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存取現金超5萬元需登記 對正常業務有何影響?
【經濟觀察】個(ge) 人存取現金超5萬(wan) 元需登記,對正常業(ye) 務有何影響?
近日,一則“個(ge) 人存取現金超5萬(wan) 元要登記”的消息成為(wei) 熱搜話題,引發社會(hui) 廣泛關(guan) 注和討論。
這一消息源自央行、銀保監會(hui) 及證監會(hui) 3部門聯合發布的《金融機構客戶盡職調查和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保存管理辦法》,該辦法將於(yu) 3月1日起正式實施。
具體(ti) 來說,這一新規對普通人的影響,主要體(ti) 現在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是在銀行辦理存取款業(ye) 務時,單筆存款超5萬(wan) 元或者外幣等值1萬(wan) 美元以上現金需要登記資金來源,比如工資、獎金、副業(ye) 收入等;二是單筆取款超5萬(wan) 元或外幣等值1萬(wan) 美元以上現金需要登記資金用途,比如裝修、買(mai) 房、做生意等。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規定適用範圍僅(jin) 限於(yu) 現金的存取,而網絡支付、手機轉賬等不受影響。
針對網友普遍擔心的是否會(hui) 影響正常存取款業(ye) 務、是否會(hui) 泄露個(ge) 人隱私等問題,相關(guan) 部門負責人近日回應稱,此舉(ju) 旨在預防和遏製洗錢和恐怖融資活動,規範金融機構客戶盡職調查等行為(wei) 。
統計顯示,目前我國超過5萬(wan) 元的現金存取業(ye) 務筆數僅(jin) 占全部現金存取業(ye) 務的2%左右。總體(ti) 上看,新規對客戶辦理現金業(ye) 務影響較小。不會(hui) 影響居民正常現金存取款業(ye) 務,也不會(hui) 影響業(ye) 務辦理的便利程度,相關(guan) 部門還將嚴(yan) 格監管居民個(ge) 人信息和隱私的保護,避免泄露。
目前,在支付寶、微信等移動支付快速發展的當下,居民在日常交易中使用現金的情況較少。但現金具有不記名、不可追蹤、交易成本低等特點,為(wei) 非法跨境資金流動、部分貪汙受賄等違法犯罪活動提供了可乘之機。
央行有關(guan) 負責人指出,近年來,隨著金融產(chan) 品和業(ye) 務模式發生變化,金融行業(ye) 反洗錢工作出現一些新挑戰。為(wei) 提升我國洗錢和恐怖融資風險防範能力,需要進一步完善反洗錢監管製度,加強反洗錢監管,提升金融機構反洗錢工作水平。
反洗錢一直是近年金融業(ye) 的一個(ge) 工作重點,我國一直在不斷完善反洗錢製度。監管部門早在2007年就已製定了《金融機構客戶身份識別和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保存管理辦法》。在適用範圍方麵,此次新規在原本央行確定並公布的金融機構的基礎上,明確了對開發性金融機構適用,新增了非銀行支付機構、理財公司、銀行卡清算機構等,推進全金融體(ti) 係參與(yu) 反洗錢工作。同時,還完善並擴大適用範圍、整合原版監管規則、分設不同情形下的監管要求,形成更具科學性、更符合國際趨嚴(yan) 標準的監管指引。
據了解,國際上現金領域的反洗錢監管標準大都比較嚴(yan) 格。例如,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ya) 的大額現金交易報告起點均為(wei) 1萬(wan) 美元或等值外幣。反洗錢國際評估認為(wei) 我國需要進一步明確對金融機構客戶盡職調查和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保存的相關(guan) 要求,不斷完善反洗錢監管製度。
新規直接規範對象是金融機構。在新規出台的同一天,中國人民銀行、公安部等11部門宣布,從(cong) 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在全國範圍內(nei) 開展打擊治理洗錢違法犯罪三年行動,堅決(jue) 遏製洗錢及相關(guan) 犯罪的蔓延勢頭。
央行相關(guan) 負責人指出,加強現金存取業(ye) 務管理是對金融機構履行反洗錢義(yi) 務的要求,符合反洗錢國際標準。
記者:趙劍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