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用技術激活藝術的能量

發布時間:2024-04-01 15:4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邱誌傑(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中國人工智能學會(hui) 藝術與(yu) 人工智能專(zhuan) 委會(hui) 副主任)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作為(wei) 一名高校教師和藝術家,我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場景極多:在閱讀瀏覽國外網站和數據庫時,自動翻譯功能可以幫助我跨越語言的障礙;利用人工智能軟件可以快速地查詢到所需資料,減少網絡海量搜索的時間,在備課時查證藝術家信息、作品題目和創作年份時非常便捷;在展覽時,圖像識別技術和超強的智能數據庫,可以讓多年前拍攝的老照片變成高清大照片用於(yu) 印刷,展覽海報設計和演示文稿都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提供靈感和設計草稿。

  平時,我用手機軟件輸入的方式寫(xie) 文章,它的語音識別功能很強,經過訓練之後,即使我帶有福建口音的普通話它也識別得越來越精準。利用語音識別鼠標,我用閩南話輸入語音,它都能幫我轉譯成一封英文郵件。

  我也鼓勵學生要巧用人工智能,設法把人工智能“用出花來”,在論文寫(xie) 作、藝術創作中都盡可能地開發人工智能技術使用的潛能。今天的美術教育,如果不會(hui) 用人工智能,等於(yu) 不會(hui) 用工具書(shu) 、不會(hui) 用電腦和手機。我甚至認為(wei) ,就藝術學院而言,不是說僅(jin) 僅(jin) 建立一個(ge) 人工智能藝術係就夠了,而是每個(ge) 院係,包括國畫、油畫、雕塑、美術史論等都應該開設人工智能課,把人工智能技術的學習(xi) 和應用作為(wei) 基礎課程來對待。

  對於(yu) 藝術來說,人工智能到底意味著什麽(me) 呢?

  人工智能創作之“不能”

  其實就生成圖像的速度和能力來說,人工智能的算法效能是超越人類大腦的。問題的關(guan) 鍵在於(yu) ,它隻是生成圖像,並不是畫畫。現在的人工智能不管能力多強,還隻是生成屏幕上的圖像。如果要求一個(ge) 機器人像人類畫家一樣,眼睛看著竹子,理解顏料的厚薄,精準地控製濃淡,機械臂靈巧地在不同材質的紙上或畫布上繪畫,留下或慢或快、或剛勁或舒緩的筆觸,形成一幅關(guan) 於(yu) 竹子的畫作,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認為(wei) ,不妨讓人工智能來“接管”攝影、設計和繪畫等藝術創作環節中創造含量低的部分,這樣就會(hui) 節省藝術家大量的時間精力,讓他們(men) 去專(zhuan) 注於(yu) 藝術真正應該做的事情。曆史上,攝影術的出現曾經令繪畫產(chan) 生危機,但是,真正能被攝影替代的繪畫本來就不是繪畫真正能讓人陶醉的部分。好的繪畫應該是明末清初著名畫家八大山人那種,他的繪畫作品具有獨一無二的寫(xie) 意精神和藝術魅力。優(you) 秀的藝術家是不會(hui) 被替代的,他們(men) 會(hui) 迅速地把人工智能當作輔助設計和創作的工具,讓它處理一些重複性、機械化的東(dong) 西,讓畫家集中精力做該做的事情。

  鄭板橋提出畫竹分為(wei) 三個(ge) 階段,要從(cong) “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這三種“竹子”互相貫通下來,中間是無數的感覺、判斷,不隻是信息處理,還有“手感”的拿捏。今天的人工智能繪畫離這一步還差得非常遠,它還隻是在“生成”酷似畫麵的圖像,還不是眼心手相應相生“畫”出來的。在未來的發展中,人工智能繪畫能不能做到呢?我希望它能夠做到,但首先要解決(jue) “手感”問題。我認為(wei) ,所有畫種中最難被人工智能技術取代的是水墨畫,簡單的平麵設計、字體(ti) 設計,可能最容易被取代。而難以被取代的,一定是藝術家在行筆的過程中不斷地將錯就錯、臨(lin) 時拿主意的那種藝術。

