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現存31處古石窟寺 兼具漢藏佛教傳統
中新社西寧2月10日電 (記者 李江寧)“青海石窟寺(摩崖造像)是河西走廊地區和黃河上遊地區石窟的一個(ge) 延伸,從(cong) 玉樹到海東(dong) 地區,由南向西的摩崖造像受到西藏、南亞(ya) 和河西走廊地區的影響,造就了藏漢佛教藝術結合的青海石窟寺。”10日,青海省考古研究所研究部副主任杜瑋對中新社記者表示。
據青海省考古研究所最新專(zhuan) 項調查顯示,青海省現存石窟寺(摩崖造像)共計31處。
石窟寺是民族融合、交流的寶貴遺產(chan) ,也是藏漢佛教藝術結合的重要表現。其保留了南北朝鑿窟高峰的石窟,也保存了大量的藏式摩崖造像。內(nei) 容兼具漢藏佛教傳(chuan) 統,為(wei) 研究宗教及民族的交流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摩崖造像是一個(ge) 單獨的類型,它是一種在崖體(ti) 上直接雕刻的造像,區別於(yu) 洞窟裏雕刻的造像。”杜瑋告訴記者,“從(cong) 地域上來說,河湟穀地更接近於(yu) 河西走廊和整個(ge) 中原地區,隨著海拔的上升,石窟寺逐漸減少,變成了以摩崖造像為(wei) 主的表現類型。”
從(cong) 現階段調查來看,青海省石窟寺主要分布於(yu) 東(dong) 部河湟穀地,摩崖造像主要分布於(yu) 該省玉樹、海西、果洛地區。其修建年代早至南北朝延續至明清時期。石窟內(nei) 有雕刻、線刻、泥塑、彩繪佛像及佛教故事,囊括了漢、藏佛教藝術,部分摩崖造像體(ti) 現了早期儒道佛的融合。(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