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短視頻科普、互動問答、閱讀直播……數字時代如何提升大眾信息素養

發布時間:2022-02-21 11:09: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短視頻科普、互動問答、閱讀直播……傳(chuan) 播技術變革讓獲取信息、學習(xi) 新知變得更容易——

  數字時代 如何提升大眾(zhong) 信息素養(yang)

  本報記者 彭訓文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2月21日 第 09 版)

  從(cong) 結繩記事到互聯網,媒介演變正在降低信息傳(chuan) 播的成本和難度。進入數字時代,很多知識內(nei) 容通過短視頻、問答、直播等形式傳(chuan) 播,讓受眾(zhong) 有機會(hui) 了解到更多有價(jia) 值信息、學習(xi) 到更多新知識,激發起大眾(zhong) 學習(xi) 和思考的興(xing) 趣。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此前發布的報告顯示,目前中國網民規模達10.11億(yi) ,其中8.88億(yi) 人看短視頻、6.38億(yi) 人看直播,互聯網應用和服務逐漸構建起數字社會(hui) 中信息和知識傳(chuan) 播的新形態。同時,碎片化、同質化、過度商業(ye) 化等信息和知識也有所增加。專(zhuan) 家表示,應促進傳(chuan) 播媒介規範化發展,提升大眾(zhong) 信息素養(yang) 、知識素養(yang) 和對數字社會(hui) 的適應能力,樹立正確的數字社會(hui) 價(jia) 值觀和責任感。

  學習(xi) 新知識的門檻逐漸降低

  “‘蟹堅強’今天過得如何?”“它脫殼成功了嗎”……在那段時間裏,在廣州一家公司做職員的於(yu) 先生總會(hui) 到創作者“海王弗蘭(lan) 克”發布的短視頻下留言,催他更新視頻。

  事情要從(cong) 一個(ge) 關(guan) 於(yu) 螃蟹的視頻說起。一隻螃蟹被用來喂養(yang) 白狗鯊,後來僥(jiao) 幸逃生,但失去了8條腿和一對螯足,腹部還被劃開了一道大口子。於(yu) 先生說,“看了視頻我才知道,作為(wei) 甲殼類動物,螃蟹想要重生,必須脫殼。這個(ge) 螃蟹受傷(shang) 嚴(yan) 重,脫殼成功率幾乎為(wei) 零,不過它胃口不錯,這引起了我的很大興(xing) 趣,它能不能創造奇跡?”

  於(yu) 先生隨後開始關(guan) 注這則名為(wei) “蟹堅強的故事”視頻,每天觀看螃蟹對藤壺、蝦肉、魚塊等大快朵頤的樣子,聆聽創作者對螃蟹生活習(xi) 性的講解。最終,“蟹堅強”憑借頑強的意誌力脫殼成功,腿和螯足全部長出,還有好看的花紋。於(yu) 先生感歎:“奇跡隻會(hui) 降臨(lin) 在不言放棄的家夥(huo) 身上。看完這組視頻,我不僅(jin) 學到了很多海洋生物知識,對生命更敬畏,麵對挫折時也更從(cong) 容了。”

  知識承載著人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近年來,隨著社交網絡平台的發展,公眾(zhong) 進行知識創作、學習(xi) 新知識的門檻逐漸降低,生動直觀、通俗易懂的短視頻、互動問答、直播閱讀等傳(chuan) 播形式成為(wei) 知識傳(chuan) 播的重要渠道。

  互動問答還促進了知識分享。剛從(cong) 事財務工作的陳菲對職場有很多疑問,但她以前並不知道向誰求助。“作為(wei) 一名財務人員,你發現了哪些入行以前錯誤的認知?”“財務高手與(yu) 普通會(hui) 計的差距在哪裏?”“會(hui) 計應屆生第一份工作找什麽(me) ?”……一次偶然機會(hui) ,陳菲在網站上搜到一個(ge) 名叫“貓大叔”的答主,其對財務、職場等話題的解答讓她豁然開朗,她在工作中進步很快。陳菲說,“貓大叔”的回答接地氣,像一個(ge) 行業(ye) 前輩跟你聊天。