  意識到人工智能繪畫最終在手感和筆觸上的難題,我開始研發“情感驅動的人工智能書(shu) 法”項目,這個(ge) 目的是解決(jue) 中文字庫個(ge) 性化的難題。目前的中文字庫中,每個(ge) 字的寫(xie) 法都是一樣的,比如說:“張將軍(jun) 張弓搭箭射殺敵人,張府張燈結彩慶祝勝利”這句話,即使使用書(shu) 法字體(ti) 的字庫,比如選擇顏真卿的顏體(ti) 字庫,這句話中四個(ge) “張”字的寫(xie) 法還是完全一樣的,這不是書(shu) 法!讓書(shu) 法家來寫(xie) 的話,“張弓搭箭”的“張”字應該寫(xie) 得警覺勁健,“張燈結彩”的“張”應該寫(xie) 出狂喜的感覺,“張府”的“張”字應該寫(xie) 得莊重崇敬。所以,這套叫作“情感驅動”的書(shu) 法程序,希望生成的書(shu) 法能夠響應語句中蘊含的情感,從(cong) 而調整每個(ge) 字的風格。

  技術賦能傳(chuan) 統藝術

  我與(yu) 研究機構共同合作開發的“人工智能思維導圖”,其前端是一個(ge) 實時語音捕捉、語意理解、自動翻譯、生成發散聯想詞的程序。我花了很多精力去訓練這個(ge) 程序,教會(hui) 它可以具備邏輯跳躍和意象遷移的能力。擁有這樣一套程序,比如一位演講者在講話的時候,身後的投影屏幕上就能夠隨機生成話語中的關(guan) 鍵詞,進而形成思維導圖,並且它能夠隨機抓取互聯網上的相關(guan) 圖片和視頻進行展示,而不是現在通用的演示文稿形式。

  我所做的這些跟人工智能有關(guan) 的藝術工作,很大程度上都是中國傳(chuan) 統藝術資源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疊加。最近我又與(yu) 科技公司合作研究做了一個(ge) 可以和觀眾(zhong) 的身體(ti) 姿態實時互動的人工智能皮影動畫程序。這種實踐主要是為(wei) 了探索對於(yu) 皮影這種程式化極高、藝術性很強的風格,當前技術條件的軟件能否具備學習(xi) 和實現的能力。

  書(shu) 法、山水畫、皮影這些中國傳(chuan) 統藝術,表麵上看起來和人工智能技術距離很遠,但也恰恰最需要借用技術來激活它的能量。傳(chuan) 統藝術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一定要走科技賦能的道路。絕不是簡單地把《千裏江山圖》這樣的傳(chuan) 統經典印到杯子和鼠標墊上變成文創產(chan) 品,那隻是在消費傳(chuan) 統文化資源。更大程度的創新總是需要跨語境調取資源,比如《千裏江山圖》變成舞蹈,就受到廣泛的讚美。傳(chuan) 統藝術資源通過技術賦能和創新轉化,它們(men) 才會(hui) “活”過來。人工智能的重大意義(yi) ,可能就在於(yu) 幫助我們(men) 把傳(chuan) 統帶到明天。

  此外,人工智能技術將極大地降低藝術教育的成本。比如,可以研發一個(ge) 書(shu) 法教育機器人,讓它執筆向孩子們(men) 演示王羲之是如何運筆的,它能講解,能示範,還能給作業(ye) 打分。如果這類機器人能夠既小巧又便宜,可以方便地進入學校和家庭,能教音樂(le) 、書(shu) 法、彈琴等,那麽(me) ,教育的成本降低了,受惠的群體(ti) 將會(hui) 增大。

  藝術可以“回饋”技術

  今天的人工智能,都是在大參數、大模型、大算力(大能耗)等多種模式中進行研究和探索,未來的通用人工智能會(hui) 是什麽(me) 麵貌尚未可知。與(yu) 人工智能不同,人類學習(xi) 基本上是直覺學習(xi) 和小樣本學習(xi) ,不是基於(yu) 大參數、大模型、大算力的學習(xi) ,可人類心有靈犀,舉(ju) 一反三,亦能自通。就人工智能藝術而言,生成任務一定程度上已經變成藝術專(zhuan) 業(ye) 學生們(men) 的好工具,也是我們(men) 處理低端設計任務的好工具。更高難度的生成任務,還要等到技術突破,在將來的場景中,藝術必然有機會(hui) “回饋”技術的發展,因此,今天優(you) 秀藝術家和頂級科學家的聯手分外重要。

  人工智能當然是當前技術進步的一個(ge) 重要領域,它影響著我們(men) 生活的許多方麵。但人工智能不是當代科技的全部。新技術還包括但不限於(yu) 量子計算、生物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物聯網、新材料、合成生物學、地球科學、海洋科學等,當然人工智能也滲透這些領域。藝術家們(men) 要盡快熟悉人工智能,更要去關(guan) 注更廣闊的科學世界和技術世界。藝術道路隻會(hui) 因為(wei) 這些關(guan) 注而更加寬廣,“功夫在詩外”。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31日 12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