,我國仍然擁有龐大的國內(nei) 市場、完整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以及高效的基礎設施和新技術應用等顯著優(you) 勢。立足未來,推動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chan) 業(ye) 化水平,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將有力提升我國在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和價(jia) 值鏈地位作用,助推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編輯丨高琦 朱慧容 江凱 朱平 王露瑩
攝像丨阮紅宇 李必雄 王梓浩 周廣策
剪輯丨邢永躍 周維 佟永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