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轉型不應擴大“數字鴻溝”
陸敏
金融領域“數字鴻溝”現象正日益凸顯。伴隨金融產(chan) 品加快數字化轉型,數字化金融服務全麵滲透到經濟生活的各個(ge) 方麵。不同群體(ti) 在金融服務可獲得性上形成差距,金融方麵的“數字鴻溝”由此產(chan) 生,並一度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
有學者研究表明,現代科技的服務對象主要為(wei) 青年群體(ti) ,其絕大多數產(chan) 品的設計對於(yu) 老年人而言並不適用,一些圍繞老年人群體(ti) 設計的手機款式也乏善可陳。老年信息科技產(chan) 品和服務的安全性能不足,適老特征不夠明顯,質量水平不高。
手拿紙質存折或存單的老年人麵對銀行的新型取款機一臉茫然,拿著身份證的老人卻被告知櫃台取款還需要人臉識別,在家使用智能手機找不到金融服務的相關(guan) 功能……諸多問題困擾老年群體(ti) ,對銀行服務進行適老化改造的呼聲持續不斷,並受到社會(hui) 各界高度關(guan) 注。
銀保監會(hui) 辦公廳去年發布《關(guan) 於(yu) 銀行保險機構切實解決(jue) 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通知》要求,各銀行保險機構要保留和改進人工服務,保留仍在使用中的紙質存折、存單等老年人熟悉的服務方式,不得強迫老年人使用銀行卡。銀保監會(hui) 辦公廳近日印發的《關(guan) 於(yu) 銀行業(ye) 保險業(ye) 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在第九項“大力推進個(ge) 人金融服務數字化轉型”中更是明確提出,對老年、殘障、少數民族等客戶群體(ti) ,加強大字版、語音版、民族語言版、簡潔版等應用軟件功能建設,增強對無網點地區及無法到達網點客群的服務覆蓋,提高金融產(chan) 品和服務可獲得性,推動解決(jue) “數字鴻溝”問題。
在推動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的同時,不能讓“數字鴻溝”越來越大,更不能以犧牲部分群體(ti) 的金融服務為(wei) 代價(jia) 。監管部門除了對金融機構加強監督管理,推動金融機構服務轉型之外,可以推出相關(guan) 細化考評辦法。可喜的是,有的地方銀保監局已將適老化金融服務工作落實情況納入年度考核評價(jia) 體(ti) 係。加大正向激勵,激發各級分支機構及員工做好適老化金融服務工作的積極性值得嚐試,相關(guan) 辦法可考慮進一步完善後在更大範圍內(nei) 推廣。
要正確看待金融業(ye) 加快數字化轉型與(yu) 化解“數字鴻溝”的關(guan) 係,二者並非對立的關(guan) 係。要更多發揮數字科技的正向作用,將金融業(ye) 數字化轉型作為(wei) 彌補“數字鴻溝”的契機,充分利用金融數字技術,大力發展適應老年人以及各類群體(ti) 的金融科技,推動金融機構為(wei) 老百姓提供更有科技含量、更有溫度的金融服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