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我國科技館數量已達1000個 成為青少年的“第二課堂”

發布時間:2022-02-22 10:26:00來源: 科技日報

  我國科技館數量已達1000個(ge) ,正成為(wei) 青少年的“第二課堂”——

  用互動性更強的科普場館提升知識“黏性

  科學教育中,家庭作為(wei) “第一課堂”的地位永遠不能被忽視。孩子們(men) 在參觀科技館的過程中,需要家長的陪伴和引導,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發揮它的作用,否則科技館隻能成為(wei) 孩子的“遊樂(le) 場”。

  ——天津科學技術館規劃拓展部部長 郝誌琦

  ◎本報記者 陳 曦

  虎年第一天,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天文館共接待遊客1.8萬(wan) 人;重慶科技館春節假期開館4天,共接待遊客21296人次,其中未成年人占比近半,達到47.6%;大年初二至初六,廣東(dong) 科學中心展館和影院迎客超過7.5萬(wan) 人次……科普場館成為(wei) 市民春節假期出遊的熱門選擇。

  春節期間,因為(wei) 疫情的原因,許多人選擇就地過年,而科技館、博物館和各類科普教育基地等成為(wei) 了許多家庭的熱門打卡地之一,有些科技館、博物館甚至一票難求。

  如何發揮科技館、博物館以及各類科普教育基地的科普教育功能,為(wei) 切實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yang) 發揮作用,是目前我國科普教育工作麵臨(lin) 的重要課題。

  提升青少年群體(ti) 的科學素質任重道遠

  天津市天文學會(hui) 常務副理事長、天津中學高級教師閻為(wei) 國認為(wei) ,興(xing) 趣是兒(er) 童青少年最好的老師。2021年發布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顯示,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0.56%,比2015年提高了4.36個(ge) 百分點,但總體(ti) 水平依然偏低,提升青少年群體(ti) 的科學素質任重道遠。而科技館、博物館以及各類科普教育基地可以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強科學興(xing) 趣、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可以幫助培育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ti) ,為(wei) 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夯實人才基礎。

  天津市科協黨(dang) 組成員、副主席夏秋雨表示,我國的科技館、博物館等作為(wei) 非正式教育的重要場所,已成為(wei) 學校教育的拓展和延伸。通過到科技館、博物館參與(yu) 實踐活動,可以讓青少年們(men) 開闊視野,獲得在課堂上、書(shu) 本上學不到的多元化的科學知識。同時,通過各種主題活動的策劃和探究活動的創設,讓青少年參與(yu) 其中,自主進行探索,能夠激發他們(men) 的學習(xi) 興(xing) 趣以及獨立思考和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

  我國科技館的興(xing) 起較發達國家晚,但是近年來發展卻十分迅猛。《2021—2027年中國科技館行業(ye) 市場全麵調研及發展趨勢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起,我國科技館的數量每年呈遞增狀態,2020年我國科技館數量達到1000個(ge) ,總建築麵積達526.5萬(wan) 平方米。

  家庭作為(wei) “第一課堂”的地位不能被忽視

  如今很多科技館、博物館等文化科普類設施成為(wei) 城市的重要名片,同時也成為(wei) 了青少年和家長們(men) 的“新寵”。

  2021年7月開放的上海天文館,是迄今為(wei) 止全球建築規模最大的天文館,經常出現一票難求的場麵,而天津科技館組織的針對青少年的短期科技冬令營也常常爆滿。

  據統計,2019年中國科技館全年參觀學習(xi) 人數多達7500萬(wan) 人次,同比2018年增加了507萬(wan) 人次,增長了7.28%。

  夏秋雨表示,近年來,科技館、博物館正成為(wei) 青少年的“第二課堂”。青少年通過親(qin) 身實踐、觀察、發現,獲得對這個(ge) 世界的直觀認識;親(qin) 身嚐試、探索、思考,掌握對事物規律的精準判斷;同時鼓勵自主學習(xi) 的互動展項也讓青少年更加自信;沒有思維限製的學習(xi) 環境讓青少年更有創造力和想象力,引導青少年接受挑戰,挖掘潛力,培養(yang) 拚搏精神。