  閱讀也能直播。“我長大後想飛到火星,我還想駕駛超音速火車周遊世界。我的夢想可以成真嗎?”在一場推介青少年圖書(shu) 《答案》的線上直播活動中,一名7歲孩子向錢學森之子錢永剛提問。錢永剛回答,這些夢想雖然今天遙不可及,但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總有圓夢的可能。在競爭(zheng) 激烈的直播領域,平台聯合媒體(ti) 、作家、名人等打造的這些直播閱讀、聽書(shu) 閱讀、打卡閱讀等模式,成為(wei) 數字閱讀的新趨勢。

  “在互聯網發展的不同時期,知識傳(chuan) 播的組織邏輯由內(nei) 容聚合向智慧互聯遞進,知識的呈現形式由結構化的‘正式文本’轉向去結構化的‘非正式文本’。”清華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常務副院長陳昌鳳表示,從(cong) 門戶網站、搜索引擎到社交網絡平台、網絡百科,再到短視頻、問答、直播,知識傳(chuan) 播的渠道和形式不斷變化,受眾(zhong) 互動和參與(yu) 度越來越高。

  知識普及是提升信息素養(yang) 的基礎

  相比傳(chuan) 統的通過書(shu) 本、文章等模式獲取信息與(yu) 知識,數字時代的知識傳(chuan) 播正在呈現很多新特點。

  傳(chuan) 播內(nei) 容注重趣味性、通俗性、實用性。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傳(chuan) 播講究短、平、快,要求相應的傳(chuan) 播內(nei) 容注重吸引受眾(zhong) “眼球”、激發獲得感和情感共鳴。安徽出版集團時代出版傳(chuan) 媒股份有限公司經營發展部負責人秦越,在知乎網站上是一名資深答主,喜歡將工作的感悟、思考和積累用文字進行通俗表達。在他看來,文章的創作過程並不複雜,關(guan) 鍵是思考和積累,“就像在工作中看到遇到一些事情,人們(men) 的處理方法有所不同,這背後都有原因。隻有把這些‘幹貨’用通俗的文字表達出來,讓人們(men) 讀後就能實踐,才能引起共鳴”。

  傳(chuan) 播主體(ti) 更多元。從(cong) 普通大眾(zhong) 到專(zhuan) 家學者,再到專(zhuan) 業(ye) 機構加入創作者隊伍,知識生產(chan) 日益精益化。安森垚是一名科普知識短視頻的創作者,他的科普內(nei) 容涉及地理、曆史、語言學、人類學等學科,有趣的設計、通俗的講述讓他在網絡上擁有數百萬(wan) 粉絲(si) ,短視頻還被搬進了中學課堂。在他看來,碎片化閱讀的一個(ge) 好處是激發受眾(zhong) 的學習(xi) 興(xing) 趣,因為(wei) 學習(xi) 係統化知識的前提往往是一些碎片化的、好玩的東(dong) 西。

  傳(chuan) 播形式更新穎、互動性更高。前文提到的創作者“海王弗蘭(lan) 克”從(cong) 小喜歡養(yang) 魚蝦蟹,在一家公司做電氣工程師。他利用業(ye) 餘(yu) 時間在家裏養(yang) 殖淡海水生物,並將養(yang) 育趣事分享到抖音平台。如今他每天細心觀察動物活動,遇到問題時自學海洋生物知識、查閱專(zhuan) 業(ye) 書(shu) 籍,回答網友提出的問題和鑒定海洋生物的請求。他說:“我的很多知識來源於(yu) 實踐以及與(yu) 網友的討論,在養(yang) 殖過程中才了解很多動物有趣的行為(wei) 是怎麽(me) 回事。”

  當然,任何技術都是一把雙刃劍。伴隨著知識創作的門檻降低,一些問題也在凸顯。一些創作者在短視頻中植入廣告、直播帶貨,讓視頻內(nei) 容給人的信任度大為(wei) 降低;一些創作者過於(yu) 依靠個(ge) 人生活經驗,知識可靠性不強,一些專(zhuan) 業(ye) 機構製作的內(nei) 容則過於(yu) 深奧,形式單一;有的創作者為(wei) 了保持“熱度”,發布的內(nei) 容標準化、程式化,讓受眾(zhong) 容易產(chan) 生審美疲勞……特別是伴隨新一代數字化工具成長起來的青少年,他們(men) 擁有很大的信息技術優(you) 勢,同時也表現出自我約束力弱、沉迷網絡、不負責任地發布網絡信息等問題。

  一些受眾(zhong) 擔心,長期沉迷網絡、通過碎片化閱讀獲取信息和知識,可能會(hui) 導致受困於(yu) “信息繭房”,缺乏深度思考能力,難以進入更高層次的知識體(ti) 係。