  “這種科普的價(jia) 值觀倡導尊重孩子、重視家庭教育、崇尚合作精神、鼓勵專(zhuan) 注努力。”夏秋雨說。

  不過在科技館、博物館火爆的背後,常年工作在科技館一線的天津科學技術館規劃拓展部部長郝誌琦也有自己的思考。他認為(wei) ,如今很多家庭把科技館、博物館等場所當成科普和親(qin) 子教育的場所是非常好的現象,但這隻是邁出了第一步。科技館要想真正發揮科普的作用,還需要家庭、學校以及社會(hui) 的共同努力。

  郝誌琦指出,雖然現在很多家長有了從(cong) 小培養(yang) 孩子科學興(xing) 趣的意識,能夠帶著孩子走進科技館,但有的家長隻是把孩子往科技館一放,就放羊式地讓孩子自己去玩,家長卻在一旁玩手機,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科學教育中,家庭作為(wei) “第一課堂”的地位永遠不能被忽視。孩子們(men) 在參觀科技館的過程中,需要家長的陪伴和引導,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發揮它的作用,否則科技館隻能成為(wei) 孩子的“遊樂(le) 場”。

  郝誌琦表示,目前科技館自身普遍存在講解人員短缺的情況,麵對大規模的參觀,顯然無法滿足孩子們(men) 的需求。比如“自己拉自己”這個(ge) 科普項目,主要科普的是機械滑輪的原理,讓孩子們(men) 了解滑輪究竟是如何輕鬆拉起重物的。但如果不把道理跟孩子們(men) 講清楚,很多孩子就隻能把這個(ge) 項目的設施當成秋千玩了。

  科普教育不僅(jin) 要有普及,還要有提升

  “其實小規模的社團或者興(xing) 趣小組的討論,對於(yu) 科普的深入,以及對青少年科學素養(yang) 的提升效果更好。”郝誌琦認為(wei) ,科技館、博物館等不應該隻是一個(ge) 展示的場所,更應該是一個(ge) 科普的平台。通過平台組織各種活動,讓更多青少年參與(yu) 進來。一場生動的科技創新比賽、一次充滿趣味的科學創作活動,都有可能在青少年成長中發揮作用。青少年隻有親(qin) 手做了、親(qin) 手寫(xie) 了,才能更有參與(yu) 感,科學知識才更有“黏性”。

  以天津科技館的天文講堂活動為(wei) 例,通過該活動,參與(yu) 天文社團的青少年兒(er) 童如今已過千人。

  第一次參加“雙星伴月”活動的天津市嶽陽道小學二年級的王知閑原來對天文知識了解得並不多,通過大講堂老師的講解以及和社團其他同學的交流,再加上通過望遠鏡觀測到的天文奇觀,一下子勾起了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回家我就惡補了很多天文知識,下次再去參加活動,我再也不是一無所知的‘小白’了。”王知閑開心地說。

  同時,科普教育不僅(jin) 要有普及,還要有提升。夏秋雨表示,可以以科技館、博物館等科普場所為(wei) 載體(ti) ,對標青少年主流科技競賽,不斷拓展競賽參與(yu) 麵,提高競賽水平。參與(yu) 競賽的學生群體(ti) 不斷增加,競賽水平不斷提升,自然會(hui) 帶動和提升更多孩子學習(xi) 科學、探索科學的熱情和能力。

  此外,可以利用網絡優(you) 勢,讓越來越多的博物館、科技館參與(yu) 到線上活動,推出更多容易被青少年接受的科普形式。比如天津科技館開展的“博物話科學”活動,聯合了國家海洋博物館、遼寧省科技館、山西省科技館、重慶科技館等16家科技館,通過短視頻、直播等方式展示科技館內(nei) 容、分享有趣的科普知識,並邀請頂尖科學家通過短視頻解答青少年提出的科學問題,在青少年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目前,我國科技館、博物館等正逐步向規模化、產(chan) 業(ye) 化方向發展,公眾(zhong) 也在由被動參與(yu) 向主動參與(yu) 轉變。全國各地也都在積極出台政策,更好地發揮我國科技資源在科普中的作用,加強科普資源的開發與(yu) 建設,使其在提升公民科學素養(yang) ,以及在科技創新的過程中發揮基礎性支撐作用。

  夏秋雨希望,各地都能盡快在全社會(hui) 構建起科學教育、科學傳(chuan) 播的有效體(ti) 係,讓青少年在科學的花園中盡享科學之美,體(ti) 會(hui) 創新之樂(le) ,成為(wei) 具有較高科學素養(yang) 的一代新人。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