  “在全民成為(wei) 傳(chuan) 播者的情況下,各種平台傳(chuan) 播的知識、信息魚龍混雜,需要受眾(zhong) 去辨別。傳(chuan) 媒媒介越發達,越需要受眾(zhong) 提升了解、判別知識和信息的能力,這就是信息素養(yang) 。”陳昌鳳表示,數字時代的知識普及是提升信息素養(yang) 的基礎,但知識提升和素養(yang) 形成並不一定成正比,隻有把知識內(nei) 化為(wei) 認識社會(hui) 、進行社會(hui) 化實踐的能力,一個(ge) 人的信息素養(yang) 才能真正提升。

  做一個(ge) 在信息社會(hui) 終身學習(xi) 的人

  一個(ge) 階段有一個(ge) 階段的傳(chuan) 播媒介,任何充滿影響力的技術創新都會(hui) 逐漸創造出一種新的信息和知識傳(chuan) 播環境。當數字技術深入影響公眾(zhong) 精神生活,受眾(zhong) 能否在信息和科技的環境中有效地學習(xi) ?能否有效地利用信息,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學習(xi) 技能?這些都是衡量信息素養(yang) 水平的重要指標。

  “簡單來說,有信息素養(yang) 的人是一個(ge) 懂得在信息社會(hui) 實踐終身學習(xi) 的人。”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吳砥表示,如今信息素養(yang) 成為(wei) 數字時代受眾(zhong) 的必備思維和能力,受眾(zhong) 需要知道在數字時代如何進行學習(xi) ,知道知識的具體(ti) 組織方式、信息的尋找方式和利用方式,知道為(wei) 終身學習(xi) 做好準備,並總能尋找到為(wei) 做出決(jue) 策所需的信息。

  有觀點認為(wei) ,數字時代傳(chuan) 播媒介的發展導致受眾(zhong) 缺乏深層思考能力和終身學習(xi) 意願。陳昌鳳並不認為(wei) 兩(liang) 者之間存在必然的因果關(guan) 係。“受眾(zhong) 需要先通過傳(chuan) 播媒介獲取足夠的知識並逐步體(ti) 係化,才能有更多思考的可能性。”她建議,傳(chuan) 播平台應擔負相應責任,把一些碎片化的知識用體(ti) 係性設計來承載,提升更多人的學習(xi) 興(xing) 趣,打開深度思考和深層次學習(xi) 之門。對受眾(zhong) 來說,要養(yang) 成終身學習(xi) 的習(xi) 慣,對感興(xing) 趣的領域要有鑽研精神,逐步培養(yang) 基於(yu) 嚴(yan) 密推理和科學探索的思考能力。

  “培養(yang) 受眾(zhong) 特別是青少年的信息素養(yang) 十分緊迫。”安森垚認為(wei) ,除了知識傳(chuan) 播,專(zhuan) 業(ye) 機構、平台、創作者應承擔相應社會(hui) 責任,讓更多青少年正確認識信息的價(jia) 值,學會(hui) 利用信息、積累知識,並了解歸納、證偽(wei) 、研究的方法論和價(jia) 值觀,培養(yang) 求真的科學精神。

  “十點讀書(shu) ”是一個(ge) 推薦書(shu) 目、帶領受眾(zhong) 閱讀書(shu) 籍的平台。從(cong) 微信公眾(zhong) 號的圖文到音頻的有聲書(shu) ,再到微信視頻號直播薦書(shu) ,閱讀邊界不斷拓寬。“十點讀書(shu) ”平台主編雅君表示,平台可以對受眾(zhong) 進行分層傳(chuan) 播,滿足讀者差異化的閱讀需求。作為(wei) 受眾(zhong) 要做好自身定位,清楚自己想要什麽(me) ,否則容易迷失在海量信息中,停留在淺層次的閱讀裏。

  秦越認為(wei) ,在萬(wan) 眾(zhong) 創作時代,受眾(zhong) 不要永遠隻做觀眾(zhong) ,還應努力參與(yu) 其中,逐漸成為(wei) 創作者、內(nei) 容輸出方。這需要受眾(zhong) 平時多思考、注重積累,多閱讀一些專(zhuan) 業(ye) 書(shu) 籍,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庫,才可能在數字社會(hui) 逐漸實現遊刃有餘(yu) 。